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在開發幼兒智力、啟蒙幼兒思想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幼兒活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文章系統闡述了目前開展幼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促進幼兒活動的有效開展,不斷提高學前教育水平。
【關鍵詞】幼兒園;學前教育;幼兒活動;有效開展
作者簡介:莊晶晶(1987.09 -),女,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長春中心幼兒園,一級教師。
一、引言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進步,近些年來人們對學前教育愈發重視,逐漸認識到了學前階段是培養幼兒習慣、啟發幼兒智力的關鍵時期。然而現階段我國學前教育還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在幼兒活動的開展方面,很多幼兒園受到場地、設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幼兒活動的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們要解決存在的問題,促進幼兒活動有效開展。
二、幼兒園學前教育中開展幼兒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活動區域設置不合理
活動區域是幼兒開展活動的重要場地,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設置不同的內容,例如美工活動、體育活動等[1]。現階段很多幼兒園的活動區域設置得很不合理,都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要求而設置的,有的是根據幼兒園的意愿而設置的,沒有考慮到幼兒的需求,不能實現幼兒園活動區域的價值。例如,很多幼兒體育活動的區域過小,不能使幼兒真正得到鍛煉;在美工區域,幼兒一般是自己到里面隨便玩一些玩具,教師沒有根據課程內容加以有效利用,活動的開展流于形式。
(二)活動設計不合理
活動設計是保證幼兒活動順利有效開展的重要依據。現階段很多幼兒教師的活動設計完全照搬教材,沒有意識到活動開展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導致幼兒活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意外。另外,很多幼兒教師的活動設計缺乏科學性,沒有按照幼兒的特點進行設計。比如一個游戲活動,看起來很有趣,但是只適合大班的幼兒,對于其他年齡段的幼兒,教師如果不加修改,直接使用原游戲活動,就會導致活動效果不理想,也就失去了活動開展的意義。
三、有效開展幼兒活動的具體策略
(一)設置合理的活動區域,加大對設施的投入
很多幼兒園的活動區域設置得過于隨意,面積或大或小,相關設施不足,不利于區域活動的開展。幼兒園應該合理規劃活動區域,保證每個區域有足夠的場地和相應的配套設施。比如在體育活動區域設計之初,就應該考慮到幼兒活動的范圍,場地不能過小,地板不能過硬,要保證幼兒活動的安全性。
幼兒園在相關區域中應該備有充足的教學設施,比如美工活動中常見的彩紙、畫筆和剪刀等,同時要保證這些設施的安全性。幼兒活動一般是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的,因此要保證這些活動區域適合小組合作。
最后,幼兒園應該設置一些有趣的區域,比如種植區、養殖區,使幼兒學會觀察,在不經意間學會一些科學知識。
(二)設計適宜有效的活動內容,增強活動區域的關聯性
教師在設計區域活動內容時,要重視活動內容對幼兒的吸引力,設計幼兒感興趣的區域活動,使幼兒積極投入到區域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為此,教師在設計活動內容時,要立足教育目標和教育意圖,緊扣活動主題,設計適宜幼兒發展、能夠開發幼兒智力以及增進幼兒情感的活動,將幼兒活動與幼兒集中教育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同時充分利用活動區域設置的關聯性,創建教育活動區域,促進幼兒共同發展。
教師在設計區域活動內容時,應注意在不同的活動區域設置不同的活動任務。例如,教師在設計制作類活動過程中,在美工活動區,可以讓幼兒通過畫畫或剪紙等形式,設計出需要制作的作品的形象;在數學區,將制作作品需要的材料進行排列分類;在操作區完成作品的制作等。這樣一來,精心設計不同的活動任務能夠將各個活動區域有效地聯系起來,從易到難,逐步遞進,既可以讓幼兒按照活動步驟輕松愉快地完成,也可以促進幼兒在的智力和情感活動中得以發展。
此外,教師需要注意在區域活動過程中做好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幼兒活動的誤區并給予糾正指導;也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特別對于幼兒在活動中自主生成的與教師預設不同的新內容、新形式,要以積極的態度加以推廣,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造熱情,發展幼兒的創新能力。
(三)提高對幼兒活動的認識
