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德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重大。利用語文學科進行德育,不僅可以展示德育的價值,而且可以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的思想品質健康發展。文章以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教學為研究對象,針對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希望能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語文教學;德育
作者簡介:唐裴(1994.05-),女,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麒麟科創園學校,小學二級教師。
一、引言
小學階段作為啟蒙教育階段,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巨大。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內容,不僅可以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與品質,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將德育滲透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大問題,本文對此進行分析。
二、德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語文不僅是教育體系的基礎科目,而且是學生學好文化課程的前提。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將德育與語文學科教育結合在一起,符合新課程要求,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思想品質,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對課本中德育素材的分析,將其滲透在知識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1]。德育滲透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感、品質、道德等多方面得到發展,為其后續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德育與語文教學的結合可以促使小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與情緒,從而影響學習與思想的進步。在德育中,教師能夠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與積極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品質。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現狀
(一)重視程度不夠
如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成長需求相違背,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少有教師關注德育,一般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知識傳授上,把教材中的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沒有深入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德育內容,很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價值,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2]。因此,教師要轉變和創新教學理念和模式,給予德育足夠的重視,將德育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二)學生學習興趣不強
學生是教育工作主要服務的對象,也是學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對小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發現課堂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都無法集中注意力,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走神、搗亂等情況[3]。這種情況導致德育滲透效果并不理想,無法達到新課程教育要求。
(三)教學模式單一
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般會以照本宣科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直接記憶教材中的語文知識,并沒有意識到師生互動的積極作用。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需要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思想品質[4]。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不僅影響課堂氛圍,而且無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對這一問題引起重視,利用多種教學模式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在學習與品德方面得到雙重進步。
(四)德育資源挖掘不到位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以教材內容為核心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忽略了對德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沒有為學生呈現豐富的德育內容,沒有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德育資源的挖掘與整合,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四、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對策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符合新課程教育要求,能夠培養優秀人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科學滲透德育內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自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終身學習能力與適應社會環境變化的品質。教師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德育滲透。
(一)重視德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德育的重視度,將德育與學科教育充分融合,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提高教學效果。
首先,學校及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德育的宣傳,宣揚德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與重要意義,促使教師深刻認識德育,轉變教育理念,為開展德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其次,教師將德育內容納入教學計劃,把德育和學科教育充分融合,全面剖析教材內容,合理指引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再次,教師利用德育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應重視并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活躍學習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教師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能夠促使德育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好轉,同時能夠推動學校教育改革,有利于培養優秀人才。
(二)立足生字詞教學,滲透德育
字詞是語文學科的基礎,也是學生需要長期積累的知識。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掌握生字提出了要求:低年段學生要認識1600個左右常用的漢字,會寫8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中年段學生要認識2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會寫16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高年段學生要認識30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會寫2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滿足課標要求,教師可以把生字詞教學和德育進行充分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生字詞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養成主動積累字詞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教學“烏鴉反哺”這一生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烏鴉反哺”這一現象,讓學生了解“烏鴉反哺”的真正意義,并形成感恩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這一詞匯,說出自己的理解,并表達自己對母愛、感恩的認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立足閱讀教學,滲透德育
將德育與閱讀相結合,可以挖掘出文章的情感,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創造獨立的空間,滲透閱讀學習方法,指引學生把文化知識和情感內化成為自身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并為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營造良好的氛圍,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例如,教師在講解《小英雄雨來》時,先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與學生展開互動。
教師:同學們,你們覺得文章中各個角色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1:我覺得老師和爸爸媽媽對國家都非常熱愛,從文章中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
教師:那你們覺得雨來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學生2:我覺得雨來非常勇敢,他的年紀很小,但是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國家、對革命戰士的維護,非常聰明。
簡單互動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解決文章結構、寫作方法等問題,讓學生掌握文章基礎知識。
分析完課文后,教師問道: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你們收獲了什么?
學生3:我覺得文章中的愛國情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品質。
學生4:我覺得團結是革命戰士戰勝敵人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個民族發展必不可缺的因素。各民族團結可以抵御敵人,同時能夠增強國家的凝聚力,促使國家繁榮發展。
通過參與閱讀活動,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了什么是愛國,提高了道德水平。
(四)利用口語交際,進行德育工作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口語交際的方式為學生創建表達的空間,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交流互動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德育水平。教師在口語交際活動中引入多種素材,引導學生展開互動,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想法,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德育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提高立德樹人的教育效果。
以“制定班級公約”口語交際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班級制度實施情況,說出自己的想法,適當提出建議。學生通過交流互動,產生參與班級建設的意識,形成責任感。
教師:同學們,我們班級自成立之日起,就建立了各種各樣的規則,如衛生、紀律等等,你們對這些制度有什么想法嗎?
學生1:我認為我們班級的規則可以更加細致,比如課堂活動中若有人大聲講話,則扣除一分,扣滿5分就要受到懲罰。
教師:其他同學呢?
學生2:我覺得我們班級應該加強衛生方面的管理,好的班級環境才能提高我們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那你們知道建立班級制度的意義是什么嗎?
學生3:為了規范我們的行為,使班集體更好地發展。
教師:說得沒錯,建立規則、制度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學習環境更加和諧。作為班級的一分子,我們應該遵守規則,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展示出對班級建設發展的重視。
口語交際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規則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促使德育工作順利開展。
(五)利用寫作,滲透德育內容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言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寫作知識與技能,而且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能夠寫出更有情感的文章,提高學生的寫作效果。在寫作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特點等,選擇適合的方式滲透德育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寫作不僅是要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出來,更重要的是學會在文章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內心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以“續寫故事”這一寫作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借助《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讓學生認真閱讀文章,并思考五名戰士在跳下山崖后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在寫作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播放革命戰士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自由而犧牲的視頻,讓學生認真觀看,尋找寫作靈感。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問:“同學們,通過閱讀課文和觀看視頻,你們覺得這些戰士勇敢嗎?”學生:“非常勇敢。”教師:“那是什么樣的動力使他們做出不怕犧牲的事情呢?”學生:“這些戰士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爭取民族解放做出貢獻。”教師:“沒錯,這些戰士是因為熱愛自己的國家所以不怕犧牲,不怕困難。那你們能夠將《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進行續寫嗎?將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寫出來,表達自己對這些戰士和對國家、民族自由的看法。”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續寫。在師生互動中,學生認識到當今美好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激發了愛國情感與民族自豪感。
(六)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發揮育人作用,保證德育滲透效果,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與延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與思想態度,為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信息技術具有共享、互動的特點,能夠將網絡中的教育資源與課本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學生了解到更多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了解教學目標,然后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選擇教學資源,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時,需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探究,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與成就感,提高德育工作效果,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能夠促進教育改革發展,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變教學觀念,通過生字詞教學、閱讀教學以及口語交際等途徑滲透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促進語文教育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雪芬.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7):127,129.
[2]馬培元.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7):133,135.
[3]吳翠翠.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滲透策略[J].華夏教師,2020(16):33-34.
[4]芮翎譯.著眼插圖 點亮思維——統編版小學語文教學中插圖教學特點及策略探析[J].中國農村教育,2020(1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