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寧
學校的發展關鍵在教師。在教師團隊發展中,名師就像雁陣中的領雁,既要指導雛雁起飛,又要引領群雁齊飛。只有名師的領雁高飛,才能保證整個雁陣飛得高、飛得遠,這正是各地各學校十分注重名師培養的原因,如不少地方成立了名師導師團、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坊等。名師成長既要有高人指點,也要有“同仁共生”,更要靠自身追求,努力構筑名師成長的“六大支柱”:思維為基、健康為本、課堂為根、讀書為源、研究為重、主張為要。
思維模式不同,人生結果各異。人有兩種思維模式:第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自己的先天才能一成不變,急于一遍遍地證明自己的能力,其特征是封閉、僵化;第二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先天的才能、資質和興趣、性情方面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其特征是開放、靈活。這兩種思維模式可以轉化、改變。
日本實業家稻盛和夫曾總結出一個公式:人生成就=思維方式×熱情×能力。名師培養需要引領教師不斷優化自己的思維模式,并通過教師來不斷優化學生的思維模式,使教師與學生的思維模式盡可能處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狀態;使他們形成“人的才能可以發展”的信念,堅信人類真正的潛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類在經過多年的熱情、辛苦奮斗以及訓練后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就是無法預知的。從而使他們不斷激發學習動力、磨煉學習意志,并且在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也能擁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激情,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戰的時刻依然可以茁壯成長。
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體。”教師尤其是名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工作,崗位特殊,要求很高,壓力巨大。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2019 年共同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指出,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心理問題是抑郁和焦慮。心理亞健康已成為教師群體面臨的普遍問題,亟待解決。緩解教師心理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也需要教師本人加以重視、主動疏導、自我調適。
緩解心理問題的關鍵是提升精神能力。
提升精神能力,需要豁達大度。弗洛伊德說: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天性,經歷苦難是人生的必然;當一個人處于不能克服、無法避免的痛苦中時,就會愛上這種痛苦,把它看成幸福。教師有了這種思想準備、胸襟氣度,應對和緩解心理問題就會容易得多。教師要學會看淡人生: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提升精神能力,需要直面痛苦。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社會人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但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說:真正有害的從來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我們認為“壓力有害”的想法。面對壓力,與其恐懼,不如擁抱;與其逃避不適,不如追求意義。凱利·麥格尼格爾提出的“應對壓力三部曲”可供教師們參考:第一步,承認壓力的存在,不逃避它,觀察自己面對壓力時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慢慢總結出自己和壓力相處的規律。第二步,歡迎壓力,充分利用壓力下人體的積極生理和心理反應(有研究表明,壓力會促使人體分泌催產素,并往大腦等身體多個器官輸送養料和氧分子),積極應對壓力。第三步,運用壓力的能量認真思考:造成壓力的根本問題是什么?如何促成問題解決?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養成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科學地工作和生活,注意勞逸結合。
提升精神能力,需要自我對話。教師要學會獨處,學會與自己對話,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說過:“學習運用獨處的時間在童年時期就很重要,十來歲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單,成年后就沒有資格擔負需要鄭重其事準備的工作。”叔本華則說:“誰要是及早與孤獨為友,甚至為孤獨所愛,那么他就收獲了一個金礦;一個精神豐富的人能夠在孤獨中,在他獨特的思想和創見中,怡然自得。”
身體健康對于名師的成長同樣重要,身體是工作的本錢,要做好教育教學工作,要當好教師,必須保證身體健康。愉快的心情是從健康的身體里長出的花朵,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會促進其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兩者相輔相成。要保證身體健康,教師應特別注意營養均衡(如一定要吃早餐)、生活規律(如盡可能保證充足睡眠、擠時間打盹)、適度鍛煉(如擠時間運動并形成習慣)。
名師應該根植課堂,堅守教學一線,心系學生,像于漪老師那樣“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
