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旭
作為閩臺之間共同重要文化資源的漆藝,正在兩岸藝術家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交流的美學橋梁。
福州歷來是中華漆藝重鎮,誕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臺灣是文創產業的活躍重地,漆藝產品在數十年前已遠銷海外,在當代更是被年輕的創意力量演繹出全新的生命力。
近年來,兩岸間漆藝交流頻繁,激發了創作者的靈感。不少臺灣漆藝家來到福州學漆、做漆,探尋不同非遺技藝的融合,并將臺灣元素融入傳統漆藝,讓藝術傳承擁有更多可能。

黃守堃用漆藝對一尊德化瓷燒觀音像作品進行再創作。(張斌 攝)
臺灣古玩修復師、漆畫家黃守堃“木石戀”工作室,位于福州市職工創新創業創造中心的閩臺家園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內。
近日,他用漆藝對一尊德化瓷燒觀音像作品進行了“再加工”。這件德化瓷作品來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陳明良。
“我想通過漆器和文物修復的手法賦予它新的生命。”黃守堃手中的觀音像,因燒制火候的差錯而呈“低頭”的狀態,原本是一件“不合格”的作品,但他從中看到了設計靈感:將裙袂以漆裝飾,填漆處恰好在觀音像的視線內,而取名《觀漆》。
這是黃守堃探索不同非遺技藝相融合,并融入臺灣元素的諸多嘗試之一。
1999 年,從事文物修復的黃守堃在臺灣開始學漆。2016 年,第一次踏上福州這片土地,他驚嘆于這里“漆藝的種量、材料、技法比臺灣多太多”,扶持臺胞創業的政策也讓有一技之長的臺灣青年可以充分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隔年他毅然“登陸”落腳,創立工作室。
“我喜歡福州這個地方,溫度與濕度都適宜做漆。”黃守堃說,大陸更注重凸顯漆性,無所不為,給人更多創作的可能性;同時,市場活躍,大有可為。
他與學生共同開發制作一款漆器杯墊,用紅色大漆髹漆,中間裝飾螺鈿。在上百次打磨推光中,寶島臺灣的形狀逐漸顯現。
在臺灣,黃守堃的文物修復工作仍在繼續。他每半年回一次臺灣,指導學生一些關鍵修復技術;亦將很多大陸的政策、資訊帶回臺灣,向學生介紹大陸傳統工藝的發展現狀。
“很多臺灣年輕手工藝者想來大陸發展,但暫時被疫情阻隔,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兩岸可以盡早恢復正常往來。”黃守堃感嘆道,“在臺灣,傳統手工藝發展漸漸不被重視了,我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應該讓更多的臺灣年輕人感受到。”
上世紀80 年代末出生于臺北的林芊劭,2011 年畢業于臺灣藝術大學。上大學時,他在輔修課程中接觸到與漆相關的知識,初識簡單的漆藝技法。
大學畢業后的第二年,林芊劭來到福州在漆藝保護基地學習了三個月。福州漆藝的門類、髹飾技法之繁多和精妙,令他“大開眼界”。
2014 年,林芊劭從臺北來到福州繼續學習漆藝,基于學習目的和對漆藝的喜愛選擇在福州落腳,成立了漆藝工作室。
“臺灣做漆偏向于‘器’,而大陸更注重凸顯‘漆’性,甚至會把漆畫這個門類獨立出來。”他說,“我希望多學,帶回臺灣發揚、推廣。”
林芊劭說,臺灣大多數漆藝家會將竹、石、琉璃、陶瓷等各種工藝與漆藝結合,漆成為一種輔助裝飾。而福州的漆藝家主攻于每一個漆藝門類的髹飾技法,會以非常精深的方式去雕琢作品。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林芊劭希望將兩種特質相結合。
在作品《星空與晨曦》對杯設計上,他以發絲般呈現各種層次的藍白色系,反復堆疊出既豐富又和諧的效果,搭配自由流暢的云紋線條。
另一組名為《隨心隨形》的杯子,以陶瓷做胚,用千層漆層層堆疊出約6 厘米的厚度,以碎蛋殼鑲嵌點綴。每個杯子形狀、高低不同,杯底呈尖頭狀,便于拿在手中,適于站著交流品酒的場合使用,而倒過來擺放又可當作裝置藝術品。
在漆畫創作中,林芊劭更加天馬行空,會以動物為主角,以速寫的線條表達成長過程,交織著自己的情緒和記憶,亦會融入臺灣少數民族元素。
初到福州時,租房、企業注冊、了解優惠政策等各種事項對林芊劭來說都是難題。他在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內的兩岸眾創·優空間落腳,“直接享受到辦公、住宿、財務、法務服務的福利,度過了‘人生地不熟’的階段”。如今,林芊劭在福州有了獨立的工作室,擁有更大的空間從事創作。
今年,林芊劭與臺灣青年雕刻家吳玟妡在臺北辦了一場《漆石很浪漫》聯展,展出兩人多年創作的漆器、漆畫、壽山石雕作品,嘗試將跟著大陸名師學習并融入臺灣特色的技藝成果在臺灣推廣,受到業界關注。
“福州民眾對漆藝的認識相較于臺灣民眾更成熟。”林芊劭認為,漆藝應深入民眾生活中,而不只在博物館、美術館里供人觀賞,如此才能更好地傳承。
“在當代做漆藝,要把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我希望漆藝髹飾技藝與面向民眾的文創產品可以結合。”在林芊劭看來,將漆藝之美帶入生活,要符合現代的審美和生活的實用性,這是需要兩岸共同去推進的。

林芊劭創作的漆藝文創作品令人耳目一新。(閆旭 攝)
臺灣漆藝家黃寶賢曾在日本學習玻璃工藝設計和髹漆技藝。千禧年后,他來到福州,結識了許多福建漆藝名家。三年前,黃寶賢也決定跨海定居福州,設立自己的工作室。
他嘗試在工藝品中使用琉璃、建盞、陶瓷、金屬、版畫等與漆的組合,研發出了許多新銳藝術品。
琉璃胎底光滑,漆料難以附著。為了解決上漆這道工序,黃寶賢反復試驗了兩年,最終發現在琉璃表面噴砂使其粗化后還必須入窯烘烤,待大漆滲入細縫中形成獨一無二斑駁的肌理后,再打磨出想要的圖案。
建盞、茶則、柴燒茶壺、琉璃花瓶……黃寶賢位于福州閩侯的工作室內,各種材質的工藝品都融入了漆工藝作裝飾。它們從設計打樣到成型上色,每一個環節都由黃寶賢歷時數月親手打造。
“每種材料都有它的局限性,嘗試用多元化的材質來完成作品,可以突破單一材料的局限性,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黃寶賢說,“來到福州后,我發現這里的漆產業鏈非常完整,因此,許多工藝品的漆部分就在福州制作,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創作基地。”
黃寶賢的工作室除了原本陳列工藝作品的空間外,還專門設有會談空間。他計劃,疫情消弭后,在這里不定期邀請兩岸業者前來切磋交流,搭建起一座兩岸溝通交流的美學“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