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博
(河北省地礦局第九地質大隊,河北 邢臺 054000)
該區位于山西斷?。á颍?、太行拱斷束(Ⅲ)、武安凹斷束北端,龍華~綦村復背斜的南部傾沒端[1]。
根據地表出露和鉆孔揭露,礦區地層主要為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二段、磁縣組一、二、三段和第四系,現由老到新敘述如下:
1.1.1 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O2m)
在地表未見出露,鉆孔中僅見到二段(O2m2)地層,巖性為灰色中厚層致密灰巖,桔紅色中厚層花斑狀灰巖,局部夾白云質灰巖。厚度63m[1]。
1.1.2 奧陶系中統磁縣組(O2c)。
一段(O2c1):下部白云質灰巖夾角礫狀灰巖,上部角礫狀白云質灰巖,厚度36m。
二段(O2c2):含燧石致密花斑狀灰巖為主,夾薄層灰巖,角礫狀灰巖。厚度67m。
三段(O2c3):中厚層灰巖夾白云質灰巖,花斑狀灰巖夾白云質灰巖及泥質鮞狀灰巖,厚51m。
1.1.3 第四系(Q)
主要為沖洪積,殘坡積黃土,砂礫石及人工堆積碎石,厚度不等。
褶皺:本區具一定規模的主要褶皺有4個,黑山以北有兩個,黑山南有兩個。其它褶皺規模較小,因受巖體影響而不連續。褶皺規模、產狀、位置、走向等見下表。

表1 褶皺特征統計表

2-15(11)號小向斜 圖幅西 近90° 60° 20° 75
礦區規模較大的斷層有F1、F10兩條斷層,其它斷層規模較小,現把F1、F10兩斷層特征敘述如下:
1.3.1 黑山橋斷層(F1)
該斷層位于圖幅東部,延伸長達870m以上,斷于灰巖與火成巖處。斷層走向分為兩段,北段為NNW向,南段為NNE向,傾向東,但局部因扭動而傾向西,傾角83~88°。
該斷層東翼向北移,西翼相對南移,形成平推斷層。斷層兩側見次一級羽毛狀斷裂。沿斷層帶斷續出露閃長玢巖和矽卡巖,并在北部見有礦化現象。
1.3.2 黑山南斷層(F10)
該斷層位于黑山南部,斷于灰巖中,地表可見到斷續出露。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南東,傾角70°~80°,斷層以北斷層性質屬壓軸性,長約700m。其它斷層特征見下表2。

表2 斷層特征統計表
本區的斷層均屬成礦前斷層,為控礦斷層。
1.4.1 巖石種類
本區巖漿活動強烈,巖石種類繁多,形態復雜,巖體出露零星,本區巖漿巖為綦村巖體一部分,主要有四種巖石類型。
(1)輝石閃長巖-角閃閃長巖類
(2)閃長巖類
(3)閃長玢巖
(4)脈巖
1.4.2 侵入時代
本區的侵入巖均屬燕山期,年齡值在92~170百萬年之間。輝石閃長巖為第一期(140百萬年),閃長玢巖為第三期(92百萬年),地質時代由侏羅紀~白堊紀。
本區侵入巖屬中性巖石類型。礦區內各種常見的侵入巖及化學組分見表3。

表3 鳳凰山鐵礦巖石化學分析結果表
綦村巖體傾向SE,從NW至SE侵入時代越來越新。與奧陶統地層分布及產狀基本一致。這充分說明巖漿巖是順層侵入的,礦區內巖體形態產狀比較復雜。
鳳凰山西側的角閃閃長巖似臥鐘狀向東突出,東部閃長巖似喇叭狀向西張開,中間夾大理巖約150m寬,巖體向東超出礦區范圍。
本區圍巖蝕變強列,無論從水平或垂直方向上都有明顯的分帶現象。
垂向從上到下可分為:
角閃石化帶、矽卡巖化帶、礦化帶、大理巖(結晶灰巖)帶、礦化帶、矽卡巖化帶、角閃石化帶。垂向上以大理巖帶或結晶灰巖帶為中心,上、下大致對稱。
水平分帶沒有對稱性,由東向西為:角閃石化帶、矽卡巖化帶、礦化帶、大理巖帶或結晶灰巖帶。鈉化多分布于西部巖體的邊界,在矽卡巖帶中也有零星分布。蝕變帶與蝕變帶之間的關系一般為漸變過渡關系。
礦體賦存位置、規模、形態、產狀
鐵礦體賦存在巖漿巖與灰巖接觸帶及其附近,原報告共圈定Fe1、Fe2、Fe3、Fe4四個礦體?,FFe1、Fe2、Fe3三個礦體已經采空,本次核實Fe4下部礦體,下面對Fe4礦體特征進行敘述。
礦體為一透鏡狀,走向長898m,橫向寬度59~323m,平均191m。礦體最大厚度66.0m,最小厚度3.5m,平均厚度34.8m,最大埋深652m,最小342m。最低標高-404m,最高標高-88.5m。礦層上部產狀穩定,傾角小,延深部分傾角大,傾向234~337°,傾角30~60°,平均44°。
2.4.1 礦石的結構、構造
(1)礦石的結構:磁鐵礦多是它形—半自形粒狀結構。
(2)礦石的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次為條帶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少量粉狀構造,環狀構造。
2.4.2 礦石的礦物成分
金屬礦物:以磁鐵礦、褐鐵礦、赤鐵礦為主,少量磁赤鐵礦、鏡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銅蘭、輝銅礦。
脈石礦物:石榴子石、透輝石、綠泥石、方解石、金云母等。
2.4.3 礦石的化學成分
經過勘探和實際開采可知,礦石主要有益組分為Fe,伴生有益組分Co、Cu、Ni;有害組分為S、P,造渣元素主要為硅酸巖。

表4 礦石品位特征表
2.5.1 自然類型
按礦石的結構、構造可以劃分為五種礦石自然類型
(1)致密塊狀礦石
(2)浸染狀礦石
(3)條帶狀礦石
(4)角礫狀礦石
(5)粉狀礦石
2.5.2 工業類型
根據上述,本區礦石工業類型為需選的磁鐵礦石。
礦體頂底板多為透輝石矽卡巖,少量石榴子石矽卡巖。近礦大理巖中往往有綠泥石、蛇紋石、透輝石等蝕變礦物。
頂、底板靠近灰巖者MgO、CaO增高,靠近巖體者SiO2、Al2O3增高。
夾石多分布于礦體的邊部,沿走向南北兩端較多,沿傾向礦體兩側較多。夾石主要為矽卡巖。
根據礦石的礦物組合、結構、構造,礦體的形態、產狀及礦床所處的地質環境,該礦床屬于矽卡巖型(接觸交代)礦床。
礦體和矽卡巖緊密共生,均產在閃長巖與碳酸鹽巖石接觸帶(內外)或近接觸帶部位,礦體形態、產狀受巖體頂面構造型式的嚴格控制,巖體頂面凹凸不平
或變化點成礦有利。
礦體形態復雜,變化大,分枝分叉較多,與圍巖接觸線呈犬牙交錯,界線為逐漸過渡。礦體中有交代的殘留圍巖,并保留原巖結構構造。
礦石大多為浸染狀、塊狀礦石,礦物種類多,結構構造復雜。
礦區內普遍發育有矽卡巖,脈石礦物為透輝石、透閃石、石榴石等。
從圍巖到巖體有明顯分帶現象,從上至下呈現如下規律:灰巖一大理巖~矽卡巖化灰巖一礦體一蝕變閃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