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本亞 王相
編者按
勞動教育日益成為全社會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語文學科有機滲透并強化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與深刻的教育意蘊。對于語文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從語文學科內(nèi)部入手,開展富有語文學科特色的勞動教育。
本期,江蘇師范大學魏本亞、王相從如何開發(fā)勞動主題的閱讀課程、寫作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三個方面,闡述了把勞動教育融入語文學科的具體路向。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史曉榮、牛文明系統(tǒng)全面地梳理了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涉及“勞動”題材的課文,就挖掘與利用教材勞動教育資源的原則以及借助教材開展勞動教育的途徑提出了建議。貴州省桐梓縣第二高級中學丁雄以《芣苢》教學為例,對如何通過語文課堂開展勞動教育作了說明與呈現(xiàn)。希望這幾篇文章幫助大家找到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效契合點,從而為新時代勞動教育貢獻力量與智慧。
語文之于勞動是兩個不同的學科,卻有著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勞動則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語文學科強化勞動教育也就是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中共中央、國務(wù)院印發(fā)的《關(guān)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也強調(diào)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诖?,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從語文學科內(nèi)部入手,開發(fā)勞動主題的閱讀課程、寫作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把勞動教育融入語文學科,把學科育人的要求落到實處。
一、開發(fā)勞動主題的閱讀課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闭Z文課程承載著學科育人的根本任務(wù),教材則是育人的有效載體?,F(xiàn)在的教材選取了一系列具有育人價值的經(jīng)典文章,這些文章只需教師進行整合就可以成為勞動育人的課程。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習任務(wù)群的設(shè)想,課標共設(shè)計了18個學習任務(wù)群,必修6個,選修12個,每一個任務(wù)群指向的都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任務(wù)群的理念如何落地,統(tǒng)編高中、初中語文教材進行了嘗試。這些雙線組元的主題單元,有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任務(wù)群,這就給教師二次開發(fā)教材提供了施展的空間。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開發(fā)不同的勞動主題的閱讀課程。
第一,依靠現(xiàn)有教材開展勞動教育。統(tǒng)編教材在立德樹人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選文方面有較大的突破。其中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第二單元就是勞動主題單元,這一單元涵蓋《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精神》《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六篇課文,六篇課文反映的是不同時期、不同領(lǐng)域的勞動生活。
正如主題單元的提示指出:學習本單元,通過專題研討活動,深入體會“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這個提示告訴學習者學習方式是研討,學習目的是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這個提示彰顯了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照應主題單元提示的有三個學習提示,第一個提示指出了前三篇文章的學習重點所在,第二個提示指出了認識勞動精神的價值所在,第三個提示指出了兩首古詩的學習要義。主題單元最后配套的學習任務(wù),實際上是具體的學習著力點。
這樣的主題單元,教師不需要作大的開發(fā)就可以組織教學,學生只需要認真研究這個主題的內(nèi)容,認識袁隆平、張秉貴、鐘揚,就會對不同行業(yè)的勞動樣態(tài)、勞動價值有自己的認識。這種勞動教育不是貼標簽,而是熏陶漸染。
第二,對教材進行改造實施勞動教育。大家知道,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往的文言文是單獨組元,統(tǒng)編教材打破了這種組元方式,把文言文整合在不同的人文主題之中。這些文言文因為人文主題的不同,承載的育人價值也就不同。我們可以把同類主題的課文組合成人文主題單元,形成一個勞動教育主題閱讀的微型課程。
例如,《庖丁解牛》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主題單元旨在了解諸子百家的思想,認識先哲的思想內(nèi)涵。如果我們把《庖丁解牛》《種樹郭橐駝傳》《賣油翁》三篇文章放在一起組成一個主題單元,這個主題單元就具有了勞動教育的價值。
我們不妨讓學生研究一下三篇文章所寫勞動的樣態(tài):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躊,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庖丁解牛》)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種樹郭橐駝傳》)
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保ā顿u油翁》)
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勞動者,一位屠夫,一位植樹者,一位賣油者。他們都能夠深究勞動的規(guī)律,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成為該領(lǐng)域的翹楚。他們用行動詮釋了“行行出狀元”的真理。
我們不妨讓學生研究一下三篇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庖丁解?!罚?/p>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shù)。”傳其事以為官戒也。(《種樹郭橐駝傳》)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賣油翁》)
三位覺悟者分別是文惠君、柳宗元、歐陽修,他們能夠從普通勞動者的勞動過程發(fā)現(xiàn)勞動的奧妙,獲得人生的感悟。列寧曾指出:“沒有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產(chǎn)勞動的結(jié)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遍喿x研究這一組文章的過程,學生自然也就接受了勞動教育。
