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盼奕

說到望海樓,很多同學會說,這不是我家鄉的一個景點嗎?其實,在我國江蘇泰州、福建漳州、廣東湛江等地,都有名為“望海樓”的建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位于浙江溫州市洞頭區、被稱為“東南第一樓”的望海樓。
在眾多同名景點中“脫穎而出”,這座“東南第一樓”又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留在《全唐詩》中的望海樓
434年,一位南朝的文學家、詩人顏延之出任永嘉郡(即溫州)的太守,他在巡視溫州海域時,被洞頭列島的秀美風光所吸引,便在這里修建了一座望海樓以便觀賞海景。到了唐代,溫州刺史張又新追尋著顏延之的足跡,來這里尋找望海樓,可惜當時這座樓已經被毀,但是張又新為望海樓作的一首詩卻被收入了《全唐詩》中。
如今的望海樓,是在2003年確定重建的,江西滕王閣第29次重建總建筑設計師陳星文先生設計的仿清式樓閣在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2007年,望海樓重建完成并面向公眾開放。
第一絕勝海拔高
我國東南沿海的島嶼特別多,光洞頭區就有302座島。無論是在溫州市區東南方的海上還是在陸上,人們遠遠就能看到望海樓的雄姿,它是城市的地標、漁場的航標。35.4米高的望海樓位于洞頭區海拔227米的煙墩山頂,這在東南沿海的樓閣中,可是位居最高處呢!

第二絕勝氣勢雄
望海樓的主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從外面看,它好像有三層,實際上它總共有五層,第三、第五層外圍還設有觀景廊。參觀者繞著觀景廊四下眺望,海天一色、漁舟點點,這壯闊的美景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呀!
另外,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樓的頂層,在項樓的東南西北方緊緊圍繞著4座小閣,與頂樓形成眾星拱月之勢,烘托得整座樓越發壯觀巍峨,也使望海樓贏得了“氣吞吳越三千里,名貫東南第一樓”的美名。

第三絕勝薈萃名家名作
在望海樓主樓及配套的山門、詩詞碑廊、泓澄亭、心賞亭、同輝亭、品茗閣等地,遍布匾額、楹聯、詩詞碑刻,其中有國家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周巍峙,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及各省書法家協會的正、副主席啟功、沈鵬等,有文藝界名家韓美林、賈平凹、余光中等題寫的作品。這里名家作品薈萃,是大家學習詩詞文化、書法藝術的好去處。

第四絕勝海洋文化豐富
與別的樓閣不同,望海樓內1到4樓被辟為海洋文化展廳。洞頭區是全國14個海島縣(區)之一,它所在的洞頭洋總面積有4800多平方千米,是僅次于舟山的浙江第二大漁場,常年可捕的魚蝦貝蟹等有300多種。由于海產豐饒,洞頭列島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千年的海洋文化積淀在望海樓海洋文化展廳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望海樓內各種生產、生活用具琳瑯滿目,展現了洞頭漁船發展史、海島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關于海洋文化的內容,這里是探究海洋文化以及普及海洋知識的絕佳課堂。
當我們走進1樓的帆錨相依廳,迎面而來的是三面貝雕風帆飄蕩在藍白相間的波濤之上,氣勢非凡。這貝雕風帆看上去普通,實際上是由4000多千克野生三角蚌的蚌殼打磨嵌制而成,高5.7米,面積達7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貝雕件。整個展廳展示了洞頭地區先民揚帆而來,定錨扎根,披荊斬棘開發洞頭列島的歷史。
貝殼是大海對人類的饋贈,海島人民發揮聰明才智,開發了民間工藝一一貝雕。從貝串、貝堆、貝雕到螺鈿畫,經過百年的發展,這里的民間藝人不斷創新,使貝雕藝術進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你在了解了洞頭列島的發展后,會驚嘆于傳統民間手工藝在新時代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