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我市某一山羊養殖戶到我所反映了其羊場最近的山羊不明原因死亡,要求獸醫出診。據主訴:該場最近2個多月以來的山羊剛開始在乳房、眼周圍、唇和鼻部長了不明的痘疹,食欲減少,精神不佳,不久便不治而亡,新生羔羊也受到感染而不治而亡且成活率很低。先后用過苦木、恩諾沙星、菌必治、地米、柴胡等多種藥物注射和涂抹硫磺等,但均無明顯效果。根據病羊的臨床癥狀和實驗診斷,確診該場感染了山羊痘,經采取綜合防治措施,該場羊群逐漸康復。
1.1 防疫意識淡薄該場是新建場地,對羊的防疫認識不足,認為肉羊養殖不用進行防疫。且半年多來,大多羊只都是分批從附近或外地購入,由于缺乏防疫知識,在購買前后未對羊群做任何免疫,這使羊群對羊痘的免疫力較低。
1.2 對購進的羊只沒有實施檢疫與隔離措施該場近期購進一批新羊與本場羊群混養。新購入的羊群首先感染發病,是由于新購的羊群未通過全面的檢疫和隔離,部分已經感染或帶毒,加之長途運輸、飼養環境與飼料營養的改變,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發病。
1.3 營養的影響由于冬季日糧中青飼料比較少,營養成份簡單、不平衡,缺乏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從而造成羊群掉膘嚴重,體質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1.4 養殖場地設置不合理,消毒不規范該場是一個新建羊場,建于干燥的小山丘上,以敞蓬式搭棚,不容易保溫保暖;而且以砂石、稻草為墊料,容易刮傷羊體,感染引起合群發病。同時沒有建立完善消毒制度,病原體沒有全面根除,造成連續感染發病。
患病成年羊只精神沉郁,從鼻孔流出漿液性、粘液性、膿性分泌物,大多數羊食欲下降 、飲水量減少。病羊全身皮膚,特別是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和尾內側,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且凸出于皮膚表面的實硬丘疹,眼周圍、唇以及鼻部的痘疹水皰已變成膿性,形成糜爛或潰瘍。
患病羔羊的癥狀表現相對比成年羊只要輕一些,病羊在眼周圍、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尾內側的痘疹均已形成隆起的結節,并凸出于皮膚表面,有的結節已經干燥脫落。
3.1 采急性期病羊皮膚疹塊,按1∶3用PBS研磨,反復凍融,超聲波裂解處理。離心,取上清液作待檢抗原,與山羊痘陽性血清作瓊脂擴散試驗,經37℃,24~48h觀察為陽性。
3.2 采未經羊痘疫苗免疫的康復期病羊血清,與山羊痘標準抗原作瓊脂擴散試驗,經37℃,24~48h觀察為陽性。
4.1 對已經發病的羊只,100mL“抗病毒Ⅰ號”+400萬IU青霉素 10支+魚腥草注射液50mL,40kg左右的每只肌注15~16mL,20kg左右的每只肌注8~10mL,同時肌注干擾素2mL,每天1次,連用3d。
4.2 對未發病或疑似感染的羊只,100mL“抗病毒Ⅰ號”+400萬IU青霉素10支+魚腥草注射液50mL,40kg左右的每只肌注15~16mL,20kg左右的每只肌注8~10mL,每天1次,連用3d。
4.3 用“病毒殺”+阿莫西林+黃芪口服液拌料飼喂5d,對病情嚴重食欲不佳的羊只可按劑量灌服,連用5d。
4.4 對痘疹水皰破裂而形成糜爛或潰瘍的地方可采用長效抗菌劑+碘酒進行涂抹。
4.5 對由于眼周圍痘疹水皰破裂而使眼結膜受損的羊只,可用環丙沙星滴眼液+地塞米松1支進行滴治。
4.6 中藥治療:二藥、連翹、大青葉12g,黃連、葛根3g,黃芪、桅子6g,黃岑45g,煮水灌服,每日一劑,連服3~5d。同時配合多維飲水,增強機體抵抗力。
4.7 做好新生羔羊的免疫。對新生羔羊用羊痘雞胚化弱毒苗緊急免疫,每只0.5mL,尾根部或股內側皮下注射,8d后產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5.1 山羊痘是各種家畜痘病中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感染。飼養管理人員、護理用具、皮毛、飼料、墊草和外寄生蟲等可以成為傳播的媒介。被污染的草料、工具、病羊排泄物等均可成為傳染源,飼養管理水平落后可能成為該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5.2 該病的主要危害是由于發病羊只嘴、唇、舌黏膜有病變,從而影響哺乳或采食,導致病羊陷入饑餓狀態,造成掉膘和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繼發感染,尤其易繼發呼吸道疾病,羊只病死率增高,妊娠母羊發生流產。
5.3 疫苗免疫是預防山羊痘病的唯一可靠途徑,可采用羊痘雞胚化弱毒苗。
5.4 徹底消毒滅源是控制山羊痘流行蔓延的重要措施。該場之所以會暴發羊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毒措施做得不到位。
5.5 要堅持檢疫隔離制度、“全進全出”制度、飼養管理、免疫和消毒制度,提供合理的日糧、舒適的生活環境,才會使養殖業健康、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