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原福新面粉一廠廠房及倉庫。攝影/沈琳
蘇州河兩岸,曾經萬商云集,舟楫往來,工廠林立,創造出了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工業史上的無數個第一。這里是中國近現代工業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上海的工業化進程,正是從蘇州河開始的。兩岸既有十里洋場的繁華,也有市井弄堂的瑣碎,見證了魔都的歷史和變遷。
伴隨著上海的城市化進程,蘇州河兩岸成為我國近代以來傳統工業文明興衰的一個縮影,經歷了從江南的鄉野到工業要地,從繁榮輝煌到涅槃重生的風雨歷程。如今,這些上海近現代工業遺存,被大量的改造成為了文化園區、博物館、展示館,傳統優秀建筑也得到了保留與保護。尤其是在岸線長達21公里的普陀區,沿岸更是云集了20多家相關的博物館和展示館。
蘇州河市區兩岸岸線的貫通,不僅讓上海市民收獲了一段風景優美的濱水公共空間,同時也將沿岸的這片天然的“中國近代工業博物館”串成了線。漫步蘇州河岸邊,人們可以從這些如珍珠項鏈般串成的“博物館長廊”中,尋覓到當年上海傳統工業遺留下的渾厚歷史人文底蘊,品味關于這座城市永恒的文化回憶。
在丹巴路游船碼頭的對面,就是在上海眼鏡廠的舊址上建成的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展示館分室內、室外兩大展區,其中室內展區以常設的歷程主題展為主,室外展區以大型機器、場景復原和雕塑作品等為主。想用短暫的閑余時光一覽蘇州河工業文化的歷史遺韻,這里是最好的去處。
展示館入口處復原了一座建于清末的阜豐里里坊門,這是根據中國第一家民族機器面粉廠——阜豐機器面粉廠1904年為工人建造的里弄(集體宿舍)的里坊門復原的。這里復原的阜豐里里坊門的門額原在阜豐里臨莫干山路的兩個里坊門之上。其中兩塊“阜豐里”門額為有百余年歷史的原物。阜豐里里坊門門額為花崗巖石質,外緣雕刻有一圈回字紋,回紋內四角雕有四個蝙蝠,寓意四面來福,中間為浮雕的“阜豐里”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據悉,這兩塊門額是多年前地塊動遷時熱心人士從拆房現場搶救回來的,復原里坊門所用的紅磚,雖不是阜豐里的原物,卻也都是建館時搜集過來的類似材質、相似年代的老磚,最大程度還原了歷史的“原真性”。
在室外的一間玻璃房中展示的一臺重達數噸的清花機頭,由英國普拉特兄弟公司于1920年生產,原是蘇州河畔某紡織廠的生產設備。在另一間玻璃房中,也有一件龐然大物,這臺海力斯膠印機,由美國海力斯塞勃德公司制造,由上海印鈔有限公司捐贈,至今機身的“HARRIS”金色名牌還閃閃發亮。這臺機器曾為國民政府的中央印制廠上海廠鈔票印制的主力設備。新中國成立后,印制廠先后更名為上海人民印刷廠、國營五四二廠、上海印鈔廠、上海印鈔有限公司。而這臺膠印機便是上鈔公司第一、二、三、四套人民幣印制的主要設備,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才退出生產領域。展館后方綠地的玻璃展廳內,有一個重達20多噸的龐然大物,這是由“化工大王”吳蘊初購自美國的氫氣壓縮機,具有上百年的歷史,極具視覺沖擊力。
室內展館的展品均十分珍貴而鮮活,將老上海工業文明進程如畫卷在眼前一一展開。一樓為序廳,以機器場景復原、大型油畫、多媒體視頻片等形式展示了“蘇州河·前世今生”、“蘇州河·工業遺產”等內容。二樓為蘇州河工業文明的歷程展廳,以歷史為時間軸、以蘇州河為空間軸,通過近兩百件實物和大量的圖文資料,展現了自上海開埠至今蘇州河沿線工業文明的風雨歷程和輝煌成就。
從上世紀初葉開始的幾十年間,民族工業在蘇州河畔萌芽、孕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企業。中國最早的紡織、面粉、化工等民族工業在這里起步,涌現出了“棉紗大王”“面粉大王”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味精大王”吳蘊初、“火柴大王”劉鴻生等眾多民族企業家。僅僅普陀區范圍內的蘇州河沿岸線就集中了數以千計的工廠,如印染廠、化工廠、機器廠、印刷廠、無線電廠、制藥廠等等,他們在上海乃至全國工業經濟史上創下了眾多的最早、最大、最全、最先進等紀錄。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49年蘇州河沿岸大小工廠多達1914家,形成門類齊全、裝備精良、質量優良的整體優勢。有不少產品榮獲世博會獎狀,如大有余油廠的松鶴牌植物油,泰豐罐頭廠的雙喜牌罐頭,福新廠的寶新牌面粉,天廚的佛手牌味精,華生電器廠的華生牌電扇……
