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朝暉

近年來,高考復讀人數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為何在新高考推行復讀風險增大、一些地區公辦普通高中不再允許招收復讀生、復讀費用越來越高等重重困難之下,依然有那么多人選擇復讀?甚至在復讀生群體中“高分復讀”的現象越來越常見?本文將從多個視角深度剖析這一現象形成的機理,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高考復讀 : 一種獨特的教育現象
作為我國高中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高考復讀由來已久。每年都有不少學生由于各種內在或外在因素,未能在考試中發揮正常水平,或是未能考取心儀的大學。許多高考落榜或自動“棄讀”的學生,選擇重新回到高中學校復讀,再次或多次參加高考,這部分學生群體被稱為“高考復讀生”。這些復讀生中,未能達到錄取線的學生占大多數,但也有些成績已經達到大學專科或本科線的學生選擇回爐復讀,而且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出現了所謂的“高分復讀”現象。
如果從源頭上追溯,我國自隋唐時期推行科舉制度開始,許多考生就是通過反復多次參加考試,才最終考取功名。就高考而言,我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開始,復讀現象就一直存在。在2002年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前,由于大學錄取比例很低,不少考生都是復讀多年才考取的大學,這種情況比較普遍,有些省份復讀生占到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比例。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實現普及化,許多學生選擇復讀不是單純地為上一所大學,其中相當部分的“高分復讀”學生,是為了考取傳統的“985”或“211”大學,“雙一流”計劃實施后,主要是瞄準考取“雙一流”高校。
從政府層面來看,復讀現象擠占了教育資源,是對教育公平的挑戰,因此并不鼓勵考生復讀。2002年教育部就曾發文,禁止公辦中學占用學校正常的教育資源舉辦高中畢業復讀班。從2008年起,全國所有公辦普通高中禁止開辦復讀班。在這種政策背景下,許多公辦高中繞開政策開設分部,以及民辦學校開辦高考復讀班,高考復讀班仍在繼續。
從學校層面來看,復讀生能夠帶來收益,不僅包括高額的學費,也有復讀生考取好的大學后,進而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甚至曾有一段時間,有些學校不惜通過免除學費或獎勵等形式吸引“高分”學生復讀。現在,復讀生不再是“成績差”的代名詞。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某些省份的補習學校,有接近一半的復讀生成績在本科線以上。
從家長和學生的層面來看,高考復讀同樣是一場博弈。對于低分復讀的學生,考取一所大學,是家長和學生的追求;對于高分復讀的學生,考取更好的大學,從大專進入本科,從“二本”進入“一本”,從普通“一本”進入“雙一流”高校,是他們的愿望所在。
在這些因素的合力之下,我國高考復讀熱這樣一種獨特的教育現象始終存在。
高考復讀的形成機理剖析
事物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高考復讀的存在,同樣有其相應的合理性。這不僅是當今時代的產物,也是歷史的延續。但是在新高考推出之后,高考復讀的風險明顯增加,高考復讀生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這種現象值得我們進行深思。高考復讀現象的存在,究竟具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是傳統文化心理作祟。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理念深刻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已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基因。因此,我國絕大部分家長都非常重視教育,希望孩子能夠考取大學,并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據有關調查顯示,中國大陸的家庭平均要為每個孩子準備29萬的教育學費,有超過93%的家庭為孩子請過私人輔導,這個數據位居全球首位。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培養一名大學生是光耀門楣的事情。盡管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出的學生社會地位和待遇也在逐步提高,但在廣大群眾看來,上大學仍然是比上職業學校更好的選擇。即便有些孩子本身更適合技能技術教育,也選擇在落榜后參加復讀,足見家長希望孩子考取大學這種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
二是受“名校情結”的影響。對我國絕大部分家長和學生來說,“有大學上”是基本前提,“有好大學上”是更高的追求。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毛入學率達到51.6%,各省份大學平均錄取率達到70%~80%,有的省份甚至達到90%,上大學對于很多高中學生來說,已經不是太難的事情。在許多知名高中學校,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考上大學。雖然大學易上,但只有相當少數的學生能夠進入重點大學。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考上大學,就意味著能改變命運,但是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在許多人眼里,只有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改變命運。因此,“名校情結”成了高考復讀的重要因素,少數學生即便已經考上了大學,還想著沖擊名校,實現自己的“名校”夢想。
