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芳芳,孫喜琢,李亞男
(羅湖醫院集團,廣東 深圳 518001)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關于醫養融合的研究與實踐近年來成為國家關注的熱點話題。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醫養融合養老模式起步晚,在人口老齡化愈發嚴峻的情況下,加速醫養融合養老模式的發展勢在必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示范區的深圳同樣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其中深圳市羅湖區既是深圳市人口密集區,也是深圳最早開發的老城區,羅湖區內有比較多早期建立的小區,是深圳全市老年人口比重最大、空間分布最多的城區,養老問題十分突出。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羅湖區政府在2014年時便將醫養融合列入了政府工作報告,積極開展醫養融合養老模式研究工作[1],5年來不斷加大政策扶持,打破行政壁壘,創新管理體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養老模式。本文對羅湖區醫養融合養老模式進行梳理、總結與分析,以期完善其自身的發展,同時為其他地區醫養結合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2014年,羅湖區率先起步進行“醫養結合”的探索,并在同年8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羅湖區醫養融合老年病醫院(以下簡稱老年病醫院),實現了在醫療養老一體化基礎上的個性化“醫養融合”服務,開啟了深圳養老新模式。經過5年的探索,結合國家確立的“健康宣教、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六大服務體系[2],將現有資源進行整合,打造出“醫中有養、養中有醫、機構支撐、社區示范、居家簽約、互聯網+”六種健康養老模式,有效化解“養老院里看不了病,醫院里不能養老”的矛盾,形成了良性和多贏的格局。
醫中有養,是指在醫療機構開設老年專護病房,提供醫養結合性醫護服務,依托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開展養老服務。羅湖區中醫院打造“醫中有養”“院中院”模式,強化利用中醫藥為養老提供服務。羅湖區整合形成了由區人民醫院、中醫院、醫養融合老年病醫院、康馨養老院組成的專科聯盟,建成國家或省級重點專科——老年病科,形成集“醫養護”為一體的深圳醫養融合新名片。
養中有醫,是指在養老機構中增設醫療服務,依托養老機構的養老資源,開展醫療服務。2014年,羅湖漁村社區率先啟動“養中有醫”模式,漁村日照中心與漁村社康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將羅湖區人民醫院和社康中心的醫療資源融入到養老中,為社區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立體式醫養融合服務[3]。現今,羅湖區共擁有10間日間照料中心且均與附近社康中心簽訂合作協議,社康中心利用技術和設備優勢為日照中心老人提供便捷的醫療康復服務,對現有養老資源進行優化和補充。
羅湖區醫養融合老年病院,是羅湖“機構支撐”的典型養老基地。2014年8月,羅湖區醫養融合老年病醫院在這里掛牌,是全國首家以福利院中心養老老人服務為主的老年病專科醫院,實現了在醫療養老一體化基礎上的老人個性化“醫養融合”服務。羅湖醫院集團陸續派遣了與老年病相關的112名專業人員充實到老年病醫院中,設置了老年病科、認知障礙科、康復醫學科、臨終關懷科等專科,并引入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養老經驗以及瑞典阿爾茲海默病團隊,為老人提供高質量的醫養融合服務。羅湖區醫養融合老年病醫院現有以養老為主的床位952張,以醫療為主的床位104張,分為重癥(安寧療護)床位、神經變性疾病床位、認知障礙床位等,老人在這里可享受到個性化的醫療需求。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社會資金流入養老事業,以緩解政府的養老壓力。羅湖區黃貝嶺村股份公司自籌資金兩千多萬元,在黃貝嶺村建立了擁有10層樓高的黃貝嶺養護中心,實現了社康和養老一體化。中心樓下設有社康中心、老人日間照料中心,樓上設有失智失能老人病房和媲美高檔住宅的親情公寓,并配有專業的醫護人員為老人提供醫療與養老服務,做到讓村民“養老不離村、看病不離床”。黃貝嶺養護中心的試運營,是“醫養融合”老年病醫院模式的第一次成功推廣,羅湖區將這個模式向轄區內31個以原居民為主的社區推廣,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與支持,其中羅湖區向西股份公司率先響應,申報建設有23,000 m2的“向西醫養融合大廈”;羅湖村、漁民村和湖貝村也有意在改舊后由股份公司規劃建設類似的醫養融合機構。
居家養老是我國老年人的主要養老方式,國家也制訂了“9073”的養老目標,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在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養老。羅湖區依托各社康中心,為社區失能老年人在家中開設社區家庭病床,提供醫療、康復、護理和臨終關懷等服務。簽約的老人將免費得到每年一次的健康體檢、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管理服務及基本醫療個性化服務并開通轉診綠色通道。2016年,羅湖區衛計局出臺《羅湖區醫養融合家庭病床工作方案》《羅湖區醫養融合家庭病床工作指南》,成立區衛生計生局醫養融合家庭病床工作領導小組、專家技術指導小組、區醫養融合家庭病床服務中心、明確財政對家庭病床建床的補助標準,有力地推進家庭病床服務,為有需要的家庭醫生簽約對象提供上門服務,進一步減輕居家病患的負擔。
隨著“互聯網+”的逐步推廣,養老服務業也將其融合,打造與醫養融合發展相匹配的服務平臺。羅湖打造醫養結合大數據信息化平臺,實現遠程醫療。羅湖區正開發醫養結合信息化管理系統,可評估老人健康狀況,確定健康管理方案。未來,羅湖區老人可在病床邊建立健康管理移動終端,與醫院檢驗、影像信息相對接,并利用可穿戴移動設備采集健康信息,實時進行動態監測和干預。
經過5年的探索,老年病院不斷推進醫養深度融合,建立了立體化的醫養融合體系,提高養老需求與供給適配度并通過專業化運作全面提升老人診療服務水平,并通過標準化的建設,提高老年病醫院模式的可推廣可復制性。
羅湖的醫養融合養老模式積極吸取國內外相關經驗,為老人打造立體化養老服務,得到社會各界和居民的廣泛認可。2015年7月,羅湖區入選“老齡健康服務能力建設示范區”創建試點地區,成為深圳市唯一、全國僅有的20個入選試點之一;2017年入選全國醫養結合工作典型案例;2018年榮獲深圳市家庭發展十大品牌項目第二名[4]。目前,醫院先后接收了868名從各大養老、醫療機構轉診至老年病醫院的多種慢性疾病并存且難治的老年住院患者,已為29名患者提供安寧療護服務。依托醫院和轄區各社康中心為6.4萬名65歲以上老人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累計為19,650名65歲以上老人提供慢病管理服務,累計為65歲以上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2727張,醫養融合服務如火如荼的開展。
