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謀劃社會治理問題,進行了一系列重大創新。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具有深刻的生成邏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社會治理理念的傳承與創新是其歷史邏輯,對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繼承與發揚是其理論邏輯,新時代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其現實邏輯。踐行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要堅持、加強并完善黨的領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人;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
關鍵詞:社會治理;內涵;邏輯;實踐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0-0005-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社會治理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理論層面、頂層設計層面、實踐層面都做出了重要指示,走出了一條契合我國社會要求的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的社會治理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治理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社會治理理念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對當下現實課題的思考與回應。
一、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的核心內涵
(一)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16首先,社會治理工作的出發點:為了人民。社會治理就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為人民服務的治理。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工作首位;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人民滿不滿意作為工作的檢驗標準。其次,社會治理的動力源:依靠人民。因此,創新社會治理要積極向人民學習、請教,從群眾的實踐中吸收營養、汲取智慧,共同把社會治理好。最后,社會治理的落腳點:人民共享。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2]45這就表明,不僅要把“蛋糕”做大做好,而且要分好,讓人民群眾能夠深切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
(二)治理方式——德法共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3]116由此而言,堅持德治與法治并舉是習近平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兩者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第一,法治是保障。無規矩不成方圓,法是治理社會的規矩,它能夠評價是非、善惡、曲直,能夠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保障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的秩序。第二,德治是治理社會的有效方式。“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3]134表面上看,道德規范對于人們的行為無法起到硬性規定那么強制、剛性的規范作用,只能起到柔性的約束、教化作用,但道德能深入每個人的內心,幫助人們在頭腦中形成善的動機,深層次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三)治理重心——城鄉社區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1]127。城鄉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根基。有些地方的領導干部在工作中只注重做表面、頭面功夫,身心沉不到基層中去,不把注意力放在基層,出現資源和力量無法下沉到城鄉、社區的狀況,這樣會使得基層治理缺乏活力、不扎實,會導致社會治理出現“頭重腳輕”“倒金字塔”等問題。在社會治理中,基層是重點、難點之所在,抓好城鄉基層意義重大。抓好城鄉基層治理是一項綜合、系統的工程,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做到綜合施策、精準實施,解決多領域、多方面的利益調整問題,讓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基層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社會治理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豐富與發展。
(四)治理目標——社會穩定、國家安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2]23社會穩定、國家安全是社會治理的目標,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理想狀態,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社會穩定、國家安全這個最根本的大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就無從談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就是為了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防范化解風險和矛盾,保障社會安全、穩定、和諧,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是堅持源頭治理,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要加大矛盾的排查力度,將社會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二是堅持國家總體安全觀,構建國家安全的大環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種極端組織、恐怖組織依然存在,分裂活動、暴力恐怖活動、破壞活動時有發生,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新形勢,不斷提高國家安全水平。三是堅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綜合治理要提高社會治安工作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提升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能力。四是完善社會公共安全體系,把控好社會公共安全防線。著力解決社會公共安全問題,保障社會安定有序,推動安全保障型社會的建設。
二、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的生成邏輯
(一)歷史邏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社會治理理念的傳承與創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社會治理”一詞未明確出現過,但關于社會治理的思想卻蘊含在諸子百家豐富的思想中,他們都為各自統治階級設計了一套治理的方案。雖是基于當時封建統治的社會背景,但探究這些古人的社會治理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儒家以“仁”為核心,提倡道德的教化作用,遵守道德規范,嚴于律己,推崇德治,強調“仁政”,重視民生。儒家的思想到目前仍影響深遠,習近平總書記就倡導德治,將德治與法治有機統一,發揮各自的互補作用。道家以“道”為核心,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循道而作,不肆意妄為。現代社會的治理依然需要結合實際、遵循規律、順應民心。墨家以“兼愛”為核心,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愛、相利,期望構建一個“兼相愛”的公平、正義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要創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形成互相幫助的良好社會氛圍。法家以“法治”為中心,認為治理社會不能只著眼于道德,更應該用法律管束少數的作惡者,將法律作為人民的行為規范,依法辦事,不得徇私舞弊。這些思想一直沿用至今,法治作為治理的基本形式,是社會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進行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這個根本問題放在戰略高度來看待,對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原則、方法進行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領導人,根據我國社會建設的發展需求,提出“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4]720,強調在社會建設中黨領導的重要性。可見其對社會建設的重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在社會經濟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見解,在社會建設方面強調法制化、民主化。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家發展戰略問題上,提出“以德治國”,強調法治、德治的相結合,將社會建設進一步推進。進入新世紀,胡錦濤同志提出社會治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法,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總之,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社會建設思想的基礎上,對社會治理進行了更深刻的論述,形成了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
(二)理論邏輯:對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習近平的社會治理理論與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一脈相承,在充分吸收了其思想的基礎上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實現了對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與時俱進。