三是現實的利益驅動。家長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背后主要是功利思想的驅動。許多學生通過上大學獲得體面的工作,實現個人的發展。大學文憑成了獲取更多利益,進入職業發展的一塊“敲門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這種現實的利益驅動有著密切關系。根據有關調查,對于個體而言,投資高等教育是回報率最高的學段,而能夠就讀高等教育中的名校,回報率遠高于一般本科院校。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回報,在不能一次性實現考取大學、或進入理想名校的情況下,復讀成了一種現實的理性選擇。
四是選人用人的不當導向。相當長時期內,我國許多用人單位都存在以文憑取人、以名校取人,甚至“學歷查三代”的不當做法。這意味著不僅要看“最后學歷”,而且要看“學習經歷”,尤其是“第一學歷”。從人力資本運行的角度,以文憑對人才進行篩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選聘的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與此同時,這種不當做法,剝奪了許多非大學生、非名牌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機會。更不良的影響是,這樣一種“指揮棒”,導致了整個社會不當的用人導向,更加劇了高考復讀熱。雖然國家有關政策文件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糾偏和矯正,但在實際層面,一些用人單位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類似情況。
教育評價改革有助于高考復讀降溫
高考復讀,從國家教育投入的角度來說,存在一定的公共資源的浪費;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來說,復讀本身就隱含著較大風險,對于那些“高分復讀”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建立科學的教育觀、成才觀和選人用人觀,對五大主體提出了明確要求。應該說,新時代黨和政府對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視,以及學校、家庭、社會的系統推進,必將有助于改變目前高考復讀持續升溫的現象。
一是黨和政府要樹立科學的評價導向。考生是否選擇復讀,這屬于考生的考試自由。黨和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科學的評價導向,通過進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創新考試方式方法,實現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給考生更多的選擇權利和機會,而不是“一考定終身”。同時,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和選人用人觀,打破“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的傳統桎梏,破除“學歷查三代”等不當的做法,保障不同院校畢業生平等的工作權益,以及享有同等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
二是家庭和學生要有理性的選擇。客觀上來講,由于高考政策的變化,特別是新高考的推行,復讀的風險性持續加大。對于任何考生而言,很難說復讀一年,成績就一定會優于現有成績。從相關研究來看,近八成的復讀生,再次高考的成績并未得到提升。特別是對于已經被高校錄取的考生,放棄現有就讀的機會,機會成本并不小。綜合以上幾方面因素,在選擇是否復讀時,家庭和學生一定要謹慎而行。
三是高校要科學定位、辦出特色。目前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適齡青年人都有就讀大學的機會。但是上什么樣的大學,學生具有選擇的權利。因此,大學一定要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否則,沒有辦學特色的普通地方本專科院校,就很難受就業市場的歡迎,也就不可避免會造成許多學生即便考取這類院校,也要退學重新選擇復讀。而對大學來說,如果缺少充足的優秀生源,辦學將會受到巨大沖擊,甚至會出現倒閉的危機。此外,大學還要建立更加靈活的專業選擇機制,允許學生根據興趣申請調換專業,避免僵化管理。
四是用人單位要建立科學選人用人觀。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向就是針對用人單位選人用人,提出要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促進人崗相適,旨在破解長期以來存在的“唯學歷”“唯名校”的不當用人評價導向。只有在出口上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建立以品德、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選人用人評價體系,讓所有大學生具有同等的面試、就職、選拔的機會,享受同等福利待遇,相信絕大部分高中學生所謂的“名校情結”就會自動瓦解。
總體來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出臺,是黨和國家最高層面對教育發展的一次系統性改革,通過多方協同努力,必能建立科學的教育觀、成才觀和選人用人觀,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進而直接或間接推動高考復讀熱的降溫。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