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斐 劉志清 李麗
果我們觀察那些自主投入繪畫的孩子,就會發現他們總是一邊畫,一邊嘴中念念有詞,有時候還會停頓、發呆,然后又像想起了什么,興奮甚至激動地迅速完成作品。最后,孩子都會拿著自己的“大作”到處問:“看我畫得怎么樣?!”其實,孩子真的不是在問自己的畫好不好看,而是在問:我用畫筆構建出的世界怎么樣?
兒童畫,更像是孩子的“思維過程”
兒童繪畫的發展,與他的生理、心理發展是相符的,尤其與感知覺的發展密切相關。
一般來講,孩子3歲之前,都處于涂鴉期,多體現為“留痕”,這是他使用毛線團、大黑點等涂鴉線與外部交流、表達自我感受的一種方式。這些涂鴉痕跡可能也在描述有趣的故事,但由于此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成人很難解讀到其中的奧秘。
孩子在3歲之后,精細動作的能力逐漸提升,開始能將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留有深刻印象的事物描繪下來。換言之,伴隨幼兒思維的發展,他們開始“用字組詞”——將視覺語言的發聲階段逐漸過渡到圖式期的語詞階段。
從結果來看,兒童畫難以理解,因為不管是人還是物,孩子都喜歡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手法來表達,但是,在繪畫的背后,卻是孩子的思維過程,反映了孩子對生活的認知和信息反饋,就如思維導圖般將心流和腦中映象畫到紙面上。
如何引導孩子搭建思維世界?
不懂藝術的普通父母能不能在繪畫這件事上幫到孩子呢?其實雖然我們不能教給孩子繪畫技巧,但是在思維的啟發和拓展上,倒有可能做得比繪畫班的老師還好。因為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有更多和孩子一起借繪畫進行思維拓展的契機。
引導孩子多觀察
在兒童繪畫研究領域,有著名的“兒童畫知不畫見”的論斷,意思是孩子在4歲左右,只畫自己知道的,而不是畫自己看見的,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不完善,還在不斷發展中。所以我們可以在平時生活中,引導孩子“看見”——幫助孩子學會觀察,并且學會通過觀察進行思考。所以繪畫在孩子發展的這個階段就顯得特別重要,這種方式能幫助孩子把觀察到的事物在頭腦中進行組合和拓展,再借由畫筆表達出來。
該如何引導孩子觀察呢?比如孩子最近特別喜歡畫魚,那我們可以帶他去海洋館,和他一起觀察魚。
·觀察細節
孩子畫作中的魚開始可能都長得一個樣,這是因為他只能抓住魚的一兩個突出特征,所以引導孩子注意觀察細節,孩子就會發現原來這條魚的花紋是條狀的,那條魚的花紋是圓點的;這種魚細細的,那種魚胖胖的……觀察幾次后,孩子畫中的魚的樣子就會豐富起來了。
·觀察一致性
讓孩子觀察到魚的一致性特點,比如它們都生活在水里,它們游來游去的姿勢都很優美,它們都用鰓在呼吸……可以讓孩子自己總結和提煉一致性,這其實是在訓練他的概括性思維,幫他學會總結規律。等孩子再畫魚時,他可能會進行規劃,有自己的想法:是遵循規律,還是打破規律、挑戰規律。
·觀察區別性
當然,除了各種魚的外觀不一樣外,還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不同的魚的生活特性也不一樣,比如有的魚喜歡成群結隊地游在一起,有的是形單影只地游;有的魚游得快,有的魚游得慢……引導孩子不斷地思考“不一樣”,其實也是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觀察聯系性
5~6歲的孩子開始能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了,而且也是對這種聯系特別感興趣的階段,所以我們可以引導他觀察魚和魚之間的聯系,魚和它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魚和參觀者之間的聯系等。當孩子開始習慣思索“聯系”的時候,其實他的思維世界就已經開始搭建了,只是一開始可能比較簡單,慢慢地會變得越來越復雜。
多和孩子交流他的“大作”
多和孩子交流他的畫,讓他用多種方式講述自己的作品。父母可以在孩子每畫出一幅“大作”后,都表示特別好奇,特別想知道孩子在畫什么,是怎么想的,然后可以就孩子想到的再給予拓展和啟發。在講述過程中,孩子的思維會得到很好的鍛煉。而且,不少孩子往往在一開始畫得簡單,但是在給別人講解他的畫的過程中,又受到了更多的啟發,等下次畫畫時,他可能會把他的思維王國搭建得更豐富一些、更奇妙一些。每一次表達,都是在幫孩子構建他的思維體系,每次的起點和路徑不同,才會讓這個體系變得復雜和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