閱讀指津、命題及解析:江蘇省常熟國際學校 唐惠忠
材料一
在現代化進程加速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對古典詩詞有著什么樣的認識?怎樣有針對性地在大學生中開展詩歌教育?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特地在沈陽師范大學進行了專題調查,從調查情況看,至少可以說明以下問題:
絕大多數當代大學生喜愛古典詩詞。因為從總數看,喜歡和很喜歡古典詩詞的學生占89%,想學習或非常想學習古典詩詞的學生占84%,而且理科學生與文科學生幾乎沒有分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報刊發表的多是新詩,但表示更喜歡古典詩詞的學生占59%,高于喜歡新詩的33%的比例。
其次,盡管喜愛古典詩詞的學生很多,但了解詩詞、能寫詩詞的學生并不多。從閱讀量來說,自認為量較大的只占4%,絕大多數學生自認為閱讀量一般,占總人數的78%,甚至有許多學生幾乎不讀古典詩詞,這一比例高達18%。而能夠寫作舊體詩詞的學生,只有7%左右。相信在這些自認為能寫的學生中,多半未必精熟格律和技巧,只是愛好罷了。因而,如何使青年學生更多地接觸古典詩詞,是很迫切的任務。
從調查情況來看,理科學生對古典詩詞的了解與掌握的程度都超過了文科學生。自認為閱讀量較大和一般的,理科生占84%,文科生占81%;自認為能寫舊體詩詞的,理科生占13%,文科生只占2%,差距懸殊。
從古典詩詞的傳播途徑看,傳統的文本傳播影響力逐漸減弱,而現代傳媒形式如流行歌曲、朗誦會等的影響明顯加大。如學生最喜愛的詩人有蘇軾,而最喜愛的作品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就與通俗歌曲《但愿人長久》的傳唱和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熱播有密切關系。反之,盡管有端午節的習俗,學生們中熟悉屈原的卻極少。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任務十分艱巨,當代青年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求知欲還不是那么強烈。如自認為根本沒有課外閱讀量的學生高達18%,關心開設相關課程的也只占少數。要真正使古典詩詞引起多數大學生的熱愛,還必須做大量的工作。
(摘編自張永芳等《當代大學生:古典詩詞知多少》)
材料二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個以詩詞為媒的節目。這個節目設置了選手和百人團答題兩套系統,有些題目頗有形式感,并且邀請了一些教授進行現場點評,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識性。最重要的是,由于節目當中使用了很多被選入教材、人們耳熟能詳的詩詞,使得觀眾也有一定的參與感。
詩詞對中國人來說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潛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至今在很多中國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詩詞為心,以對聯與書法為用,文化中國未必高居于廟堂之上,卻經常安住于江湖之遠。然而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現代人似乎離詩詞越來越遠,學生在校期間還能通過語文課程接觸詩詞,畢業之后能拿詩詞怡養性情的并不多。這個時代的誘惑實在太多了,詩詞正離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遠。在此形勢下,把詩詞做成一檔很有參與感的節目,讓很多喜歡詩詞卻不經意間遠離詩詞的人有機會重新接近詩詞,稱得上是一種功德。
中國經濟經歷了長足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文化和藝術的享受其實仍然有限。中國人的文化消費遠遠趕不上物質消費,相比之下,詩詞是最方便獲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這是接下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當中最艱巨的任務,唯有匹配較高物質生活的文化生活,城市化才算得上成功。
(摘編自陶舜《詩詞大會不要成為絕響》)
材料三
這些年有關部門和機構推進 《中國詩詞大會》、“中華經典誦讀工程”,2019年開始舉辦“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比賽以我的別號命名,專門面向全國中小學語文教師,鼓勵古典詩詞的讀誦與講解。去年暑期,雖然我還在病中,但仍然和決賽選手們在南開大學見面,與大家一同齊聲高誦我的小詩“中華詩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許再攀。喜見舊邦新氣象,要揮彩筆寫江山”。我衷心希望這個大賽能選拔出一批優秀的語文教師,大家一起把古典詩詞薪火傳續下去。如聞一多先生指出的“詩人對詩的貢獻是次要問題,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們這些詩教傳薪者的使命,就在于發掘古典詩詞中的感發力量,讓中國古典詩詞成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燈。
此時此刻全球抗疫,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從中華詩詞中獲得慰藉和勇氣。作為一位96 歲的老人,我一生經歷過很多苦難。記得2007年冬季我因肺炎住院,病愈后曾寫過一首和友人的小詩:“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見好詩來。但使生機斫未盡,紅蕖還向月中開。”數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有承傳,千百年來傳誦的古典詩詞也必將滋養一代代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
(摘編自葉嘉瑩《從中華詩詞中獲得慰藉和勇氣》)
材料一選自一則調查報告,作者針對“當代大學生對古典詩詞有著什么樣的認識”“怎樣有針對性地在大學生中開展詩歌教育”等問題進行調查,得出了相關結論,并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材料二的作者肯定了《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對于推廣古典詩詞的價值和意義,并指出“詩詞正離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遠”的現狀,認為提升國人的文化生活水平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任務。
材料三中,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結合時事與自身經歷,表達了“發掘古典詩詞中的感發力量,讓中國古典詩詞成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燈”的強烈心愿。
三則選文圍繞當代中國人與古典詩詞之間血脈相連的話題,探討了有關古典詩詞的價值、傳播、普及等方面的問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當代大學生喜愛古典詩詞,在這一方面,理科生與文科生之間的差別不大。
B.傳統的文本傳播影響力逐漸減弱,而現代傳媒形式如流行歌曲、朗誦會等的傳播影響力正在明顯加大。
C.至今在很多中國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詩詞為心,以對聯與書法為用,文化中國并非高居于廟堂之上,卻經常安住于江湖之遠。
D.葉嘉瑩教授認為,詩教傳薪者的使命在于發掘古典詩詞的力量,讓古典詩詞鼓舞人心,成為人們生命中的指路明燈。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根據調查結果,喜歡和很喜歡古典詩詞的學生占調查總人數的89%,但其中了解詩詞、能寫詩詞的學生并不多。
B.根據調查者的觀點,在自認為能寫舊體詩詞的學生中,絕大多數未必精熟格律與技巧。
C.當代青年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求知欲有所減退,因此,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D.“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從中華詩詞中獲得慰藉和勇氣”一句表明,作者對此所持態度并不樂觀。
3.材料一末段寫道:“要真正使古典詩詞引起多數大學生的熱愛,還必須做大量的工作。”請根據三則材料,說說為了使古典詩詞離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近,具體可做哪些“工作”。(4 分)
1.C
“文化中國并非高居于廟堂之上”一句有誤,原文為“文化中國未必高居于廟堂之上”。
2.A
B 項,“絕大多數未必精熟格律與技巧”程度失當,原文的說法是“多半未必精熟格律和技巧”;C 項,“有所減退”表述不準確,相關原文為“當代青年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求知欲還不是那么強烈”;D 項,“作者對此所持態度并不樂觀”理解有誤,原文并無此意。
3.①在大學開設古典詩詞課程,使青年學生更多地接觸古典詩詞,乃至精熟其格律和寫作技巧;②借助現代傳媒如流行歌曲、影視劇等的影響力來傳播古典詩詞;③推進《中國詩詞大會》、“中華經典誦讀工程”,舉辦類似“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這樣的活動,讓不經意間遠離詩詞的人們有機會重新接近詩詞;④將詩詞作為文化消費的重要內容加以推廣,如出版相關圖書、開設相關網絡課程等;⑤培養更多優秀的語文教師,把古典詩詞的薪火傳續下去。(答出任意4 點即可,每點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