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兵團文化生成的三重邏輯

2021-01-01 10:51:01張勇魯俁亨
兵團黨校學報 2021年6期

張勇 魯俁亨

[摘要]兵團文化的生成問題是兵團文化研究的基礎性理論問題。從文化生成論的視角看,兵團文化的生成應有三重邏輯,即從歷史邏輯看,兵團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汲取歷代屯墾戍邊的歷史經驗,在傳承中國近代革命文化中生成;從理論邏輯看,兵團文化建立在先進理論的指導基礎上,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從實踐邏輯看,兵團文化生成于兵團人踐行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

[關鍵詞]兵團文化;屯墾戍邊;三重邏輯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1)06—0060—06

[作者簡介]張勇,男,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魯俁亨,男,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中指出:要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1,其中“文化潤疆”是新時期新疆文化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極具特色的兵團文化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新疆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不竭動力,是推動兵團事業發展的精神源泉。深入研究兵團文化的生成問題是兵團文化研究的理論需要,是深入理解和把握兵團文化實踐價值的現實需要,是實現“文化潤疆”目標的實踐需要。從文化生成論的視角看,兵團文化的生成應有三重邏輯,即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這三重邏輯不僅對于全面理解和把握兵團文化生成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兵團近70年改革發展形成的奮斗精神、創新力量與實踐情懷,推動兵團文化傳承發展。

一、歷史邏輯:兵團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之中

歷史邏輯是理論邏輯建立的基礎。理論邏輯是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發展并發揮作用的,并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得到發展。兵團文化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汲取歷代中央王朝屯墾戍邊的歷史經驗,在傳承中國近代革命文化中生成。

在當代學者劉夢溪看來,文化秩序系傳統積累而成的;傳統不僅是一種惰性力,更是一種凝聚力。進一步地說,深厚的歷史底蘊賦予兵團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兵團文化不是無根之水、無緣之木,它的生成既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又是近代中國革命文化在西北邊陲、新疆大地上的開拓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強調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兵團文化形成的歷史源流,近代以來的革命文化是兵團文化生成的直接源泉。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兵團文化形成的歷史根源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文化、各區域文化的統一體,各民族文化、各區域文化不斷的相互交流交融,成為中華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和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各區域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形成了以偉大的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在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文化自身的穩定性和傳承性又使各民族文化、各區域文化保留其自身的特點和個性,呈現出多樣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態。兵團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邊疆地區開枝散葉、繁盛生長的優秀成果,它繼承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錘煉的中華民族精神,也賡續歷代王朝屯墾戍邊、保家衛國精神,成為邊疆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兵團文化源自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積淀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奮斗歷程中歷經磨難,淬煉形成了不屈不撓、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包括代代相傳的家國情懷、前赴后繼的開拓精神、烙印在靈魂中的艱苦奮斗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例如,無數中華兒女心中的憂患意識和抗爭意識,就是在中華民族的先民們不斷同自然災害、惡劣環境、外敵入侵等的抗爭中形成的。正視現實苦難,并通過鍥而不舍的辛勤勞作和斗爭,戰勝自然災難、戰勝外敵,頑強的、不屈的抗爭精神和憂患意識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中重要組成部分。兵團人在亙古荒原上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繼承了無數中華先輩的精神意志,熔鑄成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核心的兵團精神,兵團人能夠扎根在新疆大地,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建設邊疆,保衛邊疆,離不開靈魂深處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和感召。

屯墾戍邊的歷史是兵團文化生成的歷史源泉。自古以來,歷代中央王朝對新疆地區的治理始終離不開屯墾。在新疆,屯墾戍邊活動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時期。從公元前105年開始,新疆屯墾歷經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前涼、前秦、后涼、西涼、北涼、北魏、高昌、隋、唐、元、清、中華民國,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1。盡管歷代中央王朝在西域屯墾的形式、區域、規模以及屯墾政策上各不相同,但在維護祖國統一,鞏固西域邊防,促進西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與融合方面是共通的。無論什么歷史時期,邊疆屯墾的目的和任務都是相同的,最根本都是為了戍守邊疆,屯墾戍邊文化的內涵和傳承也都基本一致。歷代中央王朝在新疆地區不斷開展的屯墾實踐,以及歷朝歷代屯墾理論的發展完善,都為中國共產黨邊疆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借鑒,為兵團的成立和作用發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也為兵團文化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源流。

