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黃巖五洞橋新顏。攝影/王敏智
“臺州地闊海溟溟,云水長和島嶼青。”詩中的浙江臺州,有山的神秀、海的氣魄、水的靈氣;而今的浙江臺州,地處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是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的城市、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它既坐山又望水,既古老又年輕,既宜居又宜業,也被譽為“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今天,走進臺州,你會發現一些奇妙的空間關系,如同圍裹著這座城市的山海一般,層層疊疊,讓人著迷。
臺州市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村,石墻黑瓦,百年古村落。
站在一間老屋的二樓,推開格子窗,方方正正的空間里,下方是錯落有致的屋檐,中間是連綿不絕的山巒,上方是清澈明麗的藍天——這是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最自豪也最喜歡的風景之一。
烏巖頭村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原生態村落,民居很好保留著清代風貌。然而,苦于沒有穩定的產業支撐,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這里慢慢淪為一個“空心村”。幾年前,楊貴慶剛到烏巖頭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時,村里一片荒涼,還有村民打算敲掉年久失修的舊房子。
“千萬別!”楊貴慶急了,“原有的房屋依據山地環境而建,因為地形條件所致,屋頂、屋脊、平面都在不同的高層上,構成了詩意的畫面,也與大自然的山水有機結合。”歷史文化村落一旦被破壞是不可逆的,他想讓傳統空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楊貴慶從“流動的院落空間”著手。
改造工程必須實地指導。于是,楊貴慶周二晚上到臺州,周四回上海,跟得很緊,一跑就八年。楊貴慶總是隨身攜帶洗得泛白的布袋,里面是尺子、水筆、鉛筆、白紙,隨時可以畫圖……當地人親切地稱他為“布袋教授”。寧溪鎮黨委書記胡鷗說:“楊教授的布袋就像是機器貓的口袋,藏著鄉村發展的魔法。”
今天的烏巖頭,屋檐與山巒之間,有人開出“可以發呆”的咖啡館,有人做起農家樂生意。
在臺州,村民們可能不知道“楊貴慶”,卻認識一位很厲害的“楊高修”,這是當地方言“楊教授”的諧音。在“楊高修”手中,臺州黃巖一批古村落活起來了,重聚人氣、帶富村民。
2018年,國內首家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成立了,楊貴慶是執行院長。黃巖的沙灘村和烏巖頭村分別為北校區和南校區。《鄉村地理環境》《鄉村適用技術》《鄉村空間布局》《鄉村文化傳承》……這里不僅有鄉村振興課程表,還有詩畫般的現場教學點,身臨其境、觸目可及。
在楊貴慶看來,“未來,居住在城市或鄉村并非因為貧富的選擇,而是因為不同的愛好與價值觀。”“古村落”與“現代城”,這兩種空間類型,在臺州毫不突兀地并存著。
黃巖智能模具小鎮就是一個“現代城”的美好縮影。這里不僅高新技術企業云集,更將打造成是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開放綜合體。小鎮一改人們以往對機械模具冷冰冰的印象。除了智能化無人工廠外,還有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間、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設施……以吸引集聚各類人才數千名。
事實上,臺州的城市經濟發展已取得驕人成績:平均每9個臺州人中就有1位是市場主體,每32個臺州人就創辦1家企業……臺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股份合作經濟發源地。在這個面積約1萬平方千米的地級市,擁有21個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6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299個產品細分市場占有率國內外第一。以制造立市、以開放強市,臺州經濟發展具有鮮明的特點,是浙江乃至長三角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面向“十四五”,臺州市委還提出打造工業4.0標桿城市的戰略目標,核心是以數字化轉型賦能發展,要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數字與制造融合最緊密、產業數字化生態最優的地區之一。
如果說,一扇窗里,我們看見了山水自然與人居環境;在一座城里,我們看見了都市繁華與悠遠鄉愁;那么將臺州置于長三角城市群中,我們看見的是區域分工與優勢互補——這也是城市群發展的必然進程。
“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接軌大上海就是接軌龍頭、接軌時代、接軌開放、接軌未來。”日前,臺州市委書記李躍旗在2020上海·臺州周活動開幕式上說,臺州要借好上海之勢、上海之力,努力打造上海產業轉移的重要集聚地、資源外溢的重要承接地、公共服務的重要擴散地、市民休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為長三角南翼充滿活力的新增長極。

大美黃巖 。攝影/俞衛明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具有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上海是發展龍頭,臺州是興業之地。從推動長三角區域產業鏈整合的角度看,臺州制造與上海制造之間有較大的互補性,上海的高端、國際化、前沿性制造與臺州的精細、分眾化、“隱形冠軍”式制造相輔相成。
“舌尖上的臺州”也是一大優勢。
又是橙黃橘綠時,酸酸甜甜的黃巖蜜橘強勢重返上海灘。今年柑橘旅游節期間,黃巖舉辦“上海市民萬人游橘鄉”“蜜橘號動車進上海”“新民親選直播帶貨”“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市場直銷黃巖蜜橘”等系列活動。除了蜜橘,還有楊梅、文旦、枇杷、青蟹、黃魚……縱觀一年四季,臺州都是一座“好吃”的城市。
上海與臺州的距離,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