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
“它生來具有講述宏大故事的可能性,既能講規模故事,也能講效率故事,還能講環保故事,同時這個行業的單體經濟模型都相對容易計算,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共享單車正好具備所有條件。
這是一場無聲的戰爭,整個互聯網線上流量紅利幾乎枯竭,共享單車成了低成本獲客的關鍵。當一眾人都往存量市場擠,共享單車出現在了增量市場,它成功找準了點,但也有人覺得它太過浮躁,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沒有踩準。
戴威說,“如果我只看五年,那我肯定要當戰爭打,如果我要看五十年,那我覺得這不是場戰爭。”他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你現在走過的捷徑,未來總會繞回來的。”
可惜,戴威和他的ofo在經歷了寒冬之后,沒能挺過暴風雨的洗禮,看到春暖花開。
摩拜、小鳴、悟空、町町、永安行、小藍、智享……泛濫、燒錢、被盜、退款……這一連串名字和關鍵詞終究會成為共享單車向成功邁進路上的鋪路石。
首尾相互連,起始亦是終,共享單車通史的起點,現在才開始。
瘋狂之后,共享單車行業變成了爛攤子。
僅僅用了一年,遍地可見的共享單車漸漸沒了蹤影,都在停車場內堆積如山。共享單車在退燒,還留下了一個關鍵詞:押金難退。
2014年3月ofo成立,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共享單車企業,憑借著掃碼開鎖、無樁和電子鎖等新穎的設計迅速引起了熱議。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共享單車開始在全國風靡,此時共享單車戰爭1.0時代正式開啟。
1年后,摩拜成立,2個國內共享單車初代巨頭的出現,拉開了國內共享單車大戰的大幕。在看到ofo和摩拜所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后,2016年共享單車的熱度迅速達到了頂峰。商業的戰爭,從來離不開資本的推波助瀾,僅2016年一年內,共享單車行業的融資額就超過了30億元。在一輪接著一輪的融資之下,金錢迷了眾人的眼,共享單車行業出現了一棟美麗的海市蜃樓。據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有超過20多家共享單車企業在這場游戲里展開角逐。

但是,野蠻生長必然會帶來副作用。那時候為了搶占更多的市場,這些共享單車品牌都不約而同選擇了激進擴張。盲目擴張的背后,帶來的往往是“燒錢”后遺癥,持續不斷的燒錢、入不敷出的微薄收益、瘋狂地搶占市場而忽略對需求的調研、大量投放單車所帶來高昂的運營成本,以及“共享經濟”熱度的逐漸降溫……從這時候開始,不少共享單車品牌逐漸由盛轉衰,不少玩家因“缺錢”而退出市場,大戰的終局隨之而至。
2018年3月,融資額曾排名第3的小鳴單車宣布破產,成為了這場戰爭中的第一位退出者。而后,悟空、酷奇……一家又一家共享單車企業,褪去了光芒,紛紛成為了犧牲品。就連巨頭摩拜與ofo也沒能逃過這一劫。最后,隨著“退押金”事件的不了了之,共享單車正式開始了不限期“冬歇”。
如今,共享單車已經告別了“瘋狂生長”時代,進入到了“下半場”。
經過一輪的洗牌之后,共享單車出現了三巨頭“分天下”的局面,分別為阿里、滴滴、美團。如今,哈啰出行后來居上,而美團在2018年收購摩拜單車,滴滴則以青桔單車的新形象入局。
今年,青桔、哈啰、美團等巨頭的高調入場,共享單車行業也變得更加熱鬧。
4月,滴滴宣布“0188”計劃,目標之一是3年實現全球每天1億單,其中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一起構成的兩輪業務被視為重要的支撐點。
8月,美團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共投入了近30萬輛電單車,今年要在電單車業務上持續加碼。
10月10日,青桔發布騎行數據報告,國慶黃金周期間,與去年同期相比,共享電單車騎行需求量增加16%。
目前,新巨頭已經開始了較量,不斷地進行補貼和推出優惠。5月,美團、青桔、哈啰等共享單車企業,推出早晚高峰時段免費騎行激勵措施,用戶可享受每單半小時內免費騎行的優惠。
“美團的價格非常便宜,基本上就是免費騎行,再加上車型比較新,一推出就很受歡迎。”美團電單車運營人員表示。
美團電單車業務在全國采取直營和加盟并存的模式,加盟模式分為2種:一種是代理商全資購買美團的電單車,價格約2 000元,收入全部歸代理商:另一種是美團總部提供車輛,代理商負責投放,最后按照7:3的比例分成。
加盟是搶占市場最快的辦法。“三四月間,美團開始大規模鋪渠道了,”哈啰出行助力車工作人員說,“4月,美團已經開始大規模投車了”。
