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金川 陳小環
“接到獲獎通知時,感到驚喜又意外;沒想到一個臺胞,還能在大陸獲得新聞獎。”談及獲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閩南師范大學臺籍教師施沛琳激動地說。
施沛琳兩年前采寫的通訊報道《一條“紅繩”牽起兩岸姻緣》,近日獲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相關人士稱,臺胞在大陸榮獲新聞獎尚屬首次。
施沛琳說,獲獎消息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臺灣朋友分享,也接到不少祝賀留言。
施沛琳是位資深報人,曾在臺灣《聯合報》任職25年。退休后她西進大陸學界,到閩南師大執教。“可能是新聞職業病吧。”她說,每當身邊發生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她的記者情懷總會被喚醒。
“求婚成功了!我校畢業生徐雁飛和臺灣青年李姿瑩,修成正果了。”2019年10月,當聽到同事這樣感慨時,擔任過家庭婦女欄目編輯且家族有類似故事的施沛琳,覺得“臺灣新娘”題材不同尋常。
“臺灣高學歷女青年嫁給大陸小伙,兩人是在閩南師大舉辦的兩岸研習交流活動時播下愛情的種子,實在難得!見證日益密切的海峽兩岸交流。”不久,李姿瑩來到閩南師大任教。施沛琳專門宴請徐雁飛和李姿瑩,了解他們六年跨越海峽兩岸的愛情故事。

施沛琳展示獲獎證書。
后來,由閩南日報記者朱俊輝擔任主筆,并在見報時尊重施沛琳的勞動創作,兩人合作署名。2020年4月在選送參評新聞獎時,報社同等對待,將她列為主創人員之一。
正是“同等對待”,此前施沛琳已創造了多個臺胞在漳州的“第一”:第一位到漳州高校任教,第一位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漳州第一位獲得“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稱號,第一位入選福建省引進臺灣高層次百人計劃,第一位兩岸攝影獎得主。
此次獲新聞獎又創下新的紀錄。施沛琳感慨良多:“我此前在臺灣獲得不少新聞獎,但在大陸獲新聞獎意義不同。不光是我間隔20年再獲新聞獎,更是大陸給予臺灣同胞同等待遇的見證。”她覺得這些“第一”背后的“紅繩”,是漳州出臺并貫徹落實《關于促進漳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
施沛琳榮獲大陸新聞獎,也在臺灣激起不少反響。“這是臺胞第一次在大陸獲得新聞獎。”施沛琳將這一圖文并茂的喜訊,發在臺灣新聞界社交平臺。“臺灣之光”“真沒想到”“這也太厲害了!”……不少臺灣網民稱贊。
“此次以臺胞身份獲評新聞獎,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施沛琳說,今后將繼續盡己所能增進兩岸民眾溝通與理解,讓臺灣人了解真實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