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桂芳



[摘要]目的:分析綜合護理對心臟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方法:抽選在本院行心臟外科手術的80例患者,雙盲法劃入常規組與綜合組(n=40)。常規組施以常規護理,綜合組施以綜合護理,比較病患的術后恢復情況。結果:護理后綜合組VAS評分與SAS評分相對較低,與常規組評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71%)較高(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存質量各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綜合護理可緩解心臟外科手術后患者疼痛程度,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綜合護理;心臟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23-0162-02
心臟外科手術為風險系數較高的治療方法,對手術操作具有較高要求。患者手術后易于出現微循環紊亂、液體潴留等問題,且患者術后疼痛,對其身心狀態會產生較大影響。文章抽選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行心臟外科手術的80例患者,在差異性的護理干預模式下,評估綜合護理的影響,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選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行心臟外科手術的80例患者,以雙盲法劃入常規組與綜合組(n=40)。常規組男女性別占比是22:18,年齡22~68歲,均齡(48.71±10.03)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21例,風濕性心臟病10例,先天性心臟病9例。綜合組男女性別占比是26:14,年齡22~67歲,均齡(48.59±10.27)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22例,風濕性心臟病11例,先天性心臟病7例。入選患者均無手術禁忌癥,排除合并存在其他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精神類或者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不同組內基線數據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且入選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研究內容,自愿參與,可比較觀察(P>0.05)。
1.2方法常規組施以常規護理,術前做好各項準備,術后加強心電監護,保持呼吸通暢。結合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適當使用鎮靜、鎮痛藥物予以緩解。綜合組施以綜合護理,如下。(1)心理護理:術前為患者講解心臟外科手術的治療流程、治療的必要性及配合的方法等。適當列舉成功治療案例,多鼓勵患者,增強患者治療信心。針對患者緊張、焦慮的心理,運用積極心理學內容加以引導。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提問,創設良好休息環境。(2)疼痛護理: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適當使用鎮痛藥物。詢問患者感受,為患者介紹疼痛為正常情況,加強手術位置的防護,預防產生壓迫感或者刺激。指導患者調節體位,保持舒適度。學習正確深呼吸、咳嗽方法,適當聽輕音樂,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疼痛程度。(3)預防護理:手術前指導患者保持充足睡眠,講解疼痛出現的原因、持續的時間等,使患者做好思想準備。講解止痛藥物作用的機制,不良反應等,避免患者過度依賴鎮痛藥物。(4)飲食干預:手術結束后患者無法立即進食,在手術結束后6小時,護理人員需要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飲食提供給患者。手術結束24小時后,應當由流質飲食逐漸向半流質飲食過渡。(5)系統的康復訓練:手術結束后2至4天,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有效咳嗽、腹式呼吸及深呼吸等,加快肺復張,協助患者實施主動練習和被動練習,推拿、按摩患者的肌肉,并實施下肢的內外翻訓練和屈伸訓練等;第三階段時對第二階段的訓練進行強化,按照患者能夠耐受、循序漸進的原則,將訓練的頻次和強度逐漸增加,使運動量增加,逐漸向步行過渡,同時使步行的速度和距離不斷提升。
1.3評價標準(1)使用疼痛自評量表(VAS)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分數0~10分,分數高則疼痛程度強。(2)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比較患者的焦慮狀態,分數范圍20~80分,≥50分即為處于焦慮狀態,分數高則患者的焦慮狀態差。(3)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4)比較生存質量狀況。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生理功能、活力、社會功能等六項內容,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實施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前后的VAS、SAS評分比較護理后綜合組的VAS評分與SAS評分相對較低,與常規組評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生存質量對比觀察組干預后各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綜合護理在心臟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的應用,需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于手術的全過程。手術前,護理人員需要主動與患者交流,加強健康指導、心理疏導[1]。為患者介紹心臟外科手術治療的方法、流程及治療的必要性,適當介紹一些成功的治療案例,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圍手術期全程陪伴患者,為其提供專業的干預、耐心的指導。手術后加強疼痛評估、疼痛護理,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適當使用鎮痛藥物,盡可能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其治療的舒適度。比如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學習深呼吸、聽音樂等緩解疼痛的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指導患者家屬多陪伴、安慰病患等,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對其術后身心狀態的恢復有益。相較于常規護理方法,綜合護理涉及的內容較多。在關注患者病情變化、生命指標的同時,對其生活狀態、情感狀態及認知狀態等進行關注,科學引導,是提升心臟外科護理服務質量的有效路徑。除此之外,在患者預后恢復中對患者采取綜合性的護理措施,,能夠保證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同時能夠使患者的恢復時間縮短,使患者的痛苦感明顯減輕,促進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利用循序漸進的訓練,還能夠促進患者術后的缺氧狀態得到明顯改善,有利于肌肉收縮,加快靜脈回流,使微循環狀態得到明顯改善,并且可以使機體內的神經傳導效應增加,從而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2]。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可緩解心臟外科手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焦慮狀態,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及鎮痛藥物使用時間,同時還能夠提高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參考文獻
[1]李妍,金娜.改良疼痛護理措施對心臟外科術后患者的止痛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19,41(23):3670-3672.
[2]杜瑩,何媛,陳秀梅,等.基于老年綜合評估的護理在心臟外科高齡手術患者護理不良事件預防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14):1845-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