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輝,霍勁松,王守向
(通鋼股份煉鐵事業部,吉林 通化 134003)
通鋼燒結廠現有兩臺360m2燒結機,燒結原料供應緊張, 加之迫于鋼鐵市場震蕩給鋼鐵廠各工序帶來成本壓力,燒結生產一些低品位的礦石開始被采用, 大量價格低廉低品位外礦被大量使用,實驗研究如何搭配使用這些品種外粉提高燒結礦質量。現階段外粉比例較高,PB粉、阿特粉、紐曼粉、超特粉、麥克粉加在一起總量高達50%~59%。其中PB粉、紐曼粉、麥克粉屬于低燒失外粉,阿特粉、超特粉屬于高燒失外粉。實驗研究以PB粉、紐曼粉為變量,以阿特粉定量研究外粉變量變化時,燒結礦質量變化,從而優化料比結構。
根據混合料的配礦組成,確定混合料水分8.1±0.2,燒結目標堿度2.0倍,品位基數:55%,FeO在9.0%左右,燃料配比為根據實驗調整,實驗料層:700 mm。
φ200mm燒結杯,抽風負壓為15.0kpa,鋪底料1.5Kg(厚度約29-34mm),焦爐煤氣點火1050℃,點火時間1.5 min。
取自燒結圓盤和料場。預混料粉取自料場混勻配料室。
2.2.1 鐵料與熔劑化學成份
鐵料與熔劑化學成份見表2-1紐曼粉與PB粉化學成份相近,兩者同屬于澳礦系列,紐曼粉屬于赤鐵礦,而PB粉屬于褐鐵礦,麥克粉、阿特粉也屬于褐鐵礦,PB粉結晶水略高于紐曼粉。預混料是鋼廠工藝物料及雜舊物料均勻混合,品位低只有28%-39%左右,燒結過程中,含由于預混料碳含量較高,故該礦燒損較大,燒損為26~35%,SiO2為6 %~8.5%,粒度差, 大于3mm為5.32%,小于0.5 mm為65.12%,配比采用2%。精粉是外進高品位磁精粉的混合,品位在65%~66%左右。

表2 -1 原料化學成份
2.2.2 混合焦粉化學成份
焦粉化學成份見表2-2,焦粉固定炭含量較高達85.38%

表2 -2 原料化學成份
從外礦粒度分布看,>3mm粒級超特粉占81.56%,PB粉占39.57%,麥克粉占55.06%、紐曼粉占52.40%,因此燒結配料中,料比結構中在粉狀物料占比較高時,超特粉對提高混合料原始粒度,改善料層透氣強于混合粉效果。見表2-3

表2 -3 外粉粒度分布

表3 -1 燒結給定料比表
按要求的料比經微調后進行配料。以堿度2.1為基數,超特粉配比23%、19%、23%,PB粉18.4%、9%、15%, 紐曼粉0%、9%、10%,麥克粉15%、0%、10%為變量。見表3-1。
燒結杯實驗開始時,堿度值理論與實際化驗有偏差,實驗及時調整加1.0%個灰石,經該調整后,化學成分穩定,堿度穩定2.1倍范圍。但實驗中礦強度及差,有夾生料,做低水調整(下調適宜水份0.5%)、抽風負壓調整(-15 kpa調整至-14kpa)。實驗結果分別見表4-1、表4-2、表4-3、表4-4。
燒結過程及數據見表4-1,整體看燒結過程燒結垂直速度較快,達到28 mm/min以上,有垂直速度上升趨勢,混合料粒度在67%~68%(-3mm),隨著紐曼粉配比增加,混合料粒度略有下降,水份掌握在8.26%~8.72%之間,燒成率變化不大,燒結返粉呈下降趨勢。從鈄料發現料強度明顯增強,燒結礦的塊度及密實度均增大增強。

表4 -1燒結杯實驗數據
成品燒結礦粒度組成、物理性能指標見表4-2。隨著不同品種外粉配比變化,料比一、料比二、料比三依次,燒結礦粒度組成5—10mm粒級比例呈下降趨勢,料比二比料比一燒結礦粒度組成(5—10mm粒級比例)下降0.98%。燒結轉鼓呈一定上升趨勢,在一定范圍變化不大,轉鼓強度最大變化(料比三比料比一)上升1.00%。

表4 -2 成品燒結礦粒度組成、物理性能指標
成品燒結礦化學成份見表4-3。燒結礦堿度穩定在2.07~2.14倍,全鐵在54.97%~55.30%之間,變化不大。

表4 -3 成品燒結礦化學成份
成品燒結礦低溫還原粉化指數見表4-4,料比二比料比一燒結礦低溫還原粉化指數有小幅度提高,提高2.63%。料比二與料比三基本持平。

表4 -4 成品燒結礦低溫還原粉化指數
(1)燒結實驗不同種類數量外粉為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由于外粉比例(麥克粉加PB粉加超特、紐曼)總比例高達56-58%,料比中有夾生料。料比一、料比二、料比三燒結轉鼓呈依次上升趨勢,在一定范圍變化不大,轉鼓強度最大變化料比三比料比一下降1%。
(2)料比二比料比一燒結返粉略有下降,下降0.82%。料比三與料比二燒結返粉基本持平。
(3)料比一比料比二燒結礦粒度組成5—10mm粒級比例呈下降0.98%,料比三與料比二燒結礦粒度組成5—10mm粒級比例略有上升 ,上升0.21%。
(4)料比一、料比二、料比三燒結礦品位變化不大。
(5) 燒結礦低溫還原粉化指數,料比二、料比三強于料比一,料比二比料比一提高2.63%,料比二、料比三該指標持平。
(6)通過多品種外粉搭配使用,優選外粉配比超特粉配比23%,PB粉15%,紐曼10%,麥克粉10%實驗效果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