(二)近代以來中國革命文化是兵團文化生成的直接源泉

兵團文化不僅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直接來源于近代以來的革命文化。在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偉大斗爭中,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中,在人民軍隊克服各種極端艱難困苦環境的挑戰中,鑄造了以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為核心要素的革命文化,這些革命文化推動了中華民族命運的歷史轉變,締造了新中國,為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開啟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屯墾戍邊文化條件,直接催生了兵團文化。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第二、第六軍大部,第五軍大部,第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2。人民軍隊的組織結構在兵團得到了完整的保留,革命文化在兵團得到了延承,如三五九旅是南泥灣屯田的實踐主體,也是兵團第一代創業者中最為重要,最具精神引導性的實踐主體,他們在延安經濟嚴重困難的時期,采取勞武結合的方式,一邊開荒生產、一邊回擊敵人進攻,形成了軍隊屯田的基本經驗,展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南泥灣精神。新疆和平解放后,南泥灣精神被進疆部隊帶到新疆,以原三五九旅為代表的駐疆官兵把新疆作為南泥灣精神的實踐地,面對新疆遠離內陸,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落后,后勤補給困難的現實條件,戰士們節衣縮食、住地窩子、吃野菜、喝鹽水、節約服裝、貢獻軍費,打造出兵團人“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質。這種文化品質在兵團長期履行建設邊疆、穩定邊疆職責使命的過程中不斷升華,逐漸凝聚成兵團各族群眾普遍的價值認同和精神追求,這種文化融匯了戍守邊疆的部隊文化和屯墾生產的勞動文化,帶有鮮明的“軍”的屬性。兵團文化自產生以來,就帶有鮮明的軍墾文化的色彩,既表現為對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忠實履行戍守邊關職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又表現為在惡劣環境下長期堅持生產勞動、建設美好家園的艱苦創業精神,還表現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拼搏、創造輝煌的開拓進取精神,這就是近代以來革命文化的不斷承續。毫無疑問,近、現代中國革命文化賦予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強大的精神動力,是兵團文化價值精神內核生成的直接源泉。

二、理論邏輯:兵團文化建立在先進理論的指導基礎之上,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

理論就是旗幟,就是方向,兵團的創立、建設、改革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兵團文化是建立在先進理論的指導基礎之上,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兵團生成的理論邏輯貫穿于歷史邏輯之中,歷史邏輯產生了理論邏輯,理論邏輯又反過來指導歷史邏輯的發展,并在歷史邏輯中發展自身。

眾所周知,文化的發展及其演進是時代、社會與歷史發展進程的真切寫照;時代、社會及歷史發展按其固有的規律運行,同樣文化的形成也有其內在的邏輯。厚重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的先進性是兵團文化繁榮發展并不斷發揮影響力的重要原因。兵團文化的生成既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又體現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

(一)兵團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具體成果

兵團文化的生成有著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明確的發展方向。新疆和平解放后,兵團即在新疆開展屯墾戍邊,但這絕非偶然,其必然性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在于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方針的指引,兵團是黨中央治國安邦的戰略布局,應國家需要而生,忠實履行屯墾戍邊職責,是中國共產黨治疆方略的重大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邊疆地區的成功實踐,兵團文化正是在這一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的重要精神成果。兵團的最初構成主體是就地轉業、“鑄劍為犁”的各駐疆部隊,部隊中不論是基層官兵,還是軍政干部,都堅守共產主義信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純正的紅色文化基因。他們政治立場堅定,綜合素質較高,體現實踐主體的高素質、高水平,筑成了兵團文化示范引領的人才高地,為兵團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兵團文化是社會意識適應社會存在的產物。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兵團屯墾戍邊事業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存在”,而這就必然要求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先進意識”,兵團文化應運而生。要知道,先進文化不僅是社會前進、民族振興的方向和目標,更是一個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過程。在兵團六十多年的屯墾戍邊實踐中,兵團文化始終緊跟時代潮流,保持自身先進性,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動搖,不斷創造優秀的文化成果。與此同時,兵團文化也始終發揮著凝聚人心、引領方向的火炬作用,用先進文化引領兵團事業開花結果,用優秀成果引領兵團文藝創造風起泉涌,推動兵團的屯墾戍邊實踐不斷向前。

