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個偉大”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論的精氣神,鼓舞著中國人民奮勇前進,又包含著我們要努力實現的奮斗目標、具體路徑和實踐方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先要深入學習和深刻領悟“四個偉大”,這樣我們才能抓住關鍵,提綱挈領,理清脈絡,取得更好成效。“四個偉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綻放出的四束耀眼的光芒,具有無比的時空穿透力,是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融合點、思想與實際高度統一的集結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個偉大;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0-0008-05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兩個顯著的鮮明特征。第一個特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哲學理論,而且包含豐富的具體實踐的基本方略,二者相互聯系、緊密結合,是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和有機統一的完美典范。第二個特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通篇貫穿著強烈的“四個偉大”思想。“四個偉大”思想,指引著我們在新時代前進的道路,只有學深悟透“四個偉大”,才能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有的深刻的精神實質和豐富的科學內涵,真切體悟到其無比強大的真理力量。統攬“四個偉大”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極其重要的實踐活動,要通過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踐行黨的初心使命。
一、進行偉大斗爭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真正的共產黨人從來都不回避矛盾和斗爭,敢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挑戰,要發揚斗爭精神,既要敢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在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堅定不移,在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敢于動硬,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針鋒相對,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面前退縮,不拿原則做交易,不在任何壓力下吞下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一切勝利果實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都是從斗爭中得來的,斗爭是馬克思主義實現人類解放的方法。中國共產黨實現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必須要發揚斗爭精神,進行偉大斗爭。
(一)發揚斗爭精神的必要性
沒有斗爭,就沒有勝利,就沒有全黨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放棄斗爭的思想和行為是十分危險的,就會葬送得之不易的勝利果實。斗爭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革命時期需要斗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也需要斗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要勇于進行斗爭,才能取得偉大事業的成功。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勇于奮進的偉大民族,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發展五千年而沒有中斷,就是因為中華民族從來都不屈從于命運的安排。敢于斗爭的精神既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具有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精神內核的最直觀體現。現在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進入跨越發展關口的攻堅階段,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情況非常復雜,面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必須發揚斗爭精神,進行偉大斗爭,奪取新的勝利。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某些領域的斗爭是你死我活的斗爭,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必須堅持斗爭不放松。當前反腐敗斗爭已經取得壓倒性勝利,但腐敗容易反復,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必須警鐘長鳴,常抓不懈。我們黨要發揚斗爭精神,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決戰勝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一切困難和挑戰。
(二)善于開展斗爭
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是在斗爭中不斷成長壯大的。在長期的斗爭過程中,我們黨總結出豐富的斗爭經驗。善于斗爭是我們黨不斷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與革命戰爭時期的武裝斗爭相比,新時代的各種斗爭更為錯綜復雜,敵對勢力往往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蒙騙性,更要講究斗爭的方法和藝術,考驗我們斗爭的能力和智慧。我們要根據不同情況和特點,善于開展斗爭,認真分析當前各種斗爭的形勢,既要堅持斗爭的基本原則和戰略決策,又要采取靈活有效的斗爭方式和斗爭方法,掌握斗爭的主動權,進行積極有效的斗爭。全黨全國人民要繃緊斗爭這根弦,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要立場堅定,警惕和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并與之做堅決的斗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思想和行為,與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做堅決斗爭。要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自覺地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勇于發展創新的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與一切違背新發展理念的思想行為做堅決斗爭。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原則,更加自覺地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思想和行為,并與之做不妥協的堅決斗爭,保證國家安全發展、人民幸福安寧。
(三)提高斗爭本領
提高斗爭本領,是有效開展斗爭取得勝利的核心和根本。我們黨領導十四億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新時代取得偉大事業的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空喊口號、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夠得到的,需要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需要不斷增強斗爭本領,與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危險進行堅決斗爭,爭取更大的勝利和光榮。全黨要充分認識開展偉大斗爭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發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在斗爭中鍛煉成長,提高攻堅克難的斗爭能力。要深刻認識新時代斗爭具有的新特點和新要求,遵循斗爭規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取得完全勝利決不輕言成功,不斷奪取偉大斗爭的新勝利。提高斗爭本領要注意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全黨全國人民要學習和運用這個強大的思想武器,錘煉斗爭的意志,掌握正確的斗爭方法,勇于開展斗爭。二是要緊密依靠人民,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密切聯系群眾,才能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獲得斗爭的力量。三是提高開展各項斗爭的能力,要時刻做好斗爭的準備,要打有準備之仗,有充足的勝利的把握,要敢于與各種破壞勢力做斗爭,發揚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斗爭精神,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斗爭中淬火成鋼,不斷奪取偉大斗爭的新勝利。
二、建設偉大工程
在“四個偉大”思想體系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還要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難以改變被剝削、奴役和壓迫的悲慘命運,這是歷史的結論,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中國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就難以擺脫國內外剝削階級的反動統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必然是空想。黨自從成立以來,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發揮著團結人民、凝聚人心的核心領導作用。在新時代,只有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取得成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光明的前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必須加強黨的建設,要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一)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
