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歡
(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礦區地處華南成礦省,欽杭東段成礦帶,萍鄉-德興銅金銀多金屬煤巖鹽硅灰石非金屬成礦亞帶,朱溪礦田與樂平煤田的疊合部位。區內地層相對簡單,主要以萬年群淺變質巖為主,北部少量出露石炭系蓋層。但構造極為復雜,礦區地處塔前-賦春逆沖推覆構造帶南東側,受區域推覆構造作用的影響明顯,褶皺與斷裂構造極為發育,并有少量斑巖脈、石英脈沿構造裂隙充填。

圖1 礦區地質簡圖
礦區褶皺較為發育,變質巖地層中普遍可見揉皺發育。區內見一規模較大的向斜構造發育,近北東向貫穿整個礦區,向斜核部地層為牛頭嶺組下段,兩翼為楓樹嶺組。向斜軸跡彎曲:北東段軸跡為北東向,西段軸跡為東西向。北翼、北西翼傾向向北或北西,傾角較陡,以60~80°為主,個別產狀偏大或偏小;南翼、南東翼傾向向北或北西,傾角稍緩,以40~60°為主。該褶皺為北翼、北西翼向南倒轉的同斜緊閉向斜褶皺[1]。
受塔前—賦春推覆構造帶的影響,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區內發育4條韌性剪切帶和6條規模較大、較典型的脆性斷裂。
礦區共發現了4條韌性剪切斷裂,分別f1、f2、f3、f4,其中f1、f2、f3韌性剪切斷裂走向為北東東向,且規模較大;f4韌性剪切帶走向為北東向,規模較小。區內金礦體賦存于f3、f4韌性剪切帶之中,以下對f3、f4韌性剪切帶進行具體描述。
① f3韌性剪切斷裂:發育于楓樹嶺組上段,經歷了早、晚兩期變形,早期為韌性變形,主要表現為片理化明顯,巖石礦物定向強烈;晚期為疊加在早期韌性變形基礎上的脆性破碎,該韌性剪切帶呈波浪狀展布于礦區中部,總體走向為近北東向,局部走向近東西、北東東;傾向北西,局部傾向北、北北西;傾角較陡,為60°~75°;帶寬為25~85米,呈透鏡狀,地表延伸約4.7千米,總體產狀為340°∠60°,局部產狀發生改變。受后期F4和F5斷裂切割錯斷[2]。
該韌性剪切斷裂帶內原巖為條紋條帶狀絹云千枚巖和凝灰質絹云千枚巖。帶內巖石表現為強烈的“透入性”片理化,并產生片理褶皺。順片理見有石英脈發育,呈脈狀或長透鏡狀,脈寬約0.5~5cm,尖滅復現。巖石具強褐鐵礦化、硅化,局部可見云英巖化。已圈連的金礦化體賦存于該韌性剪切帶之中。
②f4韌性剪切斷裂:發育于牛頭嶺組下段,經歷了早、晚兩期變形,早期為韌性變形,晚期為疊加在早期韌性變形基礎上的脆性破碎。該韌性剪切帶呈波浪狀展布于礦區中部,總體走向為近北東向,局部走向變化為近東西向;傾向近北西,局部傾向北;傾角較陡,主要為70°~85°,個別偏緩為55°,規模較小,地表西端較窄,寬25~40米,北東端逐漸變寬,寬90米,走向延伸約3.9千米,總體產狀為330°∠55°,局部產狀發生改變。并受后期F6斷裂切割錯斷[3]。
該韌性剪切斷裂帶內原巖為絹云千枚巖、凝灰質千枚巖及含炭千枚巖。帶內巖石表現為強烈的“透入性”片理化,片理中發育小揉皺,順片理見有石英脈發育,呈彎曲狀或長透鏡狀,脈寬約0.2~3cm,尖滅復現,密度為5~10條/米。帶中普遍具有硅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局部具黃鐵礦化。已圈連的礦化體Au2及其中的金礦體Au3就賦存于該韌性剪切帶中。
該韌性剪切斷裂帶內發育1~3條較為連續的硅化破碎帶,寬約1.5~8.5米,間夾寬約3.7~18.7米,斷續延伸1.56千米。產狀為165°∠75°,帶內原巖為絹云千枚巖、凝灰質絹云千枚巖及含炭絹云千枚巖。帶中巖石破碎為碎塊,具有硅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沿裂隙面充填石英或褐鐵礦,呈脈狀或長透鏡狀,脈寬約2~6cm,脈體部分破碎,產狀不穩定,可見膨脹縮小和尖滅復現現象。
礦區脆性斷裂較發育,斷裂走向主要為北東向、北東東向和近東西向,少量斷裂走向為近南東、南東東、南北向。其中具代表性且延伸性較好的脆性斷裂主要有6條,編號分別為F1、F2、F3、F4、F5和F6,現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F4和F6斷裂構造特征進行具體表述。
①F4斷裂:該斷裂切割地層有黃龍組以及楓樹嶺組和牛頭嶺組,寬1~5米左右,長度約2.8千米。斷層附近巖石擠壓破碎,局部構造角礫巖發育,構造角礫巖可見寬1.2米。角礫呈次棱角狀,少數呈棱角狀、次圓狀,大小1×2cm~4×7cm,角礫成分主要為粉砂質絹云千枚巖、變質細砂巖。斷層產狀:235°∠55°,該斷層具有右行走滑斷層性質,走滑距離約300米,該斷層性質為逆斷層。斷層對Au礦化體KHT1及韌性剪切帶f2、f3進行了切割錯斷,造成Au礦化體KHT1及韌性剪切帶f1、f2水平位移約50~100米。
②F6斷裂:該斷裂發育于牛頭嶺組下段,斷裂走向為近東西向,傾向向北,傾角較陡,為60°~78°,地表延伸約550米,該斷裂構造帶寬為0.7~1.5米。帶內原巖為灰白色、灰黃色凝灰質千枚巖、變質粉砂巖,巖石發育硅化、碎裂化及褐鐵礦化,巖石成碎裂狀,并發育一系列配套小裂隙,裂隙中充填褐鐵礦或石英脈,石英脈體破碎,產狀變化大,有膨脹縮小現象。裂隙及石英脈兩側褐鐵礦化及硅化更為強烈。斷層產狀:170°∠60°。該斷層性質為正斷層。該斷層水平走滑特征不明顯,僅對韌性剪切帶f4造成了輕微的水平錯動。
礦區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其中北東東向韌性剪切帶f3、f4與成礦關系極為密切,對成礦極為有利。金礦體產出與分布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控礦斷裂系統可分為導礦構造、配礦構造及容礦構造。
導礦、配礦構造:貫穿礦區的北東向韌性剪切帶f3、f4為導礦構造,為深部含Au等元素的熱液的運移、充填及淀積成礦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是礦體的導礦、配礦構造,直接控制了本區金礦體的形成與分布。
容礦構造:韌性剪切帶f3、f4中的脆性斷裂及其次級斷裂,如褐鐵礦化硅化碎裂巖帶、裂隙是區內重要的容礦構造,為含礦熱液的充填、交代及淀積成礦提供了良好的空間,直接控制了本區金礦體的形態、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