想要促進幼兒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首先要提高對幼兒活動的認識,教師如果對幼兒活動不夠重視,就無法開展有效的幼兒活動。幼兒園可以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經常組織一些教研活動,或者舉辦一些專家講座,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使教師認識到開展幼兒活動的重要性及意義,促進教師之間相互談論,答疑解惑,保證活動設計的合理性。活動后,教師要進行反思、改進,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環節,保證幼兒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自身要不斷加強學習,可以利用空余時間多看一些幼兒活動設計的書籍或者有關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的書籍,豐富專業知識,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四)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活動
幼兒活動設計不夠合理,除了教師不夠重視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完全按照教材進行設計,沒有依據幼兒年齡特點來設計。每個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和興趣是不同的,教師在設計幼兒活動時應該注意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例如,小班幼兒年齡較小,模仿能力較強,合作探究的能力較弱,教師在設計一些區角活動和體育活動時應該減少合作探究的部分,多設計一些模仿類的內容。
中班幼兒專注力和情緒方面逐漸穩定,活動內容應該更加豐富、有趣[2]。另外,中班幼兒好奇心很強,總喜歡問為什么,經常會動用自己的感官,通過摸一摸、聞一聞的方式發現到底是什么。所以,教師可以依據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一些自然科學活動,比如觀察植物的生長、觀察螞蟻等。并且,中班幼兒慢慢開始喜歡交往與分享,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可以增加合作性的內容。
大班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規則意識明顯增強,教師可以設計稍微復雜些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活動,學會遵守規則。并且大班幼兒的思維能力、體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在設計幼兒活動時應該注意靈活多變。
(五)合理設計幼兒戶外活動,滿足幼兒發展需求
《幼兒園工作規程》要求幼兒戶外活動時間每天不得少于2小時。開展戶外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和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健康發展,而且對于培養幼兒的團結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有積極作用。有效開展幼兒戶外活動是促進幼兒發展的必要途徑。
教師在設計戶外活動時,一是要確保戶外活動時間充足、合理,在確保滿足每天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安排一日活動,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
二是要優化戶外活動環境。合理規劃戶外活動場地,完善相應的活動器材配置,加強安全防護設施等,確保戶外活動環境安全適宜。
三是要設計豐富的戶外活動內容,立足幼兒自身特點及發展需求,將體育活動與游戲相結合,使幼兒在興趣引導下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項目,確保戶外活動的有效性。
四是要設計完善的活動方案,增強幼兒戶外活動的針對性和計劃性。教師可以設計一周活動計劃,用每日不同的活動吸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如周一設計體能類活動,增強幼兒的體質;周二設計創作類活動,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周三設計游戲類活動,引導幼兒團結協作完成游戲;周四設計親子類活動,加強對幼兒情感的培養;周五設計混齡活動,增強大班幼兒的責任心,促進小班幼兒在模仿中提高自我認知能力等。合理設計幼兒戶外活動,增強了戶外活動的有效性,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六)加強對幼兒活動的有效干預與指導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尤其對于幼兒來說,其身心發展尚不健全,教師在幼兒活動中發揮的引導作用更為關鍵。
一方面,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用心觀察與指導,不能放任幼兒自由活動,否則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目標,而且可能引發幼兒活動風險。因此,教師需要仔細觀察,耐心引導,注重活動過程中的師幼互動,引導幼兒正確的發展方向,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具體來說,教師在幼兒活動中不僅要及時給予幼兒幫助、鼓勵和表揚,而且要觀察、記錄幼兒對活動環境是否適應,對活動材料是否感興趣,幼兒在活動中的能力發展如何等等,及時調整活動內容,確保幼兒活動總是適合幼兒的發展需求。
