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交易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如今礦產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產業原料,因此針對礦產資源開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1]。可是,由于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導致礦山地質環境被嚴重破壞[2]。通過大量的調查數據顯示,過度開采礦山中常見的地質環境現象為大氣、水、土的污染、地面塌陷、山體開裂、農場荒廢等,由于這些現象的存在導致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巖溶塌陷、海水入侵等自然災害的頻發發生[3]。基于此,本文設計新型礦區土地復墾恢復治理措施,針對過度開采地帶的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治理與恢復。本文以生物學中次生演替過程為參考,將新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細分為改良礦山土質環境、改良礦山植被環境和改良礦山生態環境三個工作環節,以下為這些工作環節的詳細介紹。
新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的第一步就是針對其過度開采區域的土質進行針對性改良,從而為植被的種植提供了適宜生長的土壤環境以及穩定的地形地貌結構。新型措施中針對礦山土質的改良特色為,首先對該礦區土質中有效土層厚度、PH值和有機質三個因素進行深入調查,從而了解其土質中存在的環境問題;其次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恢復與治理;其中針對礦山土質等級的判定可參考的評價指標如下所示:
以下為針對礦區環境問題的具體重構措施:對于治理礦山中有效土層厚度問題的待提高,需要采用先移動礦山巖石,再進行運土填充的方法,建立構造穩定的地形地貌,從而讓礦山土質的有效土層厚度達到良好的狀態。對于土質中PH值的治理問題,是判定其是否具有作物種植條件的關鍵因素;如果PH值一旦處于待提高狀態,則說明該礦山中不具有作物種植的必要條件。針對PH值環境問題的治理需要運行化學與微生物結合的方法進行重構處理,其中針對PH值過高的礦山可以多運用化學試劑進行調節,從而保證其PH值到達優秀范圍內。對于礦山中有機質問題的待提高,則需要采用泥漿泵充填復墾工藝,在土壤中進行局部工藝的充填。保證其地形地貌的持續穩定性,從而讓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達到良好的狀態。
在完成了礦山土質環境的構建環節之后,就到了針對過度開采礦山植被環境的改良環節,其主要的工作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為礦山植被的合理演替過程
首先以現代生態學、土壤學以及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思想,進行重建植被種類的選擇工作,其注意事項為應盡可能地使用調選本地植物的種類,并且在其中篩選出種子發芽率高、抗逆性強、再生能力強、根系發達以及日后能夠吸引野生動物的植物,從而保證其植被種類的多樣性與完整性;其次為根據礦區氣候和再造土壤的特有條件,對所選好的植被種子進行播種階段,其主要目的為提高該礦區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的恢復速度;進而達到重建植被的初期演替階段,然后為對播種之后的種子進行定期的澆水與施肥,使其長出幼苗,進而達到重建植被的中期演替階段;之后進行3個月以上的種植工作,治理區域的植被會逐漸形成一定的組織、結構、層次,進而達到重建植被的后期演替階段;最后當治理區域的植被增長到可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時,就會吸引許多種類動物的加入,從而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
在完成重建植被的工作環節后,治理區域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就到了改良礦山的生態系統的工作環節中,其根本目的為使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按照科學化比例發展,從而保證該生物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最終達到長期穩定的發展。因此,改良礦山生態環境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最有效途徑,同時也是礦山的核心環節;其中長期可持續化生態系統中各類生物種類所占比例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主要功能,如下所示[4]:

表2 為恢復后礦山生物種類的合理比例
改良礦山生態系統的工作流程為:首先在初建生態系統中調查該系統中的物種組成、年齡結構和資源利用等特征;其次應用植物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技術,對系統內空間上的植被進行合理搭配,從而保證該系統的生態學穩定性;然后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循環流程,保證其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和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均可正常進行;最終再現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證該治理區域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5-7]。
本文設計出新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法,改善了過度開采礦區的地質環境,加快了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速度的治理效率。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地少人多,資源儲量緊缺,人均占有量少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的經濟增加速度;其中針對礦產資源匱乏的問題尤為嚴重。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尤其我國針對礦山的過度開發,已嚴重破壞了礦山的地質環境,進而導致坍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讓我國公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地威脅。因此,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政府對于土地復墾的工程措施、資金投入、監督管理等方面都沒有建立完善的體系,土地復墾工作也逐漸顯現出不同的問題,各項法律和制度也隨之不斷完善。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從而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員和新型設備,盡快解決這一重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