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煥容
(新興中藥學校,廣東 云浮 527400)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獨立的學科領域,很多醫學觀點是不同的,但是部分理論又是相統一的。本文以中醫“五臟開竅”學說為例,探討其與西醫理論的對立統一關系,并簡單介紹在教學工作中如何應用中醫學說來闡述西醫學內容。
中醫“五臟開竅”學說始于《黃帝內經》,其對五臟與人體官竅的關系進行了一定概括:肝開竅于目,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及二陰。意思是人體五臟和官竅在生理及病理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五臟功能的強弱及疾病可在相應官竅上有所反映,同時在五臟官竅上施治又可以治療相應臟腑疾病。那么,中醫學的這些理論與西醫觀點有何異同?在西醫學教學過程中能否引用這些觀點?如何引用?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筆者是一名衛校教師,任教科目主要為營養學、預防醫學以及疾病學概要等。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中職學生年齡普遍偏小,自主思考能力較差,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不深入。對于教師課上所講的知識點,學生往往以識記甚至背誦為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當問及肝臟功能時,很多學生并沒有想起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以及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脫口而出的往往是“肝藏血”。由此,筆者思考既然學生對背誦過的知識比較熟悉,而這些知識一般是中醫學說,所以教學中應該可以從中醫學說切入,通過中醫與西醫相似或相悖的理論來引導學生學習西醫學知識。
中職生理論基礎薄弱,而醫學知識無論是中醫學還是西醫學都比較煩瑣、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困難。若教師將相關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一能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增強記憶、加深理解;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果;三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構建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學以致用,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從哲學角度分析,中醫和西醫屬于醫學統一體中對立的兩個方面。西醫治療手段往往比較直接,通過殺菌、放療、手術等方法治療疾病,對器質性疾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中醫治療手段往往比較柔和,通過調理整體功能、補益等方法來治療疾病,對功能性疾病可長期治療。但是,中西醫之間并非絕對對立,而是有著共同的敵人——疾病,也有共同的目的——維護人類健康。如果把醫學與疾病之間的矛盾看成是主要矛盾、外部矛盾,那么中醫與西醫之間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內部矛盾,中西醫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解決好主要矛盾。現階段中西醫關系應以互根互用為主,以對立制約為輔[1]。在教學工作中,不把中西醫分割開來而是辯證地聯系起來,這是培養當代醫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基本要求。
《黃帝內經·靈樞·脈度》篇中“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說的就是肝和目的關系;公元7世紀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雀目”有較詳細的描述;唐代孫思邈根據“以臟補臟”理論,首用豬肝治療“雀盲”取得效果[2]。在西醫學教學中,哪些理論與之相一致,能引用“肝開竅于目”這一說法呢?
一方面在營養學上,當人體缺乏維生素A時,眼內感受暗視覺的感光細胞(桿細胞)不能合成足夠的感光物質(視紫紅質),因而出現黃昏時視物不清的夜盲癥,而維生素A的重要來源就是動物肝臟。夜盲癥患者補充維生素A改善癥狀,比較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膳食中適當增加動物肝臟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在這一理論講解過程中,因為眼睛和肝臟是兩個不同系統的臟器,而感光物質又較為抽象,學生理解和記憶比較費力,這時引入“肝開竅于目”的說法,則能喚醒學生對曾經背誦過的經典學說的記憶,提高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在內科學上,當肝臟功能下降時,不能很好地把難溶于水的非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結合膽紅素排出體外,患者體內膽紅素代謝異常則會出現皮膚、鞏膜發黃現象。輕度黃疸患者觀察皮膚往往難以判斷,最好的方法是觀察鞏膜。一言以蔽之,鞏膜黃染是肝病的一個信號。另外,肝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在治療方面目前尚無特效方法,原則是注意早點休息,不能熬夜,熬夜則傷肝。這些均與肝目相關的說法一致,均能引用中醫“肝開竅于目”一說。
《黃帝內經》中舌為心竅的論據主要有兩個:一是經脈相連,“手少陰之別,名曰同里,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與心中,系舌本,屬目系”(《靈樞·經脈》);二是心藏神的生理功能,“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音也”(《靈樞·憂恚無言》)[3]。在西醫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是否能找到相應的理論呢?
內科學教學中,心絞痛發作的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快速緩解癥狀。雖然藥物起效的原理是舌下有豐富的靜脈叢,舌下含化能使藥物迅速吸收入血,從而發揮其擴張冠脈的作用,但為使學生記住硝酸甘油在心絞痛發作時是采取舌下含服而非口服方法,我們可以引用“心開竅于舌”經典學說以引起學生重視。
中醫學中的脾臟與人體的消化有關,但是西醫學認為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其主要功能是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這樣看來,在這個觀點上中西醫是對立的。人體學或病理生理學教學中,也可以提一提中西醫在這一觀點上的矛盾,以引起學生思考、探討,加深印象。當然,有學者認為“脾開竅于口”是言五臟與五官之間的相互聯系,而非指五臟本身的功能[2]。另外,也有學者將中醫的“脾”對應于現代醫學的胰腺,開展了胰腺與口之間的生化功能相似性的論述[4],也有一定的道理。
《黃帝內經》關于鼻與肺的官竅與臟腑之絡屬關系的闡述較為詳盡,其中“肺主鼻,在竅為鼻”“鼻者,肺之官也”等觀點對于肺鼻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5]。
在人體學上,呼吸系統的結構由上至下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和胸膜等組織,臨床上常將鼻、咽、喉稱為上呼吸道,氣管以下的氣體通道(包括肺內各級支氣管)稱為下呼吸道。由形態結構來看,肺確實開竅于鼻。在內科學中,肺臟的許多疾病如肺炎、肺結核等,是經呼吸道感染所致,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又往往表現為卡他癥狀,具體為咳、流鼻涕等,所以鼻與肺臟疾病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對腎的開竅有兩個認識:開竅于耳,開竅于二陰。一般認為,耳是指聽器(包括內耳、外耳);二陰是指前陰和后陰,其中前陰是指排尿和生殖器官的外口(器),后陰是指排泄糞便的通道口[6]。且不說有學者通過拆字法認為這里的“耳”也指男女二陰,中職生畢竟理解能力有限,我們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腎開竅于耳,在西醫教學中,比較難建立起相關聯系。至于開竅于二陰,在人體學上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與之相對應。內科學教學中,尿路感染的常見類型——腎盂腎炎,從病機來看主要的感染途徑是上行感染,病菌先污染尿道口,之后從下往上逆行入侵,因此引用“腎開竅于二陰”的說法也能使學生建立起學科間的聯系。
當然,中醫學五臟與五官生理病理相關的觀點,并不是完全建立在明顯可見的解剖關系上的,更重要的是著眼于功能的內在聯系。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深刻理解“五臟開竅”學說,將其作為聯系中西醫的橋梁之一,還應該結合生理病理等學科并把人看作一個與外界聯系的整體才能更好地闡述。
此外,中醫學還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觀點和學說,如“肝藏血”“心主神智”“不通則痛”等,一樣可以在西醫學教學中得以引用。筆者相信西醫學教學中引用中醫學說,必定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西醫學知識。當然,這些均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多鉆研總結和積累。
西醫學不像中醫學那樣有許多朗朗上口的經典歌訣,但是我們可以適當引用甚至創編,使醫學課堂更加豐富、有趣。筆者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興趣,總結經驗做法并在此闡述,供大家參考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