一是強化備課。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名師要堅持厚積薄發,不斷積累,不斷完善,努力打造“有形課案”;堅持長期修煉,豐富自身學養、專業素養、文化底蘊,為上好課做一切努力和準備,努力打造“無形課案”。
二是強化環節。準確把握課堂的重要環節,如講授——積極創造性地講、高效地講、限時地講;提問——善問,妙引,循序漸進,循循善誘;傾聽——特別注重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觀察——將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點撥——注意點在關鍵處,撥在關節處;調控——注意調控時間、難度、策略。不斷提高自己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三是強化反思。進行課堂教學反思并寫好課堂教學反思是教師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反思效果——看整體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預期的達成情況。反思所得——看課堂教學的成功之處,亮點所在、學生所得、教師所獲、師生共生共長情況,特別是一些未預設到的偶發事件,往往會誘使教師不由自主地產生教學機智和靈感,必須及時記錄、及時整理總結。反思所失——看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敗筆所在、學生所惑、教師所憾。反思改進——認真客觀分析整體效果、成功之處、失敗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對策,制定改進策略,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進和完善。
讀書是名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是汲取智能活水的重要途徑。李政濤認為,教師讀書應該讀兩類書,第一類是“有字之書”,第二類是“無字之書”。
“有字之書”主要是理論書籍,教師讀書應做到“三多”。
一是多讀紙質書。紙質書和電子書各有優劣,兩種媒介的讀書缺一不可。電子書攜帶方便、關鍵詞檢索方便、文字處理快捷,但事件順序易混;紙質書方便瀏覽整體內容、批注實體感強、頁碼概念更強。以筆者的經驗來說,紙質書的墨香更能讓人體驗到讀書的特有樂趣,年輕人特別是喜歡電子閱讀的教師可以多讀紙質書。
二是多讀整本書。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快餐式閱讀成了很多人閱讀的主要形式,但快餐式閱讀會讓讀者錯失許多精彩內容。快餐方便快捷,但營養不全,只有整本書閱讀才能讀到全部精彩、重要、原汁原味的內容,讓人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充分汲取養分。
三是多讀跨界書。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看自己的專業書籍,還應該看些專業以外的書籍,甚至教育以外的書籍。
“無字之書”同樣重要。一本是“人”這本大書。做教師、做教育的人,首先要學會讀懂學生,其次要“讀”同行和同事,特別是讀懂、讀好名師。另一本就是課堂這本大書,課堂是教師的生命意義和全部精神所在,課堂教學的研究永無止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快樂,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么你就應當引導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師從事的研究是多重研究:研究理論、研究學生、研究教育、研究教學。
一是研究理論。不斷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哲學、腦科學等各種理論,切實認真研究、融會貫通,名師的成就山峰有多高,理論研究的底盤就必須有多寬。
二是研究學生。關注和研究學生的思想動態、性格特征、個性特長、成長困難,充分尊重、理解、關心、呵護學生,及時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幫助。培養得越好的教師,在實踐中越能根據學生的需要做出反應,越能理智、靈活、有效地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
三是研究教育。時刻牢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良好習慣養成、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協調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生自身教育“四位一體”的教育。
四是研究教學。研究課程標準,教師要讓課程標準伴隨備課的全過程、研討的全過程和教學的全過程;研究教材,“沉入”教材,潛心涵泳,深度對話;研究試題,研究試題及解法、變式訓練、遷移訓練、命題制卷;研究課題,尤其是與教學緊密相關的草根化的微型課題,切實針對真問題、開展真研究、取得真成果。強化教學的打磨,在磨課、磨題、磨文的過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
教學主張是指教師基于對教學規律的深刻理解及學科課程目標內容的準確把握,在教學實踐的土壤中形成的富有特色、高度統攝的獨到教學見解。
教學主張是名師培養的關鍵所在,余文森認為,一位教師即使著作等身、榮譽無數,如果缺乏自己的教學主張,從專業上講,他依然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教學主張的形成需要漫長的過程,既需要孜孜以求也需要水到渠成,正如成尚榮所說:教學主張、教學風格的追求與形成,要積極,但不能心急;要刻苦,但不能刻意。這需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實事求是。
教學主張需要有獨特的表達和標識,應該不斷完善,使之更為科學、更有哲理、更具審美。如李吉林“情境教育”中的促進兒童發展“五要素”:以培養興趣為前提,誘發主動性;以指導觀察為基礎,強化感受性;以發展思維為重點,著眼發展性;以情感因素為動因,滲透教育性;以訓練能力為手段,貫穿實踐性——堪稱教學主張的典范。
名師的成長永遠在路上,必須打好基礎、注重過程,始終保持強勁的動力和堅定的定力,在過程中真情做事,在過程中孜孜追求,在過程中不斷進取,不急躁、不折騰、不跟風,埋頭苦干,扎實做事,自然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