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瑰寶綻芳華,非遺薪火傳。近日,廣東非遺研學院與廣州市南國學校簽約,共建非遺研學基地,通過非遺課程進校園,將歷史文化傳承融入進教育各環節,培育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家國情懷。
近年來,廣州市各學校紛紛引入非遺課程,形成百花齊放的非遺校園傳播熱潮。《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第二十一條從制度上對“非遺進校園”作出保障,明確規定:鼓勵、引導中小學將非遺納入素質教育體系,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開設非遺相關專業或課程。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市至少有130所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實踐,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等多個教學培養層次。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會長杜佐祥表示,廣東省有著豐富的非遺資源,為非遺研學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幾年,不少學校已經在非遺研學上積累了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廣州市執信中學的“石灣陶塑技藝”、廣州市天河中學的“文彩盤畫”、廣州市增城區掛綠小學的“剪紙”等都入選2020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名單,為非遺研學提供了教學樣板。
很多學校根據學生年齡和興趣,選擇實踐性強的非遺研學課程,通過課堂,把非遺文化、匠人精神、創新傳承傳遞給學生,讓非遺文化在青少年手中煥發新姿。京師奧園南奧實驗學校的初中生對廣東非遺涼茶文化進行研學。他們觀看涼茶紀錄片、編寫涼茶歌曲、開展新品味涼茶研制并為涼茶設計LOGO和包裝,將傳統涼茶文化與時尚潮流設計相融合,讓非遺文化在實踐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在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園,學生的非遺手工作品隨處可見: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惟妙惟肖的京劇臉譜,多彩粘土手捏十二生肖,山海經立體紙雕藝術,做工精美的刺繡掐絲團花……在這些稚嫩的手工作品中,一顆顆“非遺”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在實踐中展現璀璨的非遺文化。
非遺研學機構也為校園非遺課程提供良好的教研資源。廣東非遺研學院執行院長陳如珊致力于非遺研學教育,她表示,非遺研學的使命是守護中華文脈、傳承非遺之美。廣東非遺研學院將攜手廣東省知名非遺文化傳承人,共同研發非遺研學課程,共同助力非遺傳承及創新發展,實現非遺文化扎根校園,走進孩子心中。
(記者:陳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