據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相關資料顯示,目前知曉的沿岸工業遺址50余處。包括達豐染織廠、豐田紗廠等紡織印染業14處;天原化工廠、江蘇藥水廠等日用化工業11處;華生電器廠等機電制造業5處;另有英商煤氣公司(大英自來火房)、閘北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福新面粉廠、上海啤酒廠、上海印鈔廠、上海造幣廠、中華書局澳門路印刷所、江南造紙廠、白禮氏洋燭廠、英美煙草公司、華豐搪瓷廠等其他類型20余處。
漫步在展示館中,這些工業遺產,仿佛每個細節都在開啟對于歷史的追溯,潛移默化地喚起每一位中華兒女心中奮發圖強、不屈斗爭的民族精神。
在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附近,順便要提的還有一座上海商標火花博物館,原來是上海火柴廠的廠址,坐落在蘇州河北岸河畔長風生態商務區一號綠地內,這是我國目前唯一以商標火花為主的專題博物館。

上海商標火花博物館。
上?;鸩駨S原為由日商建于1923年的美光火柴公司,后被美商兼并。解放后該廠改為國營,1966年定為上?;鸩駨S。洋火的侵入,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有識之士,許多民族工業實業家紛紛創辦火柴廠,與之抗衡。其中成就最為突出、影響最大的是被國人稱之為“火柴大王”的劉鴻生,他在上海組建規模宏大的大中華火柴公司, 下轄上海、蘇州、鎮江、九江、漢口等地七家分廠,開展規模生產,打破了“洋火”一統中國的局面。星轉斗移,時過境遷,火柴工業已成為“夕陽工業”。2004年上海新民晚報以《千人大廠變成八人小組》為題,報道上?;鸩駨S無奈地關閉大門。
商標火花博物館的建筑風格獨特,采用“火柴盒”和“火柴棒”立柱作為建筑的造型,它還保留了原上?;鸩駨S的鋸齒形廠房。博物館共有三層,分別用來展示商標物品、商標發布和提供餐飲服務。館藏有中外火花20余萬種、700余萬枚,老商標包括酒、煙、電影、海報等10余萬種、300萬余萬枚,極具研究和欣賞價值,其中就包括了榮氏家族申請的第一個商標。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外墻有一面300多平方米的火花壁畫,用玻璃彩色馬賽克精心燒制而成,堪稱“火花”之最。1940年2月,劉鴻生創立的大中華火柴公司在浙江蕭山的臨時工廠遭日本侵略軍焚毀。同年底,在浙西龍游設廠恢復生產,并使用龍游火花。這面壁畫就是復原當時的龍游火花,不僅以龍為圖案,而且標有“龍游”地名,有“請用國貨”和“大中華火柴公司”字樣,已成為蘇州河文化長廊標志性景觀之一。

上海造幣博物館。攝影/沈琳
蘇州河第五灣的名字很奇特,叫造幣廠灣,這是因為這里歷史上曾有一座遠東第一造幣廠上海造幣廠而得名。1920年,上海金融界建議政府在上海建一造幣廠,自制銀幣及其它硬幣,以統一幣值。當時的北洋政府核準后便派員籌建,廠房建筑構造、機器設備均仿照美國費城造幣廠的模式興建。上世紀30年代時,上海造幣廠曾日產銀幣 40 萬枚,是當時中國規模第一、遠東第一流的造幣廠。
上海造幣廠現存的主樓是一幢巴洛克式風格的古典建筑,現在成為了上海造幣博物館。博物館內整理展出了建廠90多年來,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錢幣產品、模具、設備、造幣工藝和流程等大量的檔案館藏珍品,還有美國已故著名錢幣收藏家霍華德·富蘭克林·包克先生所捐贈錢幣藏品,其中有聞名遐邇且存世極少的兩種“金本位幣”。
這里陳列的錢幣產品,包括流通幣、金銀紀念幣、普通紀念幣、紀念章、獲獎產品及當代造幣工藝等,甚至還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獎牌。展品中還有工藝美術師制作的原始圖稿、油土浮雕、石膏型、手雕工作臺、制模工具和紀念幣、紀念章模具及手雕工具等。這些展品見證了百余年來中國造幣事業的發展和時代的飛躍。

上海紡織博物館。攝影/沈琳
