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語文老師的教學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語文人最幸福的事?作者從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到經驗老道的杏壇達人,七年摸索,總能在思考中汲取力量。聽作者講邱子然老師和他的“人本語文”,或許您也能從中找尋答案。
名師檔案
邱子然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佛山市三水區三水中學語文科組長,三水區優秀教師,三水區優秀班主任,三水區名班主任,廣東省中學語文骨干教師,佛山市教研室語文中心組成員,佛山市教研室語文兼職教研員,華南師范大學兼職導師,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尹軍成名師工作室成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樗下看云》《高考高分作文十二講》,主編《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提分技法》。首提整本書閱讀“四讀法”,倡導“閱讀世界本真、抒寫生命本我、濡養生命語言、重獲生命原力”的人本語文。
七年前的秋天,我與邱子然老師第一次正式接觸,那時,他微笑地和我說:“公開課上得不錯!很有激情!語文老師的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技藝,而是鏈接生命的激情!”初入職場的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技能并不十分滿意,只覺得“上得不錯”是安慰之言,還未聽出其中的奧妙。激情?重要嗎?這是一位怎樣的語文老師,會提這樣一個說法?
鏈接生命的語文課
七年后的我在教學的“術”上似乎已經不再生澀,但卻日漸感覺進入了枯竭的困境,此時,有幸聽了一節邱老師的課——《從lt;歸園田居gt;看陶淵明的“有”與“無”》,我突然感受到了語文的意義。
對于陶淵明,千百年來人們都看到他作為“田園詩”的代表詩人,具有安貧樂道、不與流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我們幾乎默認了作為“代表人物”的他,其精神追求永遠值得我們心如止水,不假思索地認同。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討陶淵明的生活,看出五柳先生有“丘山之愛”,而無“迎俗之韻”, 有“拙愚天性”而無“巧偽之心”,有“身心余閑”而無“俗世塵雜”,有“自然之心”而無“樊籠之態”。邱老師說:“心有余裕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生活本身的意義。”收束之語,用詞大氣,境界開闊。
至此,《歸園田居》一課如同大多數課堂一樣,本可結束于對作者的仰望中,然而,邱老師卻領著學生再讀文本,提出疑問:陶淵明為何“歸園田”?是不是因為“性本愛丘山”?學生才發現,原來陶淵明也曾心懷天下,只是社會黑暗,時運不濟,“窮則獨善其身”,束身寡過的思想讓本心懷天下的陶淵明早早放棄對外在世界的掙扎——陶淵明有“對內心之美擔責的勇氣”。“然則同樣面對糜爛政治生態的曹操如何?”邱老師發問,并讓同學們聯讀曹操的《短歌行》《讓縣自明本志令》等文。課堂上學生議論紛紛,得出結論,“曹操有‘天下歸心’之志,亂世之中,依然承擔匹夫大責”,陶淵明雖有“對內心之美擔責的追求”,卻少了“對世界之美擔責的勇氣”。
“讀了陶淵明與曹操的作品后,如果你擁有一次機會可以穿越,你會如何選擇:穿越到漢末,應聘到曹操麾下工作;穿越到東晉,應聘到陶淵明五柳農莊生活?”對這個提問學生也拷問自己的人生問題,邱老師說:我們不能把這個世界讓給我們討厭的人。大環境不好永遠不是消極避世的借口。蘇軾說,然則天下無堯舜,凡事皆不可為耶?即使站在陰溝里,我們也要仰望蒼穹。任何時候,我們不能等待一切都在理想狀態下才去做事。我們要對內心之美和世界之美同時擔起責任。男人是應該爬山的,要扛一輪太陽,讓人仰視!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此話一出,現場掌聲雷鳴,我亦感動不已,我終于明白我的課堂少了什么,也終于明白邱老師所說的“只關注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語文是沒有靈魂的”。如果一名語文老師沒有對人生對世界的激情,其語文課堂定會如同死魚的眼睛,是沒有生命力的。
鏈接自我的閱讀
人生路漫漫,也不過是四季三餐的簡單重復,哪來那么多“生命的激情”?