二、開發(fā)勞動主題的寫作課程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大支柱,閱讀指向信息的吸收,表達指向信息的傳播。教師可以結(jié)合寫作的特點開發(fā)出勞動主題的寫作課程。
第一,借助教材開發(fā)寫作課程。統(tǒng)編教材在閱讀、寫作的設(shè)計方面進行了整合,許多寫作與閱讀是有機融合的。例如,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任務(wù)設(shè)計:
教過兩代人的鄉(xiāng)村小學教師,救死扶傷護佑生命的醫(yī)生,精心擦拭每一塊玻璃的保潔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的勞動者值得我們關(guān)注,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許多事情也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寫一個你熟悉的勞動者,字數(shù)800字,題目自擬。
該設(shè)計顯示出編者的意圖,即學習了六篇勞動主題的課文后,學寫一篇反映勞動生活的作文。這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學生還會遇到很多寫作的難題。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圍繞這個寫作主題進行了二次開發(fā),形成了便于實踐的寫作課程。
1.讓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令人尊敬的勞動者,并檢索出他們的相關(guān)材料。學生找出了賣油翁、郭橐駝、庖丁、袁隆平、鐘揚,研討他們的勞動崗位、勞動過程、勞動特點、勞動價值。
2.小組推薦一位大家心儀的勞動者。小組要講清楚推薦理由,要介紹被推薦人的感人事跡。
3.寫自己熟悉的勞動者。因為賣油翁、郭橐駝、庖丁、袁隆平、鐘揚是名家書寫的勞動者,他們的事跡學生熟悉,這就解決了寫作素材的問題;而要行之成文就需要學生構(gòu)思表達,因為有小組協(xié)作,寫作思路的問題就相對容易解決。
4.走近生活中的勞動者。要求學生觀察學校的保潔、校門口的保安、食堂的廚師,組織學生與他們對話,讓學生了解他們的生活。進而小組研討如何寫這些身邊的勞動者。
實踐證明,這種寫作不單純是寫作訓練,而是學生對勞動者認識的深化過程。學生從郭橐駝、庖丁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匠藝、匠心,學生從袁隆平、鐘揚身上明白了什么是匠德、匠技。因為這些人的事跡感人至深,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就接受了這種勞動教育。帶著學生走近學校的保潔、保安、廚師,就是讓他們認識勞動者,認識勞動的價值。這種走訪與寫作的過程就是一種自我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生勞動觀形成的過程。
第二,依托現(xiàn)實生活開發(fā)寫作課程。我們國家處在高速發(fā)展階段,5G、高鐵、潛龍?zhí)柕榷际切聲r期中國的名片。這些大國名片背后都傾注了大國工匠的智慧與心血。筆者曾設(shè)計了一次獨特的寫作活動課程。
1.尋找一張自己喜歡的大國名片,并講述自己喜歡的理由。
2.尋找大國名片背后的大國工匠,搜集一到三位該領(lǐng)域大國工匠的感人事跡。要有一定的時間跨度,要有精彩的故事瞬間。
3.小組交流自己搜集的大國工匠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介紹大國工匠的感人故事,講述自己對大國工匠的基本看法。
4.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我崇拜的一位大國工匠》。
5.在全班分享交流自己的作文。
這次寫作課程用了兩個課時,一課時是學生搜集完資料后的小組交流,一課時是學生寫作之后的全班分享。當然,這次寫作還包括了寫前的資料搜集,寫作過程中的思想碰撞,寫作之后的成果分享。這次寫作不單單是兩節(jié)課,而是一個連貫的微寫作課程。這種寫作課程不是簡單地訓練寫作能力,而是一種勞動教育的精神洗禮。
三、開發(fā)勞動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旨在借助主題活動提升學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活動方式。這種學習在七至九年級的課程設(shè)計中出現(xiàn)了多次,教師借助這些已有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觀察事物、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發(fā)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
第一,設(shè)計語文學科內(nèi)部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的學生生活在幸福的時代,衣食無憂,卻很少了解自己的父母和他們的工作。泰州市的許多中學都開展了“我跟父母上一天班”的綜合實踐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體內(nèi)容如下:
1.與父母協(xié)商,主動跟父母去上一天班,與父母同吃、同行、同做。
2.觀察、記錄父母一天的工作情況。
3.寫一篇《我父親(母親)的一天》作文,要真實地反映父母的勞動工作狀況。
4.召開家長會,請學生暢談自己跟隨父母上一天班的認識感受。
這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之后,學生對父母的了解加深,對父母工作之艱辛有了體驗。這種教育不是外在的,而是自發(fā)的。
第二,設(shè)計跨學科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勞動課程逐漸進入學校的課程序列,學生走進試驗場、植物園、加工廠的機會逐漸增多。然而這些活動多是簡單的勞動課程,學生所做的僅僅是一種體力勞動,我們不妨將其改造成為一種跨學科的實踐活動。具體設(shè)置如下:
1.為自己參與這次勞動課程制訂一個學習計劃書,包括學習這次課程的時間、地點、任務(wù),自己在這次勞動課程中要承擔什么責任。
2.記錄自己勞動的過程。如果是去班級農(nóng)場,就請學生記錄農(nóng)場里面種植什么作物,作物的生長情況,自己在勞動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體驗。
3.撰寫一份參加勞動活動的報告。記述自己參加活動的過程,在勞動中的發(fā)現(xiàn)與親身體驗,自己對勞動的態(tài)度與認識。
4.開一個小組勞動體驗交流會。每名學生都要在學習小組中交流自己的學習感受。
這種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之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僅是上了一節(jié)勞動課,而是在勞動課中學會了觀察、學會了發(fā)現(xiàn)。學習、體驗之中,學生對勞動有了新的認識。
李政濤教授指出:“長期以來存在著‘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以及各育之間存在‘彼此分離‘相互割裂‘互不相關(guān)等痼疾,導致‘片面發(fā)展‘片面育人,遠離了‘全面發(fā)展‘全面育人這一教育宗旨?!苯逃逵⑴e,要回歸教育的本源,就需要強化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nèi)容,語文學科義不容辭地要承擔起這個責任。但是,語文學科的勞動教育不是勞動課,不是簡單的思想說教,而是立足語文學科立場,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勞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