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在浦東新區現場辦公。
上海市第88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公布的流調報告成為當天全國媒體最重要的新聞之一。這份浦東機場航空集裝器感染的流行病學溯源調查報告,讓普通市民感到安心,也讓更多人認識到流行病學溯源調查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12月4日《新民周刊》專訪孫曉冬,他提出,本輪疫情流行病學溯源調查最大的經驗是“更細、更準、更全”。
《新民周刊》:上海疾控部門追蹤到航空集裝器為感染源,這在國內是第一次發現,新聞發布會上公布這一流調結論是否感受到壓力?
孫曉冬:此前國內出現的幾個零星散發病例,他們的感染與冷鏈有關系,但這次我們發現感染者接觸的不是冷鏈而是航空集裝器,這是國內第一次發現。這個航空集裝器在北美高風險國家停留過,再加上特殊的潮濕臟亂環境,可能給病毒的長期存活提供了條件。
這個發現給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一個很大的提示,那就是除了重視冷鏈,還要重視境外普通貨物所帶來的感染風險。
公布之前我們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證據,可以說是胸有成竹的。但壓力也是有的,因為這是國內第一次公布航空集裝器感染來源,我們的報告要經得起專業人士復核。公布結論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等權威專家紛紛強調秋冬季“人物同防”,我想這也是對我們調查結論的一種認可。
《新民周刊》:這次流行病學溯源調查,我們得到哪些重要經驗?
孫曉冬:我覺得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流調做得更細,考慮得更周密,密接、密接的密接、一般接觸者排摸得準,相關人員“抓”得全。
試想如果我們沒有問到提供重要線索的感染者崗位的負責人,那么就很難有突破。
對于流調對象活動軌跡的每一個細節我們都需要掌握。首個病例是搬運工,我們平常覺得搬運工的工作應該很簡單,但事實上很復雜,他工作的每個流程我們都要去了解。每個環節他接觸的人還不一樣,所以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調查他可能接觸的人。他的后來在外省被確診的一位工友就是在我們仔細的調查中發現的,而且我們在第一時間向外省發出了協查函。在接下去進一步的深入細致的調查過程中,我們通過該病例所在部門的負責人了解到這一搬運工病例和他在外省被確診的工友曾經共同暴露于一個航空集裝器,這為最終溯源定性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新民周刊》:你從事疾控工作二十多年,經歷了數次傳染病疫情,這一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孫曉冬:新冠疫情的持續時間比以往任何一次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都要長。1988年的上海甲肝疫情,2003年的非典疫情,2010年的甲流疫情,之前幾次疫情基本上都沒有超過半年。
我們上海市疾控中心從2019年12月31日開始做“不明原因肺炎”的風險評估,2020年1月5日我們開始介入可疑風險事件的流調,到1月20日上海出現首個確診病人,直到現在一直處于疫情防控的高度緊張狀態。你看一轉眼就一整年的時間了。
新冠疫情防控還有一個比較大的不同,就是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們比過去增加了很多技術手段。比如在流調過程中,各部門的協查合作比過去要好很多,我們很多的流調要借助其他部門的幫助和配合,這些部門的協助效率比過去高很多。
比如對很多密切接觸者的排摸,就是通過疾控部門與警方密切合作,用最快的時間通知到密接,為進一步采取隔離措施和其他防控措施贏得了時間。
流調工作對專業人員素質和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他們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術,還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
從國家層面到上海市地方,聯防聯控機制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次疫情中國家制定了詳細的防控方案,上海在國家方案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特點制定了更加適應上海實際情況的防控方案,這些方案都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提高了流調和其他防控措施的工作效率。
另外借助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實驗室檢測技術的提高,也給流調結論最后的“一錘定音”提供了支持。
《新民周刊》:上海為疫情流調溯源準備了多少人力和物力?
孫曉冬:快速做出流調結論并明確篩查對象的背后,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從人力來說,我們的流調專業人員有幾個梯隊。我們市區兩級疾控中心有700多名專業人員共同組成了第一和第二梯隊,另外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設有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中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也可以調動加入流調工作,他們是第三梯隊。三個梯隊的人員全部加起來有3000多人,也就是說我們的流調隊伍可以擴充到這個規模。
今年上海市疾控中心傳防所急傳科牽頭對全市29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2767名醫護人員開展了流調專業培訓,浦東疫情中為每一名密接開展一對一的深入流調時,就調用了這支第三梯隊。
物力也很重要,比如后勤用車有時候會比較緊張。當時我去浦東機場物流做流調時,所有的后勤用車都被派出去了,我是打車去打車回的。接下來我們疾控部門在后勤用車上將按照《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特種專業技術用車配備使用管理辦法》需要有所增加,以更好地應對疫情防控的需要。
《新民周刊》:我們曾報道疾控系統職業吸引力不夠,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疫情發生后疾控工作的重要性再次受到關注,公共衛生事業迎來了比較好的發展機會。您對此有什么期待?
孫曉冬:疫情防控中的一線疾控工作人員真的非常需要得到關注和鼓勵,他們工作時秉持著職業精神忘我投入,并沒有惦記什么回報,但希望我們的社會和機制能夠給他們多一點認可和激勵。
流調工作對專業人員素質和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他們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術,還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這次上海疾控系統工作在一線的流調專業人員很多是碩士、博士,年齡在30歲左右,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人才。
要扭轉公共衛生專業不受重視的現狀,首先要從教育階段就抓起,到工作崗位上要體現出他們的專業價值。我們現在的醫學教育中,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幾乎是割裂的,但在發達國家,不少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有著扎實的臨床醫學知識基礎,然后再投身公共衛生事業。
總體而言,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要持之以恒、與時俱進,要跟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如此我們的職業吸引力才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