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雪,吳玉詩,孫迎新
(吉林省第四地質調查所,吉林 通化 134001)
研究區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西南側16km處,大地構造處在中朝準地臺(I),遼東臺隆(Ⅱ),鐵嶺-靖宇臺拱(Ⅲ)與太子河-渾江陷褶斷束(Ⅲ)相互交接的部位,龍崗斷塊(Ⅳ)銜接清河臺穹(Ⅳ)處。該區有著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分布大量的金屬礦與非金屬礦,顯示出該區巨大的找礦潛力。下文當中主要對吉林通化金礦地質特征進行分析探討,并對其找礦標志進行總結,希望能為該區的找礦工作提供一些參考作用[1]。
(1)地層。上太古界高級變質巖是研究區的主要地層出露,黑云母斜長片麻巖、花崗片麻巖與二長片麻巖等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斜長角閃巖分布較少。屬于早期身深變質的火山沉積建造(見圖1)。

(2)構造。構造在區內較為發育,馬鞍山-下龍頭斷裂是該區的主要斷裂構造展布方向為北東向。同時發育馬當溝-砬子溝斷裂,該斷裂展布方向為北西向,該區的重要導礦與容礦構造為北東向展布的斷裂構造,區內的礦化體均受控于該斷裂,在此斷裂的作用之下,有F401、F402斷裂在區內形成,同時在這些斷裂基礎上,有五條礦化蝕變帶形成,具有較大的規模,呈現平行展布的特點。
(3)巖漿巖。該區發育非常突出的巖漿活動,巖體侵入主要發生在南部,脈巖主要出現北部,漁營巖體以及葦沙河巖體是主要的巖體特征,石英閃長巖以及黑云母花崗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長石斑巖以及正長斑巖和閃長玢巖以及鞍山玢巖等是主要的脈巖特征。正長斑巖以及閃長玢巖和長石板巖等和該區金礦成礦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1)礦化蝕變帶特征。現如今區內共有六條礦化蝕變帶被劃分出,含礦性較突出的有四條礦化帶,現在區內有24條礦體被發現,主要在I、Ⅱ、III、Ⅳ號等礦化蝕變帶中產出,礦體展布特點以及規模均受控于這些礦化蝕變帶。
I號帶:展布特點為近北東向,長度在2000m以上,為280m,對礦體(5、6、21號)分布于形成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
Ⅱ號帶:呈現北東向展布,達到三千米的長度,在330m左右,1至4號礦體和13到23號礦體均受控于該帶其中,對于礦體的分布于形成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
III號帶:該帶展布方向為150~2000,路在3200m以上,寬度在300m以上。礦體(7、7-1、8、10、17號)均受控于III號帶。
IV號帶:該帶的展布方向為北東向,在2700m以上,在300m左右,礦體II號產出在該帶之中。
V號帶:展布方向為北西向,長度在3300m以上,寬度在400m左右。
Ⅵ號:規模上相對不大,展布方向為北東向,有約1500m長,保持于200m左右的寬度[2]。
(2)礦體特征。蝕變巖型是礦體主要的金礦化類型特征,同時還有破碎帶型以及低溫熱液型,不同的產出環境,褐鐵礦以及黃鐵礦是重要的載金礦物。正長斑巖以及長石斑巖和花崗質蝕變巖構造破碎帶是分布礦化的主要位置,構造裂隙對其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礦體在延伸上有的為數十米有的為上百米,形態特點具有收縮膨大特征,舒緩波狀是走向于傾向上的主要特點。
①I號礦體:為低溫巖漿熱液型金礦,在長石斑巖脈中產出,黑云斜長片麻巖以及長石斑巖,是主要的近礦圍巖,北東向展布的構造裂隙對其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石斑巖與黃鐵礦和金礦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②I-I號盲礦體:屬于一號礦體分支礦體,鉀化破碎片麻巖以及硅化與黃鐵礦化是其重要組成,達到0.98m的平均厚度,保持在8.20×10-6金平均品位。③2號礦體:產出與II號礦化蝕變帶內,保持在6.97×10-6金平均品位,具有不均勻的礦化特點,褐鐵礦,黃鐵礦以及黃銅礦等是其主要的金屬礦物,綠泥石化、鉀長石化和硅化等是主要的蝕變類型。