然而,生命是時間的產物,也是閱讀的產物。邱老師生命的豐盈來源于海量的閱讀,更來源于在閱讀中,鏈接生命,鏈接自我的思考。
邱老師認為,一切不能與自我的生命體驗建立鏈接的閱讀,都是低效或者無效的閱讀。他始終認同羅曼·羅蘭的觀點:“從來就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真正的閱讀,一定是穿過文本,見心見性的,比起冰冷地分析技巧,高高在上地點評人物甚至是批判形象,體認自我,感受生命更為重要。
所以,讀《紅樓夢》,他讀出了“人生大多數時候就是一個不斷趙姨娘化的過程,忽然就發現,沒有一塊像樣的‘鞋面子’”的悲哀;而讀《一個人的朝圣》,在哈羅德87天的自我救贖中,在哈羅德重新奔騰的熱血中,邱老師讀出了“與一切和解,與自我和解,世界將越來越開闊”的對人生的深情熱愛;讀《麥田里的守望者》,邱老師讀出了“在糜爛的環境里,除了憤怒與不滿,我們還可以在妥協中堅守”的堅韌力量。他的學生寫道:“邱老師心懷大善和大智慧,他擁有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情懷,心有四方天地,山大的煩惱于他不過滄海一粟,華韻內斂,流光暗藏。”
每一次閱讀,都是一場“看見”,不僅閱讀名人作品,更要看見世界,最終體認自我。正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鏈接自我的生命,思考自己的人生,邱老師的生命之泉才如此地源源不絕。
他也以這樣的理念影響著他的學生,踐行著 “在閱讀和寫作中與學生重新獲得平靜而昂揚的生命原力”的“人本語文”教育。為什么是“重新”?邱老師認為,很多時候,生命的激情在學習和生活中被庸常遮蔽,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和寫作,重新獲得一種平靜而昂揚的生命原力。他以“人本語文”為經緯,主持省級課題《“生命語文”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研究》,首提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導讀、共讀、探讀、悟讀”四讀法,尤其注重“悟讀”。受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之邀,在佛山市高一語文教學研討會上做《高一整本書閱讀的思考與實踐》專題報告后,應邀前往多所學校做《整本書閱讀的實踐與思考》專題講座時,邱老師都反復強調,引導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感悟人生智慧,汲取人生力量,讓學生在深入的閱讀中滋養生命的靈性,開啟對過往生命歷程的省察,觀照自我,追尋靈魂的獨立。我想這也是為何他的學生始終能在閱讀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在四方教室中迸發學習熱情的原因吧。
分班之際,學生給邱老師的留言尤為動人:“你說,在一件小事里,在閱讀中懂得思考,看見生活,于是,我的世界里有了更多種可能。” 能以閱讀、以語文的方式,給學生以生命向上的力量,這就是語文人最幸福最有價值的事情吧!
用寫作丈量人生
除了以閱讀拓寬人生的邊界,邱老師也一直用寫作丈量人生。
“人生的幸運在于看見美的風景,遇見有趣的人,做喜歡的事,”邱老師不止一次這樣和我說,“文字不死,遇上幸運之事,不執筆為文,那是對時光的辜負。”
自參加工作以來,邱老師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200多篇,邱老師以提高寫作能力為語文教學的另一抓手,完成區級課題《核心素養理念下的“禪悟作文”寫作教學實踐研究》,以極大的寫作熱情感染著學生,在眾多學生提寫作即恐慌的教學生態環境下,他的學生卻是即使學業再繁忙,也總是愿意花時間寫作,甚至在畢業之后仍說“懷念寫隨筆的時光”“想要好好珍惜那900字作文的空間”。
他為學生議論文寫作提供支架,著有學術著作《高考高分作文十二講》,主編《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提分技法》,其論文《三重追問法撐起高分作文的氣場》發表于《語文月刊》2019年第1期,并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引用于《中學語文教與學》。
除卻教研著作,邱老師還著有散文隨筆《樗下看云》,其中“走向陽光,走向天堂”西藏游記系列曾在《佛山日報》連載。“生命何嘗不是也像這一路走來的過程?風景很美,看久了要困,睡著了會冷”,這句寫在《那曲大逃亡》的話藏著語文人對人生的深情:筆耕不輟,人生不冷。
全國著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附屬中學韓軍老師為邱老師散文集作序時寫道:“讀著子然的文字,覺得他永遠在反省,在懷疑,在追問,甚至在批評,當然他也在抒情,在歌詠。他的文字,是明澈的,溫暖的,明澈之中不失深刻,溫暖之中不乏冷峻。”
“語文教學,無非兩端,閱讀和寫作。在閱讀和寫作中,我們可以看見更廣闊的世界,遇見更豐盈的自己”,邱老師以大閱讀和寫作教學為抓手的人本語文教育思想在市內、省內影響不可小覷。認識邱老師,是我的幸運,其“閱讀世界本真、抒寫生命本我、濡養生命語言、重獲生命原力”的教學思想始終影響著我輩年輕教師,我開始更多的思考語文學習對人的本質價值,并力求借由文本,引導學生開啟對未來生命廣度與深度的期待,追尋靈魂的遠方。堅持而往,雖然我未必能同樣地成為“名師大家”,但這必定是一件幸福的事。
(通訊員:梁玉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