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華
小勇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學習上進、懂禮貌,自尊心很強,父母都有著非常不錯的工作,他的家庭環境令人羨慕。小勇在小學四年級時,媽媽無意中發現銀行卡里的錢常常不翼而飛,少則數十元,多則數百元,開始小勇媽媽并沒有在意,但隨著這種事件頻率的增加,媽媽開始關注兒子的行為,她發現是兒子出了問題。小勇經常躲在房間里打手機游戲,還時常用媽媽銀行卡里的錢“偷偷”購買游戲裝備。這一發現讓小勇的媽媽十分震驚,孩子平時看起來多么懂事、聽話不讓人操心?,F在她發現,兒子竟然不珍惜父母的勞動,不知道節儉;沉迷于游戲,荒廢學習,還小偷小摸,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很容易誤入歧途。
一個周末,小勇媽媽決定和孩子進行一次談話。她對小勇說:“孩子,你不應該偷刷我卡里的錢,給你的錢也夠用,你的玩具也足夠了,你為什么還要這么做呢?我真是很傷心。”
小勇發現“偷”的行為暴露了,感到無地自容,從此他不愿再和媽媽單獨共處,也不愿和媽媽說話。小勇無法抵御游戲的誘惑,當他需要錢的時候,又開始“偷”拿家里的現金。孩子一方面忍受著媽媽行為規范的折磨,另一方面忍受著誘惑的折磨,無奈地重復著“偷”的行為。
首先作為家長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受到游戲的誘惑是每個孩子常常遇到的事情,他想嘗試新事物,這其實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當孩子見到同學都有某種玩具或游戲時,他不愿意在同學面前示弱,這是他向往和同學正常交往的表現;當他無力購買游戲卡片時,他不愿意向媽媽要錢,采取了“偷偷”的方式,這是他對媽媽權威的敬畏,對自己“出格”行為的自責,對自尊心的一種保護。其次我們也看到了孩子的不足:當他遇到外界誘惑時,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當他遇到需要花錢行為的時候,缺乏與媽媽溝通的合理方式;當他處在誘惑和行為規范的兩難折磨中時,得過且過,缺乏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勇氣。

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不足,當家長發現孩子問題時,采取了不恰當的方法。對孩子的批評是必要的,但沒有從根本上滿足孩子的需要,如何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需求才是問題的關鍵;對于一個小學生而言,從家里拿錢,是沒有是非觀念的問題,“偷偷”地拿錢說明孩子知道問題的性質,家長從行為上對孩子進行矯正才是徹底的方法;對孩子“偷”的定位更是不合適的。
教育孩子需要家長的寬容和智慧,在家長的指導下,對孩子進行行為上的訓練。首先可以把準備給孩子一個學期的零花錢集中在一起,換成零錢,放入一個不透明的盒子里,一次性交給孩子,讓他自己進行管理。怎么花?什么時候花?都由孩子自己決定,家長不再干預。家長再時常把買菜剩余的零錢不斷地往盒子里加,有意識地模糊錢的數量。
這些錢看起來一大堆,沒有了準確的數量。孩子在拿錢時,沒有受監督的感覺,也沒有數量的壓力,拿幾塊錢是看不出來的。自己能夠做主,又有足夠的錢,孩子沒有必要再去“偷”了。在給孩子錢的同時,家長告訴孩子,這些錢不是取之不盡的,因為家長經常往里面添一些錢。雖然多拿一些錢時,盒子里的錢也不會明顯見少,但總是有花完的那一天。
可以給孩子兩種選擇:一種是很快就花完了,沒有錢了或者是承受誘惑的痛苦,或者是再去其他地方找錢,這是誰都不愿意見到的;另一種是如果孩子能夠在學期結束之前有所剩余,家長將以10倍的數量給孩子以獎勵。比如,如果他剩下10元錢,家長會補充給他100元,如果他剩100元,家長將會補充給他1000元。小勇媽媽采用了以上方法,在最初的過程中小勇體會到了瘋狂花錢的暢快,之后,逐漸回歸到理智的狀態,感覺到了錢在數量上逐漸地減少。當他為了買什么東西需要拿錢的時候,他變得猶豫了。他理解到錢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于是他花錢的速度減慢了,經常會把錢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來起,反復多次不能決定。就這樣,小勇在花錢的快感與失去錢的后悔中沖突徘徊。
孩子猶豫的過程就是他成長的過程,就是感性與理性沖突的過程,就是自我控制力增強的過程,就是戰勝自我的過程。在孩子戰勝自我的過程當中,家長不用再關心孩子花錢的多少,而是要經常地對孩子戰勝自我的過程進行鼓勵,朝著希望的方向發展。家長可以經常與孩子一起憧憬期末時,孩子將獲得一大筆錢的情景,也羅列對那筆錢的消費計劃。在孩子意志力脆弱的時候,家長要有意無意地為孩子提供一些心理上的支持。
對于孩子容易沉迷游戲,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閱讀活動等,給孩子除了游戲以外的其他興趣點,逐漸讓孩子從只關注游戲這一種行為中解脫出來,再結合對于金錢的使用練習,讓孩子對自己的消費習慣、生活安排變得有條理、有計劃,孩子的生活充實了,人也會快樂,于是他們就不會再“偷”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