(3)礦石特征。表生礦物以及非金屬和金屬礦物礦石的主要礦物組成,黃鐵礦以及自然金為主要的金屬礦物,鏡鐵礦、閃鋅礦、方鉛礦以及黃銅礦量較少。斜長石、鉀長石以及石英和方解石、綠泥石等是主要的非金屬礦物。
礦石結構:半自行晶粒以及自形晶粒是主要的礦石結構特點。黃鐵礦在礦石當中主要表現為半自形粒狀與粗粒-中粒自形。
壓碎結構:黃鐵礦在礦石當中由于破碎因素影響,導致原晶體進行多個碎塊分割。
礦石構造:
細脈浸染狀構造:星閃狀與細脈狀使金屬硫化物的主要特征。脈狀和細脈狀黃鐵礦在裂縫中充填。
礦石自然類型:由于礦物共生特點以及結構構造等,黃鐵礦主要分為長石斑巖型以及自然金和石英型特點。
綜合分析研究,該礦屬于中低溫巖漿熱液交代合規止熱液充填型金礦成礦類型。
(4)礦體圍巖。圍巖和礦體有著非常清晰的界限,長英質片麻巖是礦體上下圍巖主要特點,長石斑巖以及正常斑巖與閃長玢巖分布在局部,鉀長石、絹云母和石英、斜長石等是主要的礦物組成。圍巖比較完整,同時還非常的堅硬,穩定性較好,節理以及斷裂作用對局部影響,導致巖石破碎,但對礦體的破壞性不大。
(1)圍巖條件。太古宙變質巖系在該區廣泛分布,是該區重要的容礦圍巖,在變質巖石當中分布大量的礦體,進一步證明,變質巖和該區礦體形成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空間以及成因上關系密切。區內的主要成礦物質來源,主要為太古宙變質巖系,是最為重要的礦源層。
(2)構造條件。韌—脆性斷裂是該區的主要斷裂構造,展布方向為北東北西向,發揮重要的導礦和容礦作用,該區礦化體的形成均受此斷裂影響,區內的巖漿巖以及脈巖分布也受控于該斷裂,構造裂隙明顯控制著礦體,區內的成礦作用具有非常復雜的特點,成礦特征具有多期次性,為該區金礦形成的重要基礎,中淺層韌性剪切斷裂作用與之提供的條件具有非常密切聯系,促進礦液發育于沉淀在脆性斷裂部位。
(3)巖漿條件。該區有著非常頻繁的巖漿活動,提供的大量成礦物質以及熱源促進該區成礦,中酸性鹽不同期次侵入,巖體與脈巖和礦體形成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尤其是正長斑巖和長石斑巖與閃長玢巖等和礦體的形成與展部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葦沙河區段老地層和漁營巖體花崗巖相互交接部位,有利于鉬礦形成,該曲中的老地層和巖體有著廣闊的接觸部位,具有十分有利的找礦潛力。
(1)構造標志。構造對區內的三種金礦類型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構造,在太古宙高級變質巖系形成,為形成礦化體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與儲礦空間,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2)礦化蝕變標志。金礦化和金屬硫化物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載金礦物主要為黃鐵礦使該區重要的蝕變找礦標志,同時綠泥石化鉀長石化、絹云母化等蝕變礦化類型,是區內重要的找礦標志。
(3)脈巖標志。該區發育明顯的脈巖,主要包括正常斑巖以及長石斑巖和閃長玢巖等,和金礦化有著密切聯系的為黃鐵礦化、硅化以及脈巖等,礦體可以從脈巖中直接圈出,是尋找金礦化體的重要標志之一。
(4)地球化學標志。金礦化體與化探次生暈,在關系上十分緊密,通過槽探揭露發現,次生暈異常和金礦化地質體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金礦的重要找礦標志為化探次生暈異常。
(5)物探異常標志。銅礦化體和物探低阻異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尤其視電阻率梯度帶,對于鉬礦化體的尋找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