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踐觀圍繞“人”這一實踐主體,對人的實踐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實踐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的實踐與意識的關系展開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關于人的實踐與自然關系、以人為實踐主體、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及運動規律等原理進行解讀,認為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知行合一,行勝于言”相結合等等,使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散發光芒。
關鍵詞: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0-0027-02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從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立場而言是科學的實踐觀,實踐觀是指關于實踐及其相關規律的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形成了許多重要的思想,有利于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涵
(一)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
從人的實踐活動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首先,人化自然構成社會,即自然界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反過來說,從社會理解自然,人和自然的關系才有人與人的屬性。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人的實踐活動一開始就是社會的實踐。其次,實踐也是歷史發展著的實踐,馬克思認為,歷史觀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從物質實踐出發解釋觀念的東西。人與自然之間的實踐活動存在著歷史的聯系,歷史條件形成并實現于人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反過來,人的實踐活動又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人的實踐活動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客體以及實踐中介都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歷史條件不同,實踐活動也不斷發生變化。
(二)實踐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基礎
從人的實踐活動與社會的關系來看,實踐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基礎。黑格爾離開實踐談人的本質,錯誤地將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馬克思則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35,社會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主要通過物質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活動來發揮作用。一方面,實踐首先是指物質生產實踐,正是通過物質生產活動,才使人們之間結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135,實踐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一切問題。現實生活中的人只有通過社會交往活動才能生存和發展,實踐使人們之間結成一定的社會交往形式,交往形式就是指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因此,生產關系即交往形式即實踐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基礎。
(三)實踐是自覺能動的活動
從人的實踐活動與意識的現實關系來看,實踐是自覺能動的活動。一方面,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滿足吃、穿、住、行等物質需要,物質生產這一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物質生產實踐結束時所得到的結果,在活動開始時,活動者就自覺能動地在頭腦中產生結果,并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通過活動轉化為現實;另一方面,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避免地進行交往活動,意識正是由于人與他人之間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2]273,所以人們不同于動物那樣被動地適應性的本能活動,而是通過實踐活動有目的、有意識地否定舊環境創造新環境。人與動物在本質上相區別的東西,就是人的“實踐性”,即人能夠自由自覺地創造歷史的“自覺的能動性”。
二、習近平對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發展新在哪里
(一)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馬克思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134。環境作用于人的同時人也改造環境,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統一。一方面,人與自然相溝通的橋梁是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指人可以自由地、積極主動地去改造已知的自然界,使之合乎自己的目的性,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另一方面,人在生產物質資料過程中應該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改造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如果人們肆意破壞生態環境,自然就會通過自然災害的方式懲罰人們。
習近平總書記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闡釋,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點,我們必須承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之間是生命共同體,人們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3]167,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不是人的奴隸,人也不是自然的主人,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我國必須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主體是人,即基于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而從事一定的實踐活動、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具有能動性的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以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將人民群眾放在最高的位置,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實現而奮斗。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處理好黨同人民的關系,人民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對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將群眾實踐活動得出的經驗集中起來,系統研究,得出結論,再到群眾中宣傳,使之落實到行動上,在群眾中堅持下去并經得起實踐檢驗,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要求。
(三)堅持“知行合一,行勝于言”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批判舊唯物主義離開人的實踐活動去理解人的認識活動,提出認識和實踐是辯證統一的理論,作為認識的“知”與作為實踐的“行”相對應,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重要理論之一。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王陽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指出“行勝于言”,并將其作為清華大學的校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知行合一”與“行勝于言”相結合,賦予了“知行論”新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一論斷的重要性,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個人都要堅持“知行合一”與“行勝于言”相結合。
三、習近平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新時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不斷總結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和新特征,體現了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與時俱進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辯證統一,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4]65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伴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顯著,習近平總書記依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點。其次,針對人民群眾包括工人、知識分子等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做出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主體是人提供了檢驗成果。最后,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知行合一”與“行勝于言”相結合的方法,指明領導干部不僅要學習黨的理論、方針和政策,而且需要真正為人民群眾謀幸福。
(二)實踐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分別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各個時期具有與之相對應的、不斷變化的新的內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的成功實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等政策的貫徹落實就是強有力的證明。
從實踐意義上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立足于當前中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實踐基礎,是馬克思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偉大實踐。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顯著成績是“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沿線國家互商互建,互利互惠,并積極開展行動,取得了豐碩成果,“‘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歷史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5]511。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加強中國與沿線亞非拉國家進行理論交流和實踐檢驗,不僅有利于擴大中國的對外開放,而且有利于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互利合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握現實進而變革現實的思想武器。科學的實踐觀立足于社會實踐,真正地使哲學面向世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從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出發,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物質資料生產過程入手,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