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珠


近年來,隨著“雙十一”電商活動不斷火熱,快遞包裹數量也在此期間呈爆發式增長。
近日,國家郵政局發布數據,11月1日到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47.76億件,同比增長超過兩成。其中,11月11日當日處理快件6.96億件,再創歷史新高。
但是,“雙十一”過后,快遞包裝垃圾的清理處置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
快遞包裝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已不容忽視。
快遞包裝變“俄羅斯套娃”
日均業務量超過2.4億件、日均服務用戶接近5億人次……網絡購物在促使我國快遞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快遞包裝帶來的資源消耗及環境污染等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目前,我國快遞行業每年產生廢棄物超900萬噸,其中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并呈快速增長趨勢。
消費者收到快遞,撕開膠帶、塑料薄膜、紙盒后,商品方才“現身”。而撕下來的這些外包裝,大多隨即被丟進垃圾桶。
“快遞外包裝很臟,可能攜帶很多細菌,我平時都是拆開后直接丟棄。”有10年網購經驗的王麗告訴記者,她平均兩天就會收到一個快遞,如果是簡單的快遞包裝,都會直接在驛站拆開丟掉。
有受訪者舉例稱,在網上買個保溫杯,收到的快遞紙箱比保溫杯大幾倍;拆開箱子后發現,保溫杯外面包裹了一層氣泡膜,下面還墊著厚厚的氣泡枕。
對此,多數受訪者認為,易碎的東西需要包裹很多防護包裝,但是有的東西并不需要過度包裝,不僅拆除麻煩還浪費資源。
過度包裝不僅帶來巨大浪費,更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根據中華環保聯合會發布的《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特征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010年快遞包裝產生61萬噸碳排放,2018年激增到1303萬噸,須種植7.1億棵樹木才能中和掉。若不采取有效的綠色化政策,2025年我國快遞包裝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將達到5706萬噸。
快遞包裝垃圾回收率不足兩成
大量快遞包裝未被充分回收而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影響等問題,已不容小覷。
《報告》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全國635.2億件快遞中,塑料包裝快遞占比約為41.1%(包含塑料袋、珠光袋、編織袋、泡沫材料)。塑料類包裝材料主要包括塑料袋薄膜、編織袋、泡沫箱、珠光袋、膠帶和填充塑料等。其中,普通塑料袋薄膜占比最高,也是生活中大家最為常見的快遞包裝方式。
各類快遞包裝材料消耗量逐年遞增,包裝垃圾總體回收率卻一直停滯不前。
有數據顯示,快遞包裝總體回收率不到20%,其中包裝箱回收率低于50%,快遞填充物、封裝膠帶、打包帶等塑料品基本沒有回收。
那么,快遞包裝回收率為何會因品類不同而有所差異?
目前,我國無論是居民社區、校園還是商業區,回收主力軍仍是老年居民、保潔人員及流動的拾荒者。
“我每天做小區清潔時,看到紙箱和礦泉水瓶子會收集起來,量多后方便變賣,而其他的泡沫箱、塑料袋一般沒有人會要。”渝北區兩路一小區保潔人員楊尚英說,周圍熟悉的大部分保潔人員和她一樣,打掃小區衛生時著重翻撿紙箱和空水瓶,因此在垃圾運出小區去往垃圾中轉站過程中,已經基本看不到瓦楞紙箱的存在。
記者走訪三家垃圾中轉站后得知,少數時間工作人員會在運來的垃圾中翻找到可回收的包裝物,如泡沫箱、編織袋等,基本看不到紙箱。
除此之外,所有垃圾在中轉站便直接進入市政垃圾處理系統,被運往填埋場或焚燒廠。
《報告》指出,由于塑料類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困難、再生成本高、再生利潤低,造成當前我國快遞包裝廢塑料約99%(質量比)混入生活垃圾。
廢棄快遞包裝材料混入生活垃圾,不僅加大了環境承載壓力,也造成社會管理成本的增長。
“廢棄塑料類包裝材料大多是不可降解的,不僅回收方面低,它們作為化石基材料,被焚燒或者填埋處理,也會造成資源浪費、引起環境污染。”渝北區一生活垃圾中轉站相關負責人說,快遞包裝垃圾量劇增,不僅給環衛工人的分揀工作帶來壓力,同時也給回收利用提出了新課題。
“瘦身”需多方合力
積極應對塑料污染,事關人民群眾健康,事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塑料垃圾對環境的影響,早在2008年6月,就開始明令推動“限塑”,通過提高使用成本的方式減少塑料制品使用量。
一年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提出了“新限塑令”。廣東、江蘇等20多個省份陸續發布本地新版“限塑令”。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將逐步減少直至被禁止使用,成為大勢所趨。
今年“雙十一”熱潮剛剛褪去,47億件快遞帶來的快遞包裝垃圾處理依然是個難題。但,今年同往年比較又稍顯不同。
11月1日起,《郵件快件限制過度包裝要求》實施。作為推薦性郵政行業標準,該要求首次對郵件快件限制過度包裝的具體指標做出明確規定。
為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多家電商、物流企業紛紛作出表率。
日前,菜鳥物流發布綠色減碳成績單,宣布通過綠色物流,“雙十一”期間合計產生10.95億次綠色行為,實現碳減排1.8萬噸。京東也公布減碳數據,“雙十一”期間實現減碳2.6萬噸,其中使用循環包裝1135萬次,減少一次性垃圾3400噸。
關于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話題,其實并不新鮮。
近年來,面對快遞包裝垃圾的危害,一些快遞企業已有行動:為減少包裝的塑料成分,以易降解的生物基成分做替代;為減少紙張和油墨的浪費,保護客戶隱私,電子面單陸續推廣……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推行環保的同時,依舊要受到成本掣肘。
比如,使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裝袋,成本將高于現有包裝;氣泡膜、塑料泡沫起防震作用,難以找到合適的替代物。
多家快遞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讓快遞包裝“更綠更瘦”已成為業界共同目標。不少快遞公司已經開始使用可回收包裝物并積極做好回收利用。同時,快遞包裝實現綠色轉型,也離不開用戶的配合和支持。
“要想建立新的環保模式,實現快遞綠色包裝的推行,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尋求商家、快遞企業和消費者間的利益平衡。快遞包裝‘綠色化’發展,還將對包裝材料生產企業產生影響,可以倒逼其改革生產工藝、簡化產品包裝。”長期關注相關議題的環保人士張揚告訴記者,快遞綠色包裝的推行,光憑企業自身很難實現轉型,“國家可以出臺政策協助降低快遞綠色包裝的經濟成本,鼓勵企業創新和拓展循環快遞包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