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選取了語文學科中的閱讀模塊,就其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思路開辟,依據現有的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參考素質教育理念的開放、自由、創新屬性,依照在此理念下從閱讀本質出發的對理想化閱讀教學形態的展望,按照“閱讀輔助、閱讀探究、閱讀擴展、閱讀輸出”的思路進行了細致探討。
【關鍵詞】信息化背景;新型閱讀教學;思路開辟
作者簡介:方碩(1987.01-),女,寧夏銀川市湖畔中學,中學一級教師。在“基礎教育精品課”活動中,執教的《湖心亭看雪》獲得省級優課。
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多樣性等與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可得性等,使得互聯網成為現代教育以及未來教育的主導型工具。2020年初的世界性疫情與線上教學的大范圍開展,又進一步夯實了未來信息化教育的主流趨勢地位。因此,現階段向信息化教學的跳轉、對現代化教學的研究便成為契合教育發展需求、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必要、正確之舉,這亦響應了黨和國家“發揮網絡教育與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為新時代建構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做出新的貢獻”的號召。在此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形態也將發生華麗又新奇的蛻變與革新。具體的蛻變思路可從閱讀輔助開始,而后依次進軍閱讀探究、閱讀擴展與閱讀輸出。
一、閱讀輔助:形象輔助與分析輔助
慣常的針對一篇文本的閱讀教學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學生理解文本、感知文本,進而從文本中獲得一些人文或語言啟蒙。基于此直接目的,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感知文本的方法或工具等的挖掘和尋找便成為教師的主要任務。以往,我們限于單純的語言講解、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當然,這確乎各有其獨特的作用,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其囿于語言文字的局限而無法還原文本文字背后的實景實情,亦無法保證在課堂有限的40分鐘之內學生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對知識和思想能夠盡數吸收。
在語文閱讀課教學中,興趣的激發尤為重要,這就更加需要情景設置或情景鋪墊。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從耳、口、眼等不同的感官感知文本,沖擊力強,是無法用語言代替的。不僅如此,信息技術在閱讀課上的輔助作用也是顯著的,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提供大量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復雜情感。信息技術圖文聲一體的功能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復原文本情景,從而使學生沿著作者創造文本的“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路徑對文本有更深度的理解。此外,“和教育”等教育產品和平臺中的名師講解視頻等資源亦能夠在彌補課堂教師講解缺憾,提供文本分析輔助的同時,為學生的課后復習鞏固和查漏補缺提供條件。
例如,《沁園春·雪》是1936年2月毛澤東在陜北清澗海拔千米上看到白雪皚皚、蒼茫的大地,回想今朝救國之事業,由胸中情感激蕩而寫成。課堂開始,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展示作者其他相關作品的意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偉人的胸懷。現在的學生距離那個年代比較久遠,無法深切感受當時社會的狀況。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搜集展示毛澤東的生平以及通過視頻播放本詞的相關寫作背景,能夠拉近學生和作者的距離,促使學生走進文本,探尋在動蕩不安的年代,一代偉人所展現出來的胸襟和抱負。
詞中所含的作者思想與情愫之原貌、所運用的詩化文字詞句由真實的高原雪野之情景激發、促成,也即“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因此,根據人情感的相似性規律,只有將此高原雪野之情景形象化地呈現于學生眼前,學生面對此所生成的遐思與情懷才可最大程度接近作者的思情,進而最大限度地理解詞中詞句所指的意義及其所表露的思情狀態。互聯網上盡善盡美的融景、文、聲、情于一體的豐富的與此詩相配的視頻恰為此提供了便捷、充分的條件。除此之外,我們還得承認此詞之內容、語言、審美等藝術價值的豐富性、課堂研究的淺顯性與學生理解的不全面性。于是,筆者便借鑒參考了“和教育”產品中的相關優質教育資源,如教案、課件、素材、習題等,以深入剖析作品,提高課堂質量。且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筆者又為學生推薦了“和教育”中一例含有詳盡的對于詞的內容和藝術特征進行分析的講解視頻,可為其課下的查漏補缺提供優質、便利的條件。