另一方面,在幼兒活動中,由于好動天性使然,幼兒很可能會出現不遵守活動規則的情況,有些時候甚至會出現蓄意破壞活動規則的現象。這時候教師就需要及時制止,規范幼兒行為,確保幼兒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同時觀察記錄下幼兒的行為與情況,在活動過后,與幼兒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幼兒,深入剖析其出現不合理、不合群等行為的原因,有的放矢,對幼兒進行教育指導。此外,對于在幼兒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其他影響活動順利開展的問題,如幼兒操作困難、幼兒矛盾問題等,教師都要及時解決,并如實做好記錄,進行歸納總結,作為優化幼兒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活動中頻繁出現類似問題,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快樂,獲得發展,確保幼兒活動的有效展開。
四、在實際活動中如何優化活動方案提高幼兒活動的有效性
教師為孩子們創造了活動探究的環境后,可以從提出問題、規劃設計、調整方案、優化實施等環節優化活動方案,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激發幼兒深入探究,拓展新經驗。以STEM活動幼兒整理積木這一節為例。
幼兒建構能力的發展是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的不斷模擬、表征、創造的過程,幼兒在搭建的過程中將整齊統一的材料,運用建構的技能拼搭出了不一樣的造型。幼兒在探索、思考、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新經驗:保持物體平衡、穩定性的關鍵因素;圍攏、堆積的空間建構方式;物體形狀、大小的數量守恒運算等等。從幼兒思維圖式的角度來觀察幼兒的活動,幼兒的建構行為存在著一種一慣性的圖式思索。而整理積木是考量幼兒轉換視角來理解量的守恒,一樣數量的積木如何回歸到最初的模樣,孩子們需要從整理積木中進行逆向思維,初步接觸“體積”這個概念。
(一)第一次嘗試
孩子們想出了很多整理積木的方法,究竟哪種方法是最適宜的,只有親自實踐一下才能知道。在前期的研究中,他們都認為幾種方法中有可以借鑒的地方,所以首先選擇了大家都認為最合適的整理順序,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形狀的積木放不進空余的位置。貌似積木的數量隱藏著一些秘密,正當孩子們摸不著頭緒的時候,教師適時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不同形狀的積木數量是不一樣的,這些數量有沒有特定的規律呢?
(二)第二次嘗試
有了教師的提醒,孩子們將不同形狀的積木層層堆疊,進行分類數數,不經意間發現:如果把兩堆正方形的積木拼在一起,就和長方形的積木一樣多,兩堆小的長方形積木拼在一起就和大正方形的積木一樣多。這些隱藏的秘密被孩子們發現,那么接下來的整理工作是不是就能順利完成呢?整理到一半的時候,新的問題又來了:積木不同面堆放所占的空間也會相應不同,這樣的擺放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
(三)第三次嘗試
整理積木看似找到了方法,但是孩子們總能有新的發現,也會有新的問題。不斷挑戰新問題,激發了一部分孩子的挑戰熱情,也帶動了一部分有抵觸情緒的幼兒堅持完成任務的決心,這種迎難而上的學習品質讓教師深深感動。單單整理積木,孩子們已經嘗試了十分鐘,接近結束的時候總會有小問題出現,在沒有教師的幫助下,孩子們相互商量,不斷調整方案,當一盒積木終于整理好的時候,孩子們激動地拍手給自己鼓勵。
從一開始的各自拼搭到集體合作完成,從局部整理到組合整理,從雜亂無章到尋找方法,幼兒在一次次的嘗試操作過程中發現了許多關鍵經驗,體現了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基本認識,也有利于增強幼兒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看似簡單的整理積木活動,好像也不是那么簡單。孩子們在整理積木的過程中,面對不斷產生的新問題,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勝心,按數量整理,按形狀歸類,在拿取的時候也會巧用學到的本領,一次性輕松拿取不同形狀的積木。教師在孩子們身上看到了難能可貴的優良學習品質。同伴間的智慧碰撞,有效地引發了幼兒對自身經驗的修正與補充,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教師看到了孩子們堅持不懈、敢于挑戰的良好品質,這種好學求知的精神對于幼兒今后的學習一定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活動促進了幼兒多元智能的和諧發展。
五、結語
總之,要想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有效開展幼兒活動,教師必須要提高認識,并設計合理的幼兒活動方案,幼兒園也要保證合理的活動區域和充足的教學設施,這樣才能保證幼兒活動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朱翠蘭.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如何有效開展幼兒活動[J].新智慧,2019(02):115.
[2]鄧琳.學前教育幼兒心理特點及應對措施[J].讀與寫(上下旬),2018(3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