(二)兵團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

毫無疑問,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和集體智慧的長期沉淀和凝聚,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兵團文化,同樣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它建立在屯墾戍邊現實條件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上,它的發展也始終為兵團廣大職工群眾服務。新疆解放初期,駐疆部隊和人民群眾物資匱乏、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兵團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成立,創業條件的艱苦和環境的惡劣培養出兵團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張仲瀚將軍在《老兵歌》中就曾寫到,“愚公能移山,我開萬古荒”,既體現出當時兵團事業的不易,又表達了兵團人艱苦創業、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這些精神品格都成為兵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兵團人屯墾戍邊的力量之源,鼓舞了一代代兵團人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為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服務,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是兵團文化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本質特征;換言之,一代代兵團人精神力量的巨大釋放,并非憑空而起,就其文化凝聚和內在精神屬性來說,正是中華民族精神、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在新時代邊疆大地上的升華。首先,兵團文化是由兵團各族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生成的。兵團自成立以來,始終重視基層文化建設,從連隊、群眾到干部、領導,無不積極投入到勞動生產中,無不積極投入到文化創造中。在成立初期,文化生活主要以基層連隊自娛自樂為主,為鼓勵兵團群眾的勞動熱情、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兵團也開展了一系列面向群眾的文化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兵”活動,即“兵寫兵、兵演兵、兵唱兵、兵舞兵、兵畫兵”,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兵團群眾文化生活,“五兵”活動提出四項要求:“月月有晚會、處處有歌聲、經常作宣傳、節日有活動”1,是從基層群眾生活的切實需要出發,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達到消除兵民隔閡,增進兵民情感的目的。兵團、師、團還陸續組建了自己的文藝演出隊伍,常年下基層演出,活躍了兵團人的文化生活,加深了兵團文化事業的群眾基礎,推動了兵團的文化事業迅速發展,體現了兵團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特征。

三、實踐邏輯:兵團文化生成于兵團人踐行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

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積極、昂揚的精神狀態,可以歸屬為人類認識的范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決定認識原理,揭示出作為認識范疇的文化自信蘊含著深刻的實踐邏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統一于實踐邏輯,都是實踐邏輯的科學反映。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發揮作用。兵團文化生成于兵團人踐行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是兵團人的創造性成果,實踐是兵團文化理論創新最深層次的根基。兵團文化是一代代兵團人在踐行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中生成的,它既離不開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又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依托兵團這一特殊的組織形式,通過兵團人的具體實踐形成的。特殊的環境和實踐造就了兵團文化別具一格的品格。兵團文化的發展始終與兵團的屯墾戍邊密切關聯,體現出鮮明的實踐性特征,保持著其作為軍墾文化的本色。

(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兵團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獨具特殊性

“人類文化必然產生、發展于一定的空間范圍,它必然要打上環境因素的烙印?!?兵團文化的生成處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下,這深刻體現了文化發展的規律性。新疆多樣性的地理和氣候特點深刻影響了在這塊廣袤大地上生活著的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新疆多樣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兵團文化植根于新疆大地,受特殊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也呈現出顯著的多樣性和地域性特點。新疆區域面積廣闊,以天山為界,南北疆自然地理環境差異較大,適宜產業不同。天山北麓山地較多,水源較為充足,草場較多,但部分地區冬季嚴寒,因此,北疆地區除平原且海拔較低的地區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外,主要集中發展畜牧業。而天山南麓呈現總體干旱、河流和水源交錯、土地較為平整的環境,更加適合發展綠洲農業,尤其是灌溉農業。在這種特殊環境下誕生的兵團,從一開始就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比如兵團創業初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地窩子,就是在物資缺乏的條件下,兵團人為了抵御漫長而又寒冷的冬季而建成的,少半地上、多半地下的地窩子既保暖,又節省材料,早已成為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標志性建筑,集中體現了兵團文化艱苦創業精神的特征。

長期以來,兵團秉持著“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屯墾地點都選擇在環境惡劣、資源缺乏的地帶,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一代代兵團人因地制宜,根據屯墾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創業,從農業到畜牧業,從輕工業到重工業,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而且能夠反哺地方,促進新疆整體發展。從全國各地匯集來的兵團人,不管來自南方北方、農村城市,都必須在新疆特殊的地域自然環境下改變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五湖四海的地域文化在特殊的環境、特殊的生產生活條件下融匯,更是豐富了兵團文化的色彩。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特殊的兵團文化,各地的環境多樣性賦予了兵團文化的多樣性,艱苦惡劣的環境更是鑄就了兵團人戰天斗地、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

(二)特殊的社會人文環境,使兵團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獨具開創性

兵團文化生成于特殊的社會環境中,帶有深刻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烙印。新疆地處祖國西部邊陲,特殊的地緣位置使其成為安全形勢復雜的焦點地區。新疆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伊始,就面臨著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社會不穩定因素嚴重制約了區域發展。新疆與八個國家接壤,國外敵對勢力始終沒有放松對新疆的滲透和破壞企圖。兵團正是在這種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成立,從一開始就承擔著維護邊疆安全穩定的使命。