二、閱讀探究:互聯網資料廣泛查閱
通過上文所述,我們知道理解文本,知其所述、所思等是文本閱讀教學活動的直接目的,但傳統教學將其當作全部目的、主要目的。事實是: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文本始終作為一個學習的契機和線索存在,即我們當利用其讓學生知道在世界上、歷史中有這樣一種人,有那樣一類生活,有這樣一種現象,有那樣一處空間等,而后引其對此進行深入的探究,以更擴其視野和眼界,更培育其好奇心與探究能力。互聯網依憑其豐富的資源儲備為此深入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條件,學生進行網絡查閱的行為亦將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網絡自學的能力,使其一生受用。
信息技術在課堂探究方面為學生實現合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有序地策劃、組織、合作和實施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在相互合作探究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只是輔助,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發揮不同學生的優點,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學會和人友好相處,能看到別人的優點,也能接納別人的缺點,有寬容之心,從而淡化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為保證文本論述的整體性與系統性,我們繼續對《沁園春·雪》一詞的教學進行探討。互聯網提供的形象輔助與分析輔助為學生對此詞之內容、形式的理解提供了幫助,若教學止步于此,那么學生的收獲也便僅為此。事實上,詞中還有值得深入探究以進一步強化學生人文素養和語言素養的因子,如修辭運用、語言節奏、當時的中國面貌、大空間書寫等。對此,筆者讓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在所有的有關本詞論題中任選一個運用互聯網工具進行深入探究。如針對“大空間書寫”的論題,首先需要找出此詞中運用此方法的描寫:“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千里、萬里”首創大空間而描其整體形態“冰封、雪飄”;“望長城內外……大河上下……山舞……原馳。”之后寫大空間內大事物及大事物之四周而亦描其形態,且動靜結合,生機活現。除此眼前的空間之大,還有以歷史時間之長帶動的空間擴展: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至今朝之風流人物。之后,同學們則需要討論得出論題探究的內容和環節并將其付諸實踐,如搜尋運用大空間書寫的詩歌文本,如王維《使至塞上》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柳宗元《江雪》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等。而后參考網絡資料對其的解析進行深入分析和對比,初步得出大空間書寫的特征,查閱有關此大空間書寫理論的資料,如《談古代詩歌中的空間描寫技法美》等,以證明和補充觀點。學生在交流內化的過程中自由爭論,互相學習幫助,主動地獲取知識,經過合作討論,結果就出來了,而且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同學們的探究能力、自學能力、網絡運用和學習能力、人文素養和藝術修養等皆同步、全面成長、進步。這是傳統教學鮮有的一環,是使閱讀活動更接近“育人”旨歸的一環。
三、閱讀擴展:超越教材躍居互聯網各類平臺廣發閱讀行為
繼圍繞某一篇文本進行的以理解文本為目的的互聯網閱讀輔助和以深入解讀文本中的知識點為目的的互聯網閱讀探究之后,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閱讀教學思路開辟話題下,我們將視野從一篇文本中移出,去思考“閱讀”的真正含義。即“閱讀”只是一種行為和活動,其并未對閱讀內容有任何諸如“閱讀語文教材內文本”的設限,且閱讀教學的本質和旨歸也在通過對教材中文本之例的講解而在具備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去閱讀更多的文本,去利用文本探觸到更豐富的世界。因此,“閱讀”指向的是無限的文本對象和內容,而互聯網各類閱讀平臺恰為此閱讀內容的擴展和延伸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信息化時代,衡量人才的標準不再唯一,除了個體所具有的知識儲備量,還有提取運用新知識的能力。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發揮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可以讓學生自由地查閱與課文相關的大量信息,將信息技術的優勢最大化,使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同時豐富知識,拓寬眼界,還能培養學生搜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提高“真閱讀”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增強自信心,發掘自己的潛力,更努力地認識自我,尋找自我的價值。