打鐵必須自身硬,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跳出歷史周期率,防止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提高黨的執政本領,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是復雜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黨內積存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糾正和解決,就會對黨和國家的事業造成很大的危害。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要發揚斗爭精神,以新的反腐敗斗爭成績取信于民,以新的發展建設成就造福于民。在黨面臨的考驗和危險面前,要切實加強黨長期執政能力建設,高度重視和正確看待各種考驗,積極化解各種危險,依靠人民群眾處理在發展中產生和存在的各種問題,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堅決防止小問題變為大問題、小管涌變成大塌方。要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使黨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黨要始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聯系群眾,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戰斗力。全面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一是要增強學習的本領,提高政治領導的能力。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在全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提高思想認識、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二是要增強改革創新本領,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推動工作,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獲得發展的動力,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三是增強依法執政本領,提高駕馭風險的能力。加快形成覆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健全各方面風險防控機制,做好穩增長、防風險工作。四是增強群眾工作本領,提高狠抓落實的能力。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增強工會、共青團、婦聯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發揚斗爭精神,勇于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的韌勁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最終成就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奔向遠大理想。
(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
黨風廉政建設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腐敗的根源是人的私欲無限制地膨脹,只要不合理的私欲尚存,人就會被“糖衣炮彈”擊中。根據古往今來腐敗易復發和多發的特點,反腐敗斗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優良作風是防止腐敗有效的防腐劑,黨的作風是黨的無產階級性質和世界觀在黨的工作與活動中的表現,是全黨包括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個人在政治、思想、組織、工作、生活等方面體現黨性原則的一貫態度和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作風建設,在全體黨員中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增強群眾觀念,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要勇于直面存在的問題,敢于刮骨療毒,以永遠在路上的決心和韌勁,持續整治“四風”問題,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堅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查找問題和差距,改進不足和缺點,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遵章守紀是共產黨員的基本要求,要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讓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明事理、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嚴守黨紀國法,自覺接受組織和群眾的監督。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筑牢思想道德防線,重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不斷增強黨在政治領導、思想引領、組織群眾和社會號召等方面的能力,使各級黨組織始終成為人民群眾高度信賴和自覺依靠的堅強的領導核心。
(三)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基層黨組織管理最廣大的黨員,聯系最廣大的群眾,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461.0萬個基層黨組織,9 059.4萬名黨員。基層黨支部要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教育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堅持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發揮“頭雁”作用,擴大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著力解決一些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促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擴大黨內基層民主,暢通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監督黨的組織和干部、向上級黨組織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渠道。推進黨務政務公開工作,主動接受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監督,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做好發展黨員工作,為黨補充新鮮血液,注重從產業工人、青年農民、高知識群體和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發展黨員,提高發展黨員的質量。加強黨內激勵關懷幫扶,開展“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增強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穩妥有序地開展不合格黨員組織處置工作,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純潔性和戰斗力。基層一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要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到基層,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三、推進偉大事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定“四個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們還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要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斗爭精神,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擼起袖子加油干,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最終取得偉大事業的勝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結合中國的國情和特點,探索創造出來的中國特有的發展道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深刻的教訓。我們黨深刻地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能僅憑熱情,還要尊重發展規律,必須實事求是、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愿,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新的偉大革命,探索和開辟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正確的社會主義發展建設道路。我們必須堅定道路自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通過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使社會主義事業始終充滿希望和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和完善,歷經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辛努力,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懼困難、勇于創新、繼往開來的探索精神,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是科學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創舉,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功,使中國人民生活穩定地過上小康生活,也同時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事業中形成的科學理論,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支撐。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不斷取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給我們黨提出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關系到中國今后的發展方向、實踐要求和具體路徑,是我們黨在新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必須進行科學回答。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了艱辛的理論探索和反復的實踐檢驗,取得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地回答了時代之問,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向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組成的理論系列集成,是一個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歷經四十多年的發展,日趨成熟和完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向新的高峰,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們要堅定制度自信,毫不動搖地堅持、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制度上保障中國的科學發展和文明進步。