4月底,美團在內部發起了“百日戰役”。“目標就是今年年內,做到全國第一”。
在那個時候,市場老大變成了已經深耕該賽道三年的哈啰出行,其市場份額一度占據行業的70%。一位哈啰出行內部人士表示,去年哈啰助力車創造了7億元的凈利潤。對此,哈啰并沒有否認,也沒有正面回應。

美團出手相對狠辣,“美團最先打的是哈啰的頭部城市。二季度結束的時候,哈啰的很多頭部城市,市場份額都縮減了很大了,最多的超過一半”。據美團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二季度已向市場投放電單車30萬輛,而今年,它的投放規模計劃達到百萬級。
“這個不光是因為美團,滴滴也沒有閑著,滴滴跟其他品牌加起來,也是不小的市場份額。”哈啰相關人士表示。
4月,美團向富士達、新日等電單車生產企業下單百萬臺共享電單車的消息傳出后,而滴滴青桔單車隨后被爆融資超10億美元,這是共享單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融資。
而滴滴方表示,未來不僅會延伸青桔IP化屬性,同時會更細化拆分使用場景,推出較傳統共享單車更加小巧輕盈的新車型等精準需求產品。而在補貼上,滴滴幾乎是三家力度最大的。電單車成為青桔今年重點發展業務,兩輪也成為滴滴如今擴招最多的部門。
在美團和滴滴的步步緊逼下,哈啰調整了策略。如今哈啰也正在大規模發展渠道,采取加盟模式。過去,在單車戰爭中,哈啰全部采用直營模式。
“今年主要是更重渠道發展,但畢竟哈啰的渠道體系才剛剛開始搭建一年多,很多管理方面的抓手還不具備,美團有完整的渠道招商,運營管理體系。”一位哈啰中層分析說,“我們也是盡可能地多投車,但是也盡可能地保證騎行頻次不會被拉低”。
在新的3個共享單車企業背后看似是為了鋪展新業務,但更多的是對整個生態業務進行規劃布局的結果。
阿里收購哈啰,是為了布局出行領域,建立起一個集打車、換電以及共享兩輪出行等于一體的生態體系,另一方面通過兩輪出行所帶來的龐大流量和用戶,并將其引入到自身本地生活服務的布局之中。哈啰正在借助出行業務進軍本地生活領域;
美團收購摩拜,則是希望完善自身的本地生活服務,實現超級平臺的生態閉環。想通過融合自身的超級平臺,期望切入出行領域;
滴滴則是希望借助于青桔,通過在兩輪業務上的布局來形成一個從四輪到兩輪的出行生態閉環,提升自己的業務壁壘,同時將其在四輪出行所獲得的經驗應用到兩輪出行之上,從而完善自身的整個大出行生態的布局,不斷完善自身出行業務,建立一個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大出行生態。
新一輪角逐已經超越了此前共享單車的領域,更多的是巨頭在進攻對方優勢領域的碰撞,而升級版的電單車,更是玩家看重的點。
生存與生態通常是矛盾體,生存沒有搞定何談生態。但在共享單車領域并不是,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共享單車的生態就意味著生存。
互聯網生態化的本質是“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綜合模式,依托于上游打造出明星產品,再圍繞產品打造下游的生態鏈,使鏈條上的產品功能貫穿用戶整個生活。
基于上述思路,共享單車的運營一如前文所述,已經不是騎行這么簡單,而是要圍繞騎行,將更多和騎行相關的生活要素聯系起來,構成一個依靠單車,最終服務于用戶的生態圈。
這個生態圈里,共享單車所扮演的角色超越其本身了,共享單車的想象空間其實早已被打開,任何一家擁有智能化產品的品牌都有可能一騎絕塵,通過共享單車,培養品牌文化,最后打造生態閉環。
那么除開生態之外,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究竟是怎樣的?
最后,我們從消費端不妨倒推猜測。不論合適,共享單車,都逃不過去的成本主要是:車輛成本、運營成本、調度成本。
除了車輛成本固定,其他2項都是可變的經營成本。之前不少共享單車的運營方案,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收入=使用總人次數×單次租金+押金收入×人數,提升使用人數;其次,共享單車被使用的次數越多,企業盈利的可能性越大,提升使用頻率;為了拉高人數和使用頻次,大量投放,搶占街頭巷尾;反復調度,以增加被使用的頻次,低價搶客;這樣的正向邏輯推導出來的運營策略,使用頻次是大家默認的競爭手段。
那么問題也來了,這樣的運營結果,自然就是單車使用頻次高,壞車增加快,投放不斷增加,運營的生產成本陡增,有相當多的城市就發現破舊的共享單車“尸體”堆積如山,隨意擺放,給城市帶來了很多難題。這是一個正常的但是不可持續的運營方案,不知巨頭們是否考慮過這些問題,但是確實擺在那里,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