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尹山湖醫院骨科,江蘇 蘇州)
目前,臨床對于股骨頸骨折治療,最常采用的方式是手術治療,即主要有骨折內固定術、全髖關節置換術及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等[1]。其中,骨折內固定術為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其臨床復位效果較好。本文探討分析給予股骨頸骨折患者以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及應用意義。
抽取的臨床治療對象68 例為本院2008 年1 月至 2019年12 月收治的需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其中,男女患者比例為37 ∶31;年齡為29-63 歲,平均年齡為(43.51±6.38)歲;致傷原因: 9 例為墜落傷,27 例為交通事故傷,32 例為摔傷。
以回顧性分析法,探討分析所抽取患者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其術中、術后各臨床指標情況及手術的應用意義。
術前準備[2]: 患者入院后,為防止骨折端繼發移位,立即給予其患肢皮牽引,同時給予其感染相關檢測以及常規的血常規、心電圖、血生化術前檢查,同時,對患者基礎合并癥進行調查,并結合術前髖關節X 線片等影像學資料,對手術風險進行評估,以此為基礎,制定手術治療方式,確定手術時間。實施麻醉[3]:視具體情況,給予患者全麻、腰麻或腰硬外麻醉。實施手術[4]:①取患者健側臥位;②手術時,從患者髖關節前外側入路,將皮膚、組織及深筋膜逐層切開,游離臀大肌,于股方肌上部鑿取一個約4.5 cm×2.0cm×1.5cm 的楔形骨瓣,用紗布將骨瓣包裹備用;③于股骨頸骨折處切斷外旋肌,“T”型切開關節囊,通過下肢牽引將骨折塊及股骨頭進行復位,待股骨頭復位完好后,根據骨折移位程度置入2-3 枚位置理想的導針,沿著導針擰入空心螺釘來固定骨折,然后再將導針拔除;④于股骨頸后作一骨槽,再將股骨頭內少許骨松質刮除,然后植入股方肌蒂骨瓣,嵌入緊密后,以普通螺釘將骨塊固定于股骨頸基底部,再將關節囊周圍軟組織緊密縫合至骨瓣骨膜邊緣,放置引流管,最后將切口關閉,包扎加壓。術后以常規抗生素預防患者感染,術后1d 患者即需主動或被動鍛煉股四頭肌。出院后3 個月內[5],門診每月對患者隨訪一次,患者在第6 個月和12 個月時到門診復診一次;X 線片顯示有連續骨小梁透過骨折線時,患者可拄拐下地活動;以隨訪X 線片顯示為依據,逐漸增加患部負重直至完全負重。
分析評估患者術中及術后各指標情況。主要指標有患者內固定滿意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骨折復位質量。
評估分析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率及骨折不愈合情況。
本次分析評估所涉及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數據錄入、統計及分析處理,若P<0.05 時,則表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經手術結果表明,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79.23±30.08)min;術中平均失血量為(107.21±33.49)ml。經術后X 線檢查表明,68 例患者中,骨折復位優良率為 91.18%(62/68),其中復位評價為優、良、差的比例為49 ∶13 ∶6;同時,術后X 線內固定患者滿意率為91.18%(62/68)。
經術后隨訪,患者骨不愈合發生率為10.29%;患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率為 14.71%;患者髖關節優良率為88.24%(60/68),其中末次隨訪時髖關節評價的優、良、差比例為39 ∶21 ∶8。
從以上探討分析可知,內固定前,術后股骨頭血供恢復條件即是復位質量,這對預后具有重要作用,即復位質量越高,骨折部位血管越利于得以較好恢復,從而使得骨折端供血恢復,促進骨折部位愈合加速,確保患者后期預后[6]。對于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目前臨床主要分為閉合與切開兩種復位方式,其中,閉合復位方式[7]的優點是切口小、出血少,且不切開關節囊;其缺點是對于Garden Ⅲ、Ⅳ型等骨折而言,閉合復位難度較大,且易于加重血管的損傷,并發股骨頭缺血性及骨折愈合不良等癥狀。
本次探討分析切開復位的手術方式,結果顯示,經術前評估,對于閉合復位難度較大患者,實施切開復位方式手術,利于骨折部位血管及組織受損程度降低,從而促進骨折部位愈合。結果提示[8],一是切開復位,可改善股骨頭缺血狀態,從而保證股骨頭血液供應狀態得以維持,且復位效果增強,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二是切開復位時,先將關節囊切開,能夠清除關節內水腫,使囊內壓力得以降低,可有效改善股骨頭缺血狀態,確保股骨頭發生壞死率降低,利于復位。三是帶股方肌蒂骨瓣植骨術,利于有效改善股骨頭部位及骨折端的血供狀態,大大減少因血供不良而致的并發癥的發生。由此可見,切開復位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效果確切,且安全性可靠。但需注意的是,臨床需針對每一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手術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給予股骨頸骨折患者以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該手術治療方法,對于提升股骨頸骨折術后復位優良率、降低髖關節恢復期間并發癥,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一定的治療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