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將私有制改造為公有制,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我國由此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根本扭轉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不斷衰落的命運。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確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是定國安邦的根本,是國家治理的基本依據。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十三個方面全面詳細部署了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制度建設任務。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要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要堅持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國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要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增進人民福祉,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通過構建完善十三個方面制度,保持中國穩中求進、持續健康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制度保障。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吸收融會古今中外文化的優秀成果,集中展現出人類的智慧和文化創新能力,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感染力,為促進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我們要堅持、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立場,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主導權、控制權和話語權。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加強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立足于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繼承和發揚革命文化,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四、實現偉大夢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黨成立近一百年來,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長期的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奮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砥礪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黨勇于面對曲折,不怕流血犧牲,不懼任何困難,勇于修正錯誤,歷經千難萬險,付出了無數的鮮血、汗水和生命,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都取得輝煌的成就,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只要我們堅定“四個自信”,持續努力奮斗,就一定能夠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
(一)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
民族獨立是民族復興的基礎。1840年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先后侵入中國,掀起掠奪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華民族慘遭蹂躪。為救亡圖存,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可歌可泣的斗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封建腐朽統治和外來侵略的激烈斗爭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使中國革命有了主心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經過28年浴血奮戰,終于打倒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沉重的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詞中指出:“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同志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得到徹底解放的中國人民,翻身做了國家主人,在黨的領導下,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投身于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不斷創造中國發展的奇跡。
(二)勇于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建設
舊中國留下的是一個一窮二白、千瘡百孔、民生凋敝的社會,新中國的建立掀開了中國歷史發展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邊肅清國民黨的殘余勢力和土匪,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一邊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國家建設。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斗,國民經濟基本恢復,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條件逐漸成熟。1953年,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開展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和平贖買和公私合營等方式,僅僅用四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對私有制的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和平過渡創造了條件。1956年,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任務,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豪情和干勁,推進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活動,迅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勇立時代潮頭、順應人民意愿、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讓黨和人民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建設和改革,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創造了一系列發展奇跡,涌現出一大批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進人物和勞動模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使中國大踏步地趕上世界發展和時代前進的步伐。當前,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人民逐漸告別貧困和落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穩步邁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重大科學判斷,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新時代,我們黨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全黨要準備為之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中華兒女要努力同心共筑中國夢。在這個充滿無限希望和活力的嶄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對人民的新需求新期待,我們要有新作為,實現新發展,全黨全國人民要振奮精神,奮發進取,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生態文明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是一個既前途光明又十分艱辛的偉大實踐,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猶如一座高高聳立在新征程上雄偉的思想燈塔,我們要在思想燈塔的指引下,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個偉大”思想來之不易,是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寶貴思想認識,我們要深刻認識“四個偉大”的重要性、艱巨性和緊迫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闡述了“四個偉大”的重要性和相互關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四個偉大”思想既是對黨的傳統思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又是針對中國發展實際提出的科學方法,既是要實現的奮斗目標任務,又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成果,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集中生動地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我們要深入學習體會領悟“四個偉大”思想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和豐富內涵,通過不懈奮斗,取得統攬“四個偉大”實踐的新勝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20-03-26
作者簡介:黃成峰(1972-),男,河南信陽人,二級調研員,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