1.社會治理的內容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產階級國家政府“既包括執行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殊職能。”[5]432在《法蘭西內戰》中表示“舊政權的合理職能則從僭越和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當局那里奪取過來,歸還給社會的承擔責任的勤務員”[6]100。我們可以看出國家有政治統治和社會治理職能,并且“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6]560馬克思認為社會治理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首先,制定社會政策。制定各種社會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放在人民群眾身上,維護人民共同利益,保障社會治理有效進行。其次,協調利益關系。協調利益關系目的是減少利益沖突和矛盾,維護社會安定。最后,提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是國家政權合理性所在,是社會治理的本質。馬克思認為只有為人民、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更好地治理社會。
2.社會治理的本質
第一,社會治理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寫道:“公社一舉而把所有的公職——軍事、行政、政治的職務變成真正工人的職務。”[6]142公社的成員是普通工人,工人擔負起了全部的職務和工作,維護的是人民群眾的利益。第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治理的落腳點。人是社會的人,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之所以進行社會治理就是為了破除舊的束縛人的異化關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總之,人民群眾與社會治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2]50
(三)現實邏輯:社會治理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期,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社會上涌現出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顯示出新形勢、新特點。
第一,西方社會對我國社會治理構成的威脅。近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緩慢,增長勢頭減弱,一些西方國家“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主張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不顧他國的利益,違反國際社會潮流,使得國際環境中不確定性因素大大增加,對我國社會治理構成一定的威脅。
第二,國內復雜的社會矛盾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經濟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社會治理卻相對滯后,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不平衡、不同步的狀況,這就導致新的社會問題逐漸顯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們生活需求的提高;網絡技術的興起、網民的增加;經濟體制的變革打破了原有的利益關系,導致日益多元的利益主體和訴求的碰撞;城鄉之間流動性加快;就業呈現出市場化趨勢等。各種問題相互交織,對社會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加大了治理難度。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改革開放的發展,經濟環境的變化導致傳統價值觀開始瓦解,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轉變,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特別是在利益驅動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拜金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逐漸顯現。良莠不齊、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使社會治理更加艱巨、繁重。
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我國社會要想穩定發展,就必須要加強社會治理,不斷完善、創新社會治理理念和路徑,促進安定、有序、和諧社會環境的形成。
三、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的實踐路徑
(一)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
第一,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7]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要牢牢把握治理的領導權、主動權,發揮好統管、牽頭作用。另外,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還意味著要發揮政府、人民、社會的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第二,凈化黨風政風。黨堅持為人民服務,而腐敗則是黨最大的敵人,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于不顧,敗壞了黨風政風,污染了社會風氣。堅持黨的領導要求我們必須完善黨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凈化黨風、政風、社會風氣。
第三,提高黨領導社會治理的能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培養,努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政治素養、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其工作能力、服務人民的能力、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局面的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加強黨組織建設。基層黨組織是社會治理的執行力量,他們扎根并服務于基層,為民分憂、與民同樂,有天然的優勢。
(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8]10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融合,彰顯了民族特征、時代特色,是社會治理的價值基礎、精神支柱、行動指南,有利于凝聚社會共識,維護黨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領導權,促進社會穩定、國家安全這個社會治理目標的實現。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凝聚價值共識,矯正不良思想傾向,促進社會和諧。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引領,發揮其感召力和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價值和道德信仰,夯實社會治理的思想基礎;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群眾的法治精神、法治思維,形成社會治理法治理念,培養群眾依法治理的自覺性;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自覺認同和遵行道德規范,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以道德促進社會治理。
(三)運用智能化手段創新社會治理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例如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都在社會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新時代信息化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將海量信息快速聯通,實現了社會治理信息的共享,補齊了治理短板,破解了治理難題,推動了社會治理方式的變革,加快了社會治理進入智能化時代的腳步。一是強化信息系統互通,建立大數據平臺,推進“互聯網+”的應用,破解智能化的應用難題;二是推進城鄉基層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這個短板,打牢社會治理智能化的根基;三是加大在服務民生、防控風險等方面的應用,調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提高智能化的應用水平,提高智能化服務于社會治理的融合程度,實現“一張網”的網格化服務管理,全力打造智能化治理體系。
綜上所述,社會治理是為人民謀幸福、為百姓謀福祉,是社會穩定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是對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繼承和創新,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治理理念的傳承和發展,是對歷代中國共產黨人治理經驗的吸收和借鑒,更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社會治理問題的科學總結和升華。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以人民為根本立場,堅持德法共治的治理方式,將治理的重心落在基層、落在城鄉社區,旨在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不僅僅為我國社會治理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助推中國夢的實現,而且也為其他國家的社會治理提供了中國經驗,助推世界的和諧穩定。在社會治理實踐中,不僅要堅持還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作用,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創新社會治理,提升治理效能,更好地踐行習近平社會治理理論。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選)[J].求是,2016(1).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收稿日期:2020-03-03
作者簡介:王希(1998-),女,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