為推進養老機構認證建設,探索制定醫養融合機構認定標準,羅湖醫院牽頭制定了《深圳市醫養融合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從專業醫療服務角度規定醫養結合的服務標準。《規范》地方標準的制定,打破了傳統的養老機構采用“醫養分離”的照料模式,填補了深圳市醫養融合服務標準的空白,對醫養融合服務步入標準化服務、規范化運作、程序化管理的軌道提供技術支撐。規范化標準有利于提升服務質量,保障老年人權益,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并為行政主管部門對醫養融合服務機構的監管提供依據,推進深圳市醫養融合養老模式的有序發展。同時,該標準的實施可對其他地區開展醫養融合服務提供借鑒,對于促進醫養融合服務相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規范》獲得市質量監督管理局批準立項,經過醫療、養老等多方面專家的認證修改后,已通過市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審核,2017年2月23日正式在市監委官網發布。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不斷下降,60~80歲的老年人患阿爾茲海默癥的概率高達40%[5],60歲以上的老年人跌倒率為30%,80歲以上老人跌倒率達50%以上[6],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羅湖區引進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NVS系Bengt Winblad教授阿爾茨海默病團隊,在老年病院內開設老年性認知障礙病房,并自2016年底開展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認知障礙篩查服務,同時開展老年性癡呆的養老生活護理、日間照料及健康教育講座等服務,提高了居民對認知癥的了解。截至2019年6月,共篩查服務31,901人次,其中1583人次為可疑癡呆。同時,為降低老人跌倒事故的發生,羅湖區于2016年8月推出“老人防跌倒工程”,由羅湖社康中心全科醫生先上門評估老人居家環境,再免費為羅湖65歲以上有需要的居民在家里衛生間等地方安裝防跌倒扶手,在易發生跌倒事故的地方放置防滑墊,安裝小夜燈、贈送手電筒,同時為其講解居家防跌倒“小技巧”,降低居家跌倒事故發生。目前已為羅湖轄區756戶家庭安裝了防跌倒扶手,有效降低了老年跌倒率。
羅湖區醫養融合服務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仍面臨著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全國醫養融合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政府管理割裂、養護人員短缺、資金缺口巨大,都在阻礙著醫養融合養老事業的發展。
醫養融合事業的發展,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雖然羅湖區民政與衛健部門進行了管理融合,但兩個部門仍然是相對獨立的。同時,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機構尤其是民間資本、社會力量在辦證過程中,由于多頭管理,缺乏有效聯系、溝通,“辦證難”現象較為突出,嚴重影響了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的積極性。“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機構的建設標準、設施標準、從業人員上崗標準等也存在著不統一的具體問題,影響養老事業的發展。
養老機構缺乏專業養護人員是全國養老機構共同面臨的問題,羅湖區作為深圳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區域,養老服務需求量大,雖然近年來持續引進相關人才,但仍存在著人才流失等問題導致養護人員短缺,并且護理人員以本科和大專學歷為主,養老護理員更是以高中和初中學歷為主,缺乏高水平的專業養護人員。同時,養老服務人員待遇低、社會認可度低、工作強度大、養老護理技能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導致護理質量難以保障,養老服務水平亟待提高。
羅湖區醫養融合老年病醫院始終以免費形式為老人提供健康體檢、認知障礙早篩等服務,給各大醫療和養老機構提技術支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雖然羅湖區政府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但隨著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資金缺口逐漸增大,不利于醫養融合工作的長期發展。
醫養融合涉及多部門的協調與合作,尤其是在引入社會資本后涉及到更多的流程,使得相關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推動政府部門的聯動,簡化醫養融合機構的準入流程,是發展的必然方向。
由于養老人員的專業化程度較低,因此可依照醫院護理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模式對養老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持證上崗。羅湖區醫養融合老年病醫院可聯合專業培訓機構及大學院校籌辦一所培養社區養老照護、護理型的職業技術學校,助力養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由于養老需求的不斷擴大,社會資本也在不斷對養老產業進行探索與嘗試,相關政府部門除了要進行行業監管外,還應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和醫養融合模式市場化運作參與機制,整合多方服務主體資源,共同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醫療養老的需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流入。
深圳市是國家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城市,在今后的3年時間里,全市大力開展安寧療護的相關工作。羅湖區對安寧療護已做出了一定的嘗試,建立了全人照顧、全家照顧、全程照顧、全團隊照顧的“四全”服務體系,解決疾病終末期患者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的問題,在今后的發展中,要積極探索“社區-居家-三級醫院”安寧療護模式,推動深圳市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開展。
致謝: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羅湖區政府、羅湖區醫養融合老年病院和多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