兵團成立以來,區域安全形勢始終十分復雜,西方敵對勢力一直圖謀把新疆從我國領土中分離出去,使得新疆長期以來面臨著十分尖銳復雜的反分裂反滲透斗爭形勢。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三股勢力”猖獗,新疆處于“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在這樣的條件下,兵團發揮著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戍守邊疆的生力軍作用,繼續為各族人民大辦好事,堅持戍守邊防、開發建設、反對分裂。兵團把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繁榮新疆經濟作為自身的重大歷史責任,兵團各團場和連隊的分布也更多考慮區域形勢發展和戰略要求,多建在邊境線或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處在市場、交通、信息和物流等不便的戈壁深處,所謂路到頭、水到頭、電到頭、田到頭,正是兵團職工生活的真實寫照。兵團人遠離故土,終老邊疆,在天山南北、在沙漠邊緣、在國境線上,不論條件多么艱苦,不管環境多么惡劣,不問是否具備生活條件,落地生根,永不換防,代代相傳。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的情懷,守土有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兵團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兵團文化,從一開始就飽含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特征。

(三)兵團人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是兵團文化生成的實踐基礎

文化離不開人,文化是人的實踐過程及其實踐產物,是人使之成為人的那些東西。文化以人為主體,又以物質、觀念和社會關系(社會組織結構或組織方式—社會形態)的形態而存在。兵團文化生成于屯墾戍邊偉大實踐,是兵團人的創造性成果,在兵團的不同歷史發展時期,兵團文化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形態和表現。

1949年至1954年,是兵團事業的奠基時期,其文化從組織、形式和內容都表現為軍隊文化特征。服務命令、聽從指揮、勇于犧牲、忠于祖國、熱愛人民,這一時期駐疆部隊不但承擔著解放和穩定新疆、剿匪平叛的任務,還在開展建黨建政工作的同時,執行毛澤東主席關于軍隊參加生產的命令,開展大生產運動,建設軍墾農場。例如,1949年進軍新疆后,第一兵團黨委向部隊發出了“不怕一切犧牲,不怕一切苦難,奮勇前進,把五星紅旗插上帕米爾高原”的戰斗動員,部隊上下掀起主動向組織表決心、請戰的熱潮,激勵著二、六軍官兵不畏危險、勇敢戰斗。也正是在這種高漲的精神鼓舞下,僅僅用了兩個月,進疆部隊就實現了新疆全境的解放,將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帕米爾高原。

1954年至1966年,是兵團成立建設國營農場和事業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兵團繼承了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傳統,重視部隊的文化建設。兵團建設初期生產生活環境惡劣,有很多艱難困苦,兵團人卻表現出濃烈的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唱歌跳舞、吟詩作畫、體育競技,無不開展得有聲有色。為加快兵團文化事業建設,張仲瀚等兵團領導從內地引進11個大劇種,成立大量專業文藝團體,各師、各團場都成立了業余演出隊,各種文藝匯演十分活躍,群眾精神生活逐漸充實①。與此同時,大量的優秀文藝作品紛紛涌現,小說《軍隊的女兒》、歌曲《送你一束沙棗花》、報告文學《天山之子》、大型紀錄片《軍墾戰歌》等成為文化精品,影響和激勵了一代人。1981年12月至今,是改革開放后兵團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改革開放以來, 兵團相繼實施了環塔里木文化傳播共享, 邊境文化長廊, 團場、連隊 (社區)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團場、連隊 (社區) 文化人才隊伍培養和“一帶一路”文化發展五大公共文化服務重大工程,以《戈壁母親》為代表的一批反映兵團早期開發建設發展的文化作品開始走出兵團,走向全國。兵團文化也正是伴隨著屯墾戍邊實踐不斷發展而發展,其價值核心表現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偉大實踐精神,為建設新疆、穩定新疆立下了功勛。

綜合上述,兵團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之中,建立在先進理論的指導基礎上,生成于兵團人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中。兵團文化對于兵團事業的發展和兵團實踐有著強大的引領和推進作用,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新疆的實踐,增強了新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團結、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歷史性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 富民興疆長期建疆 努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 李克強主持 栗戰書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 汪洋講話[N].新華每日電訊,2020-09-27(00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 人民日報,2017-10-19(002).

[3]王小平,安曉平.論新疆屯墾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新疆文化發展史中的地位[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5(3):50-55.

[4]吳躍農.新疆和平解放及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誕生[J].湘潮,2019(12):21-2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6]高靜文,張春霞.兵團文化的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新疆社科論壇,2010(4):10-12+61.

[7]趙士瑜,周尚慧.中國文化地理概說[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8]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志[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09:2.

責任編輯: 楊建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v天堂中文在线| 毛片免费在线|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97狠狠操| 人与鲁专区|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网| 9啪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九色91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欧美无专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自拍偷拍欧美| 亚洲免费成人网|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亚洲男人天堂2020| 欲色天天综合网|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香蕉|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操美女免费网站| 欧美a在线视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久久网欧美| 伊人无码视屏| 91视频首页|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91在线视频福利|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91精品亚洲|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九色视频一区| 性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另类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精品国产91爱| 不卡无码网|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精品视频网| 国产精品美乳|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