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級都在編制“十四五”規劃,謀劃新的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的遵循和依據,就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央《建議》在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基礎上,提出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這些大的戰略決策部署,既符合全國實際,也符合山東省實際,為全省制造業“十四五”發展指明了方向。下面結合學習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建議》,就此提出幾點想法和建議。
第一,抓住用好“窗口期”。在謀劃“十四五”規劃時,正逢國際形勢百年巨變,經濟、科技、貿易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和挑戰。在這種形勢下,黨中央提出要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在謀劃“十四五”發展時必須重視和考慮的兩個重要基點。其對制造業帶來的影響,一是過去經常提到的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戰略要進行調整;二是“兩頭在外”的經濟發展模式面臨變化;三是發展速度將會緩中有升;四是給企業調整提高提供了一個窗口期,給了企業一個自我審視與完善的時間??梢园堰^去沒時間做或者是不重視做的一些工作,把一些好傳統好做法重新拾起來、用起來,也就是中央《建議》中提出的“守正和創新相統一”。當然這要有新內涵新要求,要體現出在新基礎和新起點上不同以往的新作為。
第二,把實體經濟和制造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中央《建議》提出了“一個堅持”、“一個保持”。即堅持把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的根基。這兩句話,觀點鮮明,指向準確,彼此關聯,是對前一時期“去工業化”傾向的糾偏和返正。這一點對山東省來說尤為重要,應當在\"十四五”提出一個有彈性的制造業占比。山東省制造業基礎好,處于全國前列,16市各有優勢和特點,只要思想觀念不動搖,政策措施和要素保障跟得上,今后完全可以再上新臺階、再創新輝煌。
第三,把創新驅動發展放在第一位。中央《建議》強調了“兩個戰略”、“兩個創新”。即國家戰略和企業戰略,原始創新和融通創新。山東省在謀劃“十四五”制造業發展時,主要是做好這兩個戰略兩種創新的連接和應用,推進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研發力量的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引導科研機構貼近產業和企業實際,真正圍繞產業鏈搞創新,圍繞“四個關鍵(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零部件、關鍵原材料)搞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切實解決科技創新支撐力量不足的問題。這是“十四五”第一位的任務,是多年來技術設備產品依賴進口、依賴外資形成的主要痛點,是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制約,也是能否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關鍵,必須從長遠的、戰略的高度下大氣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尋求突破。
第四,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央《建議》提出了“四個強國”,即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今后對制造業企業來說,更為普遍與緊迫的任務,是圍繞建設“質量強國”,強化質量建設和品牌建設。質量與制造業密不可分,高質量產品首先是工廠制造出來的,抓制造業不能不抓質量?,F在我們很多產品在品質上不能滿足消費者消費升級和消費多樣性、精細化需求,不具備與國外優質產品競爭的能力,一些高端產品和核心技術還不能自主研發生產,還須依賴進口。這是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的突出弱項。所以“十四五”期間要強調質量第一、品牌強企、沒有質量就沒有效益的觀念,按照中央《建議》要求,深入開展協同有效的質量提升行動和品牌培育計劃,培育并強化在性能、質量、品牌、個性化定制等方面的新的產業能力。統籌多方資源,形成山東品牌推廣和提升體系,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實現“三個形象”,即企業自主品牌形象與山東制造形象、山東人文形象的互相促進、相互影響,加快實現從規模優勢到質量優勢、品牌優勢的轉變。這是山東省實現存量優化、增量崛起的關鍵一環。
第五,處理好速度、發展質量與效益的關系。這一點在中央的《建議說明》中有明確表述。一是在編制規劃綱要時,在認真測算基礎上還會有一個量化目標。二是把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山東省在這方面有比較重的任務。山東經濟總量在全國排第三位,但經濟效益排位卻與之不匹配。這當然與產業結構有關,但也對“十四五”的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就是如何把產品的附加值、產業的含金量提上去,加快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向優質高效高端轉型。
第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這方面值得注意的,一是中央《建議》提出要推動全產業鏈的優化升級。也就是要找準全產業鏈而不是某段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靶向施策,補齊短板,推動整個產業鏈優化升級,使得上下游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這方面政府部門宏觀管理應該有所作為,對突出的產業短鏈短板、“四個關鍵”中的重點項目,可以適當地點出一些,以明確今后的主攻方向。二是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為傳統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這“三化”從狹義的范疇來講,高端化更多地指的是產品和品牌,智能化指的是生產過程,綠色化指的是環境影響,是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高端化是未來競爭的\"制高點”,智能化是未來生產的“加速器”,綠色化是未來發展的\"潛力股”。它們的指向都是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是高技術、高品質、高效益、低消耗、無污染,是企業與社會和環境的和諧友好。這是“十四五”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如果在這“三化”上不能取得明顯進步,高質量發展就會落空。
第七,加快數字化發展。在中央《建議》中多次提到了數字化和數字經濟。數字化是在信息化基礎上對信息化的延伸和拓展,其方向性、目的性、指向性更加明確具體,涉及到更多的實體領域。在數字化發展中,企業一方面要為其提供應用方案和實現路徑,另一方面要用數字化“賦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也就是中央《建議》中所要求的,要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在這方面,山東省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與先進省市相比仍有差距?!笆奈濉逼陂g,要推動信息產業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拓展,保持并擴大現有產品優勢,使山東省的數字經濟走向實踐深耕。同時,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在新一輪技改中,積極釆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鼓勵支持企業“設備換芯、生產換線、車間換數、企業換智”,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在全流程、全產業鏈滲透融合和集成應用,持續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破解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難題。
第八,保障措施強化到位。前些年在\"去工業化”傾向作用下,制造業信貸及引導扶持資金減少,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今后要用“一個堅持”、“一個保持”來統一思想認識,欲取之先予之,蓄水養魚。在強化協調推進工作機制的同時,山東省應增加政府專項資金支持,對補短板、強弱項、動能轉換的項目,優先保障人才、土地、資金、能耗、環境容量等資源要素供給。特別是在土地供應方面,應積極作為,創新管理。建議山東省成立工作專班,結合畝產效益評價,推進閑置低效土地的盤活優化,探索積累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方法。
(作者為山東省智庫高端人才,原山東省政府節能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