例如,圍繞《沁園春·雪》一詞,筆者以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的身份、立場和角度切入,以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青春奮進激情等為目的,利用互聯網搜集并引領同學們閱讀了毛澤東的其他著名詩詞,如《浪淘沙·北戴河》《沁園春·長沙》《采桑子·重陽》《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等。除此由課內文本為源頭牽引生成的閱讀鏈,在日常的課內外語文學習中,筆者還給同學們推薦了一些閱讀網站和平臺,如簡書、知乎、豆瓣、微博論壇、微信公眾號等,還推薦了此中的一些網絡創作名家等,如南安無故人、勺布斯等,并在課堂上召開“網上閱讀成果分享”與圍繞同一篇網文或者同一位作者進行的分享互談活動,將網上閱讀落到實處。互聯網閱讀依托網絡的普及能夠極大地突破由圖書購置帶來的用書和看書限制,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日常閱讀的便利條件。并且網絡閱讀所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有圖有聲,在推促班級濃郁的閱讀、愛閱讀氛圍形成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促動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信息化時代,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能力成了亟須解決的問題。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師不應封閉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要與時俱進,利用信息技術搜集適合教學的資料,豐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僅豐富了教學知識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提高了學生搜索信息、篩選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閱讀輸出:對互聯網各發言、創作與表現平臺的運用
前之所述,無論是閱讀輔助、閱讀探究還是閱讀擴展,如若將其進行歸類,皆可歸為“閱讀輸入”這一類,即將文本內所含的知識、思想觀點等進行網羅吸收的過程。但能夠使此吸收的東西成為永恒長駐在學生意識思想中、能夠在生活中隨時進行調用的關鍵則在“閱讀輸出”一環,即將吸收進的東西再次以語言形式進行梳理、澄清和明確。語言和思維的一體性決定了此語言梳理、澄清和明確的過程亦是學生思維的梳理、澄清和明確的過程,進而達到知識和思想“內化”的目的。傳統文字書寫的效率和單一形式的局限性造成了學生輸出興趣的薄弱。互聯網各閱讀平臺上的文本下方皆設置有評論區,還有專門用以探討問題的論壇,甚至用以集中書寫表達的個性化創作賬號和平臺,如簡書等憑借其公開性、互動性和簡便性,可在現階段轉化為同學們閱讀輸出的重要形式。此外,筆者還提倡學生使用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以表演、朗誦等表達形式記錄、抒發和傳遞閱讀感受,最大限度地深化閱讀影響,使閱讀成為同學們快樂的體驗。
例如,筆者在教學《沁園春·雪》這首詞時,緊緊扣住詞的內容,利用多媒體搜集背景資料,讓學生輕而易舉地感受到毛澤東的胸懷和魄力。該詞上闕借描寫北國縱橫千里的壯麗雪景,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下闕對歷史人物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抒發了自己寬廣的胸懷、建立新中國的魄力以及無產階級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壯志。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搜集材料,初步感知這首詞的意境,在這一過程中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動手、篩選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興趣。筆者也搜集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課堂上結合文本內容適時鏈接。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和情感,調動知識儲備,踴躍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最后,播放其他愛國人士的視頻,讓學生體會到建立新中國的不易,意識到自己的擔當和責任。在信息技術的協助下,這堂閱讀課不僅讓學生從文本內容中感知到一代偉人的胸懷,而且在潛移默化中萌發了愛國情懷,并為實現理想努力奮斗。
放眼未來,更多的信息化教育技術正與我們遙遙相望,那意味著教育的革新,意味著無限廣闊教育可能性的到來,對于古今中外所存的具有深厚內涵的文本與現代層出不窮的具有獨特現代意義的文本而言,那是最值得期許的前景。
【參考文獻】
[1]楊永宏.探析“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9(01):108-109.
[2]張佩.“互聯網+”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路徑初探[D].南昌:東華理工大學,2018.
[3]商偉偉.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