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慧
疫情對經濟影響程度主要取決于疫情發生范圍和疫情持續時間兩大變量,現在看,疫情發生范圍已經蔓延到全球,對經濟影響的全局性、嚴重性、非短期沖擊性也應該得到共識。具體到產業鏈和供應鏈,在當今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國際生產格局下,疫情影響之深和之廣都需要充分認識,考慮到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現在也必須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高度認識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應對疫情影響的措施。
第一、高度重視我國供應鏈安全,抓住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的機會窗口,從戰略上把握供應鏈區域化、本地化、多元化、數字化轉型的新趨勢,提高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
當下疫情沖擊已經影響全球三大生產網絡,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不斷上升。全球制造業產出的50%以上來自亞洲,因此,疫情對中國制造業的沖擊,會對全球產業鏈條產生巨大的影響。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過程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中國供給鏈按下暫停鍵后,率先沖擊全球供應鏈某些環節。
第二階段是隨著疫情的蔓延,海外供應鏈梗阻與需求回落反過來進一步沖擊中國產業鏈。
第三階段是全球供應鏈面臨中斷風險。
面對疫情全球蔓延,中國最先控制了疫情,獲得了經濟康復的先機。現在看來在第一階段所擔心的中國產業鏈大規模外遷的壓力應該減少了。只要中國有效防控輸入性病例,中國將迎來供應鏈修復和調整的戰略機會窗口。
第二、基于疫情對產業鏈的影響程度和產業自身特性,對我國供應鏈進行分類管理,針對性地迅速恢復供應鏈和推進供應鏈全球戰略調整。
第三,作為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的一項重大任務,緊急整合政府、研究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等資源,在采取綜合救助措施的同時,進一步加速建立分重點行業、重點地區供應鏈安全評估與風險預警制度。
第四,通過完善供應鏈金融,提高供應鏈核心企業以及供應鏈平臺的數字化水平,增加我國產業供應鏈彈性,促進供應鏈快速恢復和調整。
資金問題一直是我國中小企業關鍵制約,遇到重大災難,資金問題更為關鍵。政府應從供應鏈金融的視角幫助企業恢復供應鏈運營,這是政府在推動產業供應鏈彈性建設的重要一環。
第五、加強聯合抗疫,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國際合作與治理,支持我國企業加快走出步伐,保障全球供應鏈節點安全,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