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先后在4所不同的小學任教,和兒童打交道20多年。我認為,自己對兒童還是比較了解的。可是,兒童可以學自己喜歡的語文嗎?兒童學語文到底需要教師做什么?叩問的時候,我忽然發現自己在兒童認知上的盲區。我們似乎忙于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了對兒童學語文的課堂觀察。
2019 年9 月,我交流到一所新學校并接手三年級語文教學,適逢全國使用統編教材。開學前,就有很多教師、家長開始擔心孩子的語文學習,令語文教材脫銷。統編教材的課文數量變多了、篇幅變長了,還增加了不少古詩詞,安排了文言文《司馬光》,還有口語交際、起步作文……學生學得完這么多的內容嗎?我不禁為學生捏了把汗。
“同學們,昨天拿到嶄新的課本,我看大家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了。說說你們最喜歡的內容吧!”
“我最喜歡背古詩,教材里有好多古詩描寫的地方我都去過,比如天門山、西湖。”“我最喜歡《司馬光》,幾句話就讓我記住了。”“我最喜歡預測閱讀,太好玩了,就像小時候媽媽給我讀繪本,也是讓我邊聽邊猜。”
“沒有什么內容讓你們覺得很難的嗎?”我有些不甘心,“比如寫作文?”
“很好玩啊!作文還有編童話故事呢,我們都喜歡。”
原來,兒童是天生的語文學習者,他們的生活中早就融入語文的身影。跟著父母在游歷中學古詩,聽著繪本學閱讀,至于猜測性閱讀、童話學習在兒童眼里本來就是玩游戲,他們連學習方式都想好了。
教學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校長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就比小孩還要小。”是不是我們把語文想得太難了?或者在教學中,讓語文變得很難?其實,語文教師要做的,恰恰是讓語文在兒童的眼里、手里和心里,變得簡單容易一些,變得親切可愛一些。若讓語文和兒童的生活、游戲發生最自然的聯結,讓兒童自己走上語文的學習之路,語文教師功莫大焉。
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我根據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將重難點設計為“借助關鍵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課堂上,我帶領學生尋找關鍵詞句,比如“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想方設法理解其與課文內容之間的內在關聯。課堂最后,照例是全班學生提出心中疑問的時間。
“為什么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峽谷,海水有深有淺,從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海參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樹懶的行動也很緩慢,我想知道,它們到底誰更慢呢?……”
還沒等他說完,我直接打斷:“同學們,他的問題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嗎?我建議大家要從語文方面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其他舉起的小手慢慢放下去了。
毫無疑問,在學生感興趣的語文與我認為對學生更有用的語文之間,我戰略性地放棄了前者。和語文有關的問題就認為是好的問題,我就重點對待、積極鼓勵;課堂解決不了的、和語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就邊緣化處理,這似乎成了教師的慣用伎倆。殊不知,“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教師不經意的疏忽和怠慢,都將泯滅兒童學習語文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語文學科以其包羅萬象的內容,是最有可能與其他學科發生關聯的,也因此在學科育人上大有可為。語文的學科邊界真的就那么重要嗎?我們不妨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基于語文而超越語文,讓兒童完整的生活折射在語文課堂,讓兒童學習他們感興趣的語文,讓學科成為佐藤學定義的“學習的文化領域”。
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生已分批接觸鋼筆字書寫。然而,橫條本代替了方格本,學生的作業本上字體大小不一,間隔松緊無序。開學的第一個月,寫字整潔、美觀成了學生每天的學習任務。
我巡視學生練字時,目光停在了寶迪的身上,只見他右手握著鋼筆,左手捏著筆套,他的字幾乎都寫得歪歪扭扭。“你看你,左手捏筆套,不扶著本子,寫字怎么能美觀?”面對總不按要求做的學生,我的聲音不由得高了八度。我繼續批評:“把筆套套在筆桿上,不容易弄丟,左手也可以空出來扶著習字冊。你為什么不聽老師的話?”“老師,我……我……把筆套套在筆桿上,鋼筆變重了,寫字好累。”寶迪一邊乖乖地照做,一邊小聲地嘀咕。
我啞然了。寶迪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學生,個子也小。寫基礎的筆畫時,他就是“困難戶”,他并非不“聽話”,只是他的發育比別人晚一些。我操之過急地要求每一個學生“整齊劃一齊步走”,卻忽略了每一個學生自己真正的需要。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時候學習寫作文,最大的困難根本不是如何審題、構思、選材,而是希望老師教會我如何把方言轉化成書面語。
進一步往深處審視,其中還有我們對兒童的“類思維”在作祟。兒童成了這一類、這一群的孩子們,而缺少了鮮活的、個性迥然的“這一個”。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三年級的小朋友怎么樣”,卻忘了類別的差異,忽視了色彩斑斕的兒童個性,深陷標準化的泥潭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唯有看到“每一個”,看到“這一個”,教學才能真正因材施教。兒童是獨特的“這一個”,理解兒童、尊重兒童,就是要看到這樣的“每一個”,如此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支持兒童、成就兒童。
加拿大教育學家馬克斯·范梅南提醒我們:“看待兒童,其實就是看待可能性,一個正在成長過程中的人。”所以,發現兒童,永遠在路上,需要教師不斷找尋和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