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佳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開發局二四五隊,湖南 吉首416000)
在自然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下,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于地質災害治理施工來說,地質災害的類型不同,所采用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組織計劃都是有所差異的。當施工隊伍在地質災害發生區域內開展災害治理施工時,還非常容易導致次生災害的發生。要想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治理與控制,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對危險源進行管理,對危險源的風險級別進行評估,并結合評估結果采取措施進行處理,這樣能夠獲取非常好的治理效果[1]。
危險源就是地質災害安全事故發生的根源,加強對危險源的辨識是現代化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安全防治工作最為關鍵的一步。危險源辨識工作是一項非常細致、嚴禁的工作,整個辨別過程要能夠全面、有序的進行,要避免出現遺漏,通常情況下,對于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的危險源辨識,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的:施工總體的布置、構筑物、施工工藝、作業環境以及安全保障措施等,同時也要考量到各個操作環境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影響,開展全面的危險源辨識工作。在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現場中,開展危險源辨識工作時,可以將導致災害產生原因的類型來進行辨識,對于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來說,主要的事故類型有觸電、機械傷害、高空墜物等,而這些事故發生的主要部分就是我們所說的危險源。
危險源的辨識工作流程如下所示:
(1)在施工開始之前,對治理區域進行全面的勘察;
(2)對可能存在的危險源進行科學的辨識;
(3)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
(4)根據危險源辨識結構,對風險進行分級;
(5)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并對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與充分性進行評估;
(6)形成系統的辨識文件。
危險源的辨識主要是通過現場觀察、查閱資料、安全檢查等方式來實現的,需要對地質災害的形成機理有著全面的了解,并且要對當地的水文地質、氣象特點進行詳細的勘察,并將勘察結果交由安全員以及管理人員來進行評議,最終確定危險源清單。
(1)詢問和交流。加強與施工現場經驗豐富工作人員的交流,從而可以初步分析出施工現場作業中可能存在的各類危險源。
(2)加強現場觀察。可以通過對施工現場作業環境的勘察,來發現隱藏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可以對企業的事故以及職業病等相關記錄,以及施工區域內曾經發生過的安全問題記錄進行查閱,從而發現其中存在的危險源[2,3]。
(4)獲取外部信息。可以從有關類似企業、文獻資料、專家咨詢等方面,對危險源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并且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這樣能夠促進危險源辨識工作的順利開展。
(5)安全檢查表。為了提高危險源辨識的精確性,要能夠制定詳細的、科學的安全檢查表,并且要能夠將安全檢查表中的相關內容落實到位,在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開展的過程中,對施工現場進行系統的安全檢查,便于準確的辨識出施工現場存在的危險源,使安全風險問題的發生降到最低。
在現階段的發展中,地質災害施工危險源的評價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各種評價方法的評價原理一般都是定性評價以及定量評價兩種,每一種評價方法在適用范圍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在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危險源風險評價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為了使風險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得到保障,通常會選擇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來作為地質災害施工現場主要使用的風險評價方法,簡稱為LEC評價法。
LEC評價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有著非常多的優點,下面就來對LEC評價方法的應用優點進行詳細的分析介紹:(1)該方法在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現場應用中,有著非常高的可操作性,同時其適用性也非常好,管理人員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牢固掌握該方法并靈活運用;(2)在該方法應用的過程中,對風險等級的評估,采用的是三項綜合評分法,尤其是LEC中EC所代表的兩項參數(E: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C:事故發生后可能帶來的損失),能夠對事故的危險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準確的反映,能夠為地質災害治理施工中,安全隱患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評價單位是建立在危險以及有害因素分析基礎之上的,是結合評價方法和評價目標的實際需求來建立的,可以將整個危險源系統劃分為有限的確定范圍,從而繼續開展評價工作的功能性評價單元。
對于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來說,其治理工程項目的開展都有一定的差異性,且都具有一定的特點,因此在對地質災害治理施工進行危險性以及有害因素的評價和分析時,要能夠從施工方案、水文氣象以及平面布置等各個環節入手,將整個工程項目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性的評價單元。這樣的話,在評價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既可以根據有害因素以及危險程度的類別來對危險源進行劃分,也能夠對分項工程整體進行細致的劃分,可以將其劃分為多個子單元來進行評價,這樣對風險評價精確度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對地質災害開展治理施工之前,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治理方案,現階段地質災害治理施工中,常見的設計方案有擋墻支擋、人工挖孔樁支擋、危巖清除、排水以及錨桿錨索錨固等,同時在施工中立體交叉施工是非常常見的,因此劃分之后的各個子單元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依然存在一些內在方面的聯系。所以說,在對評價單元進行細致劃分時,需要對各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的考慮。
在地質災害治理施工開展的過程中,造成施工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單位并沒有給予人的不安全行為以及物的不安全狀態進行有效的管理,對于物的不安全狀態來說,大多數物的不安全狀態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所導致,行為的把控,是安全治理的重點內容,對于人不安全行為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要盡可能去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要使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意識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2)建立完善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并制定詳細的崗位考核機制,使工作人員在遵守安全施工的前提下,開展積極有效的治理工作;(3)加強對安全施工的教育宣傳工作,提高一線工作人員的安全施工技術水平,使其掌握更加全面的安全防護知識;(4)針對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編制危險源應急預案,同時組織員工對該預案進行定期的演練;(5)要保證施工現場的整潔有序,為安全施工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6)對于特殊崗位,要能夠做到持證上崗,要實現崗位操作的規范化與標準化。

圖1 危險源分類
對物的不安全狀態控制,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措施來實現的,現階段比較常見的技術措施有:(1)做好全面的距離防護與時間防護工作,要定期對施工安全進行檢查,對于特殊危險源要保持一定的距離;(2)及時屏蔽危險源,在治理過程中做好全面的防護工作;(3)要針對薄弱環節,制定相應的措施,使危險源能夠得到長期、穩定的控制;(4)要對災害的性質有著全面的了解,同時建立完善的監測網絡,以此來實現對災害體治理過程中的全方位監控,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用人工以及儀器的方式來實現動態監測,對監測到的數據信息也要進行詳細的分析,及時掌握災害體的變形情況,為監測預警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5)在治理施工現場,可以設置安全警示標語,并預先制定緊急撤離路線,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6)定期對安全情況進行檢查,如果存在隱患要及時的整改,并做好全面的個人防護措施。
地質災害本身就會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危險,在地質災害治理施工開展的過程中,由于施工區域處于地質災害高發區內,因此加強危險源評價和控制對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通過對地質災害治理現場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控制,就能夠大大降低安全事故風險發生的概率,能夠使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