在蘇州河潭子灣的南面,坐落著上海紡織博物館、絲綢博物館等。紡織博物館的原址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機器紡織企業,即1878年李鴻章創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創了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的新紀元。
紡織博物館門前的雕塑“紡織魂”,宛如一架巨大的織布機,融合了原始手工紡織和近代動力紡織的元素。腳底下的青石板路上,則鐫刻了1771年以來的上海紡織企業名錄。整個博物館以蠟像3D畫以及多媒體手段,生動演繹了上海紡織業六千多年的產業歷史和文化。在展廳里展出的3000多件大小紡織業舊物,有的來自民間尋訪,有的則依靠社會捐贈,其中最古老的織物是西漢時期人們在絲綢之路上所穿的漢服和胡服,當然只剩殘片。
除了漢服和胡服,紡織博物館內有“有看頭”的東西還有不少。比如來自金山朱涇的老織布機。據說這臺清代老織布機五代相傳,博物館專家四顧茅廬才說服那家后人割愛。此外,周信芳、俞振飛等老一代京昆名角穿過的戲服,蟠龍紋蟒的戲服不少都用上了真金白銀,雖歷時經年但依然如新。最珍貴的展品,當屬航天英雄翟志剛穿過的航天訓練服,其中有些關鍵材料就是上海紡織業的大手筆。
上海紡織的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譜寫了一段反帝、反封建、反壓迫斗爭的悲壯歷史。當年的五卅運動,就是從日本紗廠的工人大罷工開始,后來顧正紅烈士犧牲的地方,就是曾經的豫豐紗廠,后來的國棉二廠,在這個舊址,如今已經建成了顧正紅烈士紀念館。
上海解放后,上海紡織更是挑起了國民經濟支柱工業的重擔,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次次輝煌的成績。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紡織工業敢為人先,經歷了一系列發展、調整、轉型的艱難歷程。昔日的母親工業開始從傳統走向現代,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之后,走“科技與時尚”的高端紡織發展之路,以全新的面貌回歸到世人面前。
除了上述的這些博物館,蘇州河沿岸的工業遺存還有很多很多。走過這些記載著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工業歷史的地標,觀眾們看到的是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工業文化的縮影,重溫的是通過發展實業實現民族振興的強國夢想。
去年上海兩會期間,劉毛伢、陳春蘭、黃春華等委員認為,在上海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過程中,應重視打造“蘇州河文化”的品牌。他們建議,應爭取將蘇州河沿線工業文化遺產打包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州河兩岸有著豐富的工業文化遺產,是上海工業遺產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劉毛伢說,至今蘇州河兩岸還保留有不少工業廠房、工人及資本家住宅、工人革命運動遺址等各種類型的工業遺產上百處。其中,現存的工業廠房就有信和紗廠、阜豐機器面粉廠、福新面粉公司、申新九廠、上海啤酒廠、上海減速機械廠、中央造幣廠、中華印刷廠、江蘇藥水廠、上海火柴廠、上海被服廠、上海麻袋廠、上海葡萄糖廠、上?;瘜W試劑總廠、天利氮氣制品廠、上海印染機械廠等老廠房舊址。
在去年6月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挖掘‘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提案專題座談會上,劉毛伢著重為“申遺”呼吁。他認為,現在蘇州河兩岸工業遺存分散在各區,需要形成一種“拳頭產品”。“比如說,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博物館,上海完全可以建立?!?/p>
市文化旅游局對此表示認同,相關負責人說,將發揮蘇州河沿岸工業遺產優勢,推動蘇州河沿線舊廠房、舊倉庫等空間的藝術化、產業化、社會化改造,支持、助力蘇州河沿線工業遺產打包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