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棣
凌陰是什么地方
其實,聰明的中國人很早很早就會藏冰、用冰了。早在描繪周代人生產和生活場景的《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這么一句詩:“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意思是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到河里鑿取冰塊,到了正月將冰塊藏入凌陰中。
那么,這凌陰又是什么地方呢?“凌陰”的“凌”指的是塊狀的冰,而“陰”通“窖”,指地窖。所以,凌陰就是儲存冰塊的地窖,在古代也叫凌室、冰井、冰窖,相當于我們現代的冷庫呢!
周代時,人們用凌陰來儲存冰塊,為此還專門設立了一種官職——凌人,就是專門掌管凌陰和用冰事宜的官員。此后歷朝歷代,宮廷儲冰成了一種傳統。

儲存冰塊太難啦
在古代,儲冰可是一件麻煩事!要經過采冰、藏冰、取冰等環節,人們在夏天才能用到來之不易的冰塊。
想要在冬天獲得冰塊不難,但并不是所有的冰都能被儲存在凌陰之中。適合儲存的冰必須是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采取的沒有被污染的極寒之冰。
考慮到冰塊融化的損耗,根據夏天用冰的需求量,冬天的采冰量一般得是夏天用冰量的3倍。

凌陰的“廬山真面目”
雖然我們在古代文獻中看到了古人用凌陰來儲冰的記載,可凌陰到底長什么樣,長久以來大家都并不清楚。直到40多年前,考古專家才為我們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1976年,考古隊員在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發現了在春秋時代秦國的都城遺址——雍城遺址中,有一座凌陰。這座凌陰看起來就像一個方形的深坑,坑內原先有許多承重的柱子,因為年代久遠,柱子已經腐朽了,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一個一個的地洞。凌陰設在地下,這樣的設計能使冰塊的溫度足夠低,不易融化,同時,凌陰的墻壁也很厚,工匠們還會事先用草拌泥涂抹在四壁上,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考古隊員在坑內發現了大量植物腐朽的痕跡,他們推測古人會在凌陰里的冰塊上鋪一些秸稈或干草,這同樣能起到保溫的作用。最令人驚嘆的是,坑內還有排水管道的痕跡,冰塊在長達數月的保存中,難免有部分會融化,排水管道的設置就可以保證冰融化成水后能被及時排出。此外,凌陰有長長的臺階通往地面,方便人們藏冰和取冰。

夏日用冰好涼爽
古人會用冬日儲存的冰來制作各種各樣的冰鎮美食。冰鎮水果、冰鎮果汁、冰鎮黃酒等,數不勝數。
在唐代的小說集《云仙雜記》中曾有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意思是說每逢長安的夏天,冰塊的價格會和黃金、玉璧一樣高,可見夏季的冰有多么珍貴。唐代時,冰是身份的象征,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用。到了唐末,人們發現在水中放入硝石,水溫會不斷降低而結冰。運用這個原理,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也可以制冰了。隨著儲冰和制冰技術不斷提升,冰也就越來越便宜,后來,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在夏天享受一絲冰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