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志亮

前不久,一則新聞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一個十多歲的男孩,被爸爸媽媽拉到派出所,要求警察把他“抓起來”。
民警了解后得知,男孩子要去同學家里玩,又不好意思空手去,便偷偷拿了父母100塊錢。
在民警的教育和引導下,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把剩余的50元還給父母,并和父母達成協議,通過做家務來掙零花錢。
一部分網友認為,這么大的孩子偷東西,就應該嚇唬嚇唬他,讓他長個教訓。我卻覺得,這樣的管教非常冷酷、不近人情,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
孩子犯錯誤、出問題,家長首先應當負起責任,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而不是直接丟給警察,把教育的責任轉移給社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事件中,問題的核心在于:即便是出于正當的理由,孩子也不敢向父母要錢。這表明家庭中的親子溝通已經出了問題。
所以家長的重點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坦誠交流,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而非放大并停留在“偷錢”這一表面行為上,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需要明白的是,所有缺乏溫度的管教,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說,還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生活中,很多家長管教孩子時,常常忽視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做出許多傷害孩子心靈的行為。
比如孩子耍脾氣了,一直哭鬧,家長一氣之下把孩子關進小黑屋,也不管孩子恐懼的哭聲。孩子被迫停止哭鬧,家長覺得這種做法很有效,屢試不爽;孩子犯錯誤了,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對著孩子就是一頓罵,說一些很難聽的話想激起孩子的自尊心,或者當眾教訓孩子;有的家庭里,爸爸忙于工作,平時和孩子交流很少,一有機會,就對孩子講大道理,長篇大論……
家長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他們的感受不重要,即便當時傷心,過兩天就忘了。事實卻是,具體的事件孩子也許會忘記,但當時造成的心靈創傷和性格影響卻會伴隨他們一生。
忽視孩子感受的粗暴的教育,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親子之間缺少情感聯結,導致家長的教育漸漸失去約束力。沒有感情做基礎的說教,也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再多的道理也聽不進去。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采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管教孩子,一定要帶著情感的溫度。尊重孩子的感受,了解他的想法,平等地對話,明白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作用。
談到有溫度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可以說是其中的經典,啟迪了無數老師和家長。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看到一個男孩子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會到校長辦公室去。
當陶行知回到辦公室,發現男孩已經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沒有批評他,而是送了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接著,陶行知又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孩迷惑不解地接過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說:“據我了解,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有跟壞人斗爭的勇氣,所以我再獎勵你一顆。”
這時,男孩感動地哭了:“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給男孩:“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
待他接過糖,陶行知說:“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深諳教育智慧的陶行知先生,在面對“問題孩子”時,選擇用溫暖和理解,循循善誘,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喚起孩子內在的自省能力,使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心靈也受到觸動。
教育的精髓在于了解孩子、啟發孩子、喚醒孩子,而不是靠一味的說教與灌輸。

前兩天看到這樣一個視頻,深受感動:一個小女孩想要幫媽媽裝飯盒,不小心把飯盒打翻在地,嚇得趕緊喊“媽媽,媽媽”。
媽媽出來看到后,沒有責怪女兒,而是溫柔地詢問:“是不是不小心打翻的呀?你跟媽媽說。”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經過;看到孩子哭了,立刻把她抱在懷里輕聲安慰。
后來看到監控畫面的媽媽,這才得知女兒打翻飯盒的原因,慶幸自己當時沒有責怪孩子,差一點就傷害了孩子那顆純真善良的心。
有溫度的管教正是如此,家長多一些溫柔和耐心,孩子感覺到被接納、被理解,親子關系會更緊密,孩子自然會對父母更加尊重和信任,內心更有安全感,從而獲得勇敢面對問題的力量,會變得更有擔當。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情緒更快樂,自我價值感高,也會發自內心地愛這個世界。
如何做到有溫度的管教,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第一,不管是孩子哭鬧、發脾氣還是犯錯了,家長要控制好情緒,多傾聽。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前因后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對他的情緒和感受表示理解。
比如孩子吃了一個冰激凌后還要吃,家長不讓,孩子就開始哭。這時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還想吃一個,我不讓你吃你有點難過、生氣,對不對?”(說出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
“但是冰激凌太涼了,吃多了可能會生病,肚子疼,很難受,媽媽不想你生病。”(告知孩子不允許的原因)
“如果你想哭一會兒的話,媽媽一直陪著你,不想哭了我就陪你去玩別的。”(表達對孩子的愛,保護孩子的安全感)
這樣的教育,孩子既感受到尊重、理解和愛,又能更好地學到規矩,明白道理。
第二,在孩子犯錯、表現不好的時候,家長不要第一反應就是批評、否定。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看到那個“不愿意犯錯的孩子”,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閃光點,傳遞給孩子信任和正面期待。
這樣會激發孩子的自省能力。感受到信任和鼓勵的孩子,會從心底里受到鼓舞,自發地激勵自己往好的方向發展。
第三,平時和孩子溝通時,家長不要高高在上地說教、否定孩子。要把孩子當作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他平等溝通,好好說話。
第四,不要過于干涉、控制孩子。隨著孩子的成長,學會逐漸退出,多給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嘗試探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