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粵港澳大灣區(qū)經(jīng)濟一體化后,對涉外崗位人員口語要求更高,這些在職人員只能尋求非學歷教育的途徑來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應用能力。但現(xiàn)有的社會培訓機構多以經(jīng)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以盈利為主導,而不是以提高和培養(yǎng)學員的英語口語知識、能力、素質為出發(fā)點,有違教育教書育人的本質。本研究擬從BYOD學習環(huán)境出發(fā),以強化語音規(guī)則意識為突破口,搭建云班課教學平臺,探索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培訓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BYOD;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培訓
【作者簡介】朱文鳳(1990-),女,漢族,江西寧都人,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門市基礎與理論科學研究類科技計劃項目“BYOD環(huán)境下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培訓有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JC02056)的研究成果。
一、概念介紹
1.BYOD的概念介紹與研究綜述。BYOD最早由英特爾公司提出,指人們在工作或學習環(huán)境中,用自己的移動設備進行工作或學習,完成相關的工作或學習任務。由于其對各種場合的適應性,自2009年提出之后就被學者陸續(xù)引入各領域的科研中。
BYOD作為一種技術支持,最初多應用于企業(yè)領域。Shel在2012年指出,如果有一點可以肯定的話,那就是BYOD是一種勢頭強勁的趨勢,在公司和企業(yè)中使用可以提高員工的生產力和效率。
由于移動手機、電腦和平板等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成為影響課堂的重要影響因素,BYOD漸漸進入教育學者的視野。美國從2010年起就在各州的中小學實施BYOD計劃。歐洲大部分學校都制訂了BYOD相關策略。李盧一、鄭燕林于2012年從美國中小學BYOD行動中得到啟示,提出學校需要正確認識“自帶設備”對于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價值。2012年,上海嘉定實驗小學率先實施BYOD方案。2012年,江蘇安鎮(zhèn)實驗小學被設為數(shù)字化學習試點。2015年,教育專家黎加厚與王竹立就手機對于未來教育的影響進行了深度對話。關于BYOD,目前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礎教育小學階段和高等教育本科階段。近年來,高職院校也進行了BYOD背景下的課堂實踐探索,但是數(shù)量不多。本研究以高職英語課堂為例,探究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培訓路徑。
2.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培訓的概念及優(yōu)劣勢。非學歷教育指不以獲得學歷為目的的各種培訓、進修與研修活動。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培訓優(yōu)勢明顯,如培訓機構多、學習選擇豐富、上課時間靈活、學員可獲得量身定制的學習方案。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政府統(tǒng)一指導與管控,沒有機制體制管理,缺少英語口語課程標準,學員的學習效果評價標準模糊,收費標準參差不齊,多以經(jīng)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違背了教育教書育人的本質特征。
二、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培訓有效路徑
本研究以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2020級商務英語3、4班為教學研究對象。4班為實驗班,告知該班學生被假定為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培訓學員身份,自帶設備并依托云班課互動學習平臺進行口語課程學習,3班作為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1.平臺搭建。資源整合、教學互動與評價優(yōu)化,需要依托云班課教學平臺的搭建。教師搭建平臺并上傳資源,設計活動,要求學習者自主學習、自定學習進度、自我檢測與提升。教師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及時反饋與互動評價,通過平臺的搭建實現(xiàn)良性互動、動態(tài)提升。平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搭建:
資源方面。教師通過教師端整合并開發(fā)好課程資源與課外資源,上傳平臺。學習者學習教師上傳的資源。
互動方面。教師設計并發(fā)起課內外互動活動,發(fā)起通知,必要時與學習者私聊。學習者查看通知并參與互動活動,有學習困難時可與教師私聊。
評價方面。教師設置課程標準、課程進度,并告知學生多元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學習者查看課程標準,了解課程進度及多元評價具體內容。
2.課程設計。整個課程教學設計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教學理念、學情分析、內容處理、教學目標、教學模式與手段、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考評設計。
教學理念方面。以語音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及自主學習為主。
學情分析方面。授課對象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事物。語音規(guī)則掌握不系統(tǒng),口語表達不流暢。
內容處理方面。整合與開發(fā)課內外學習資源,設置多元化課內外語音活動,強化語音知識。
教學目標方面。知識、能力與素質目標圍繞語音規(guī)則的掌握及運用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模式與手段方面。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及信息化教學手段。
教學資源方面。整合課本資源,開發(fā)網(wǎng)絡資源,以語音規(guī)則訓練為重點。
教學方法方面。以自主學習法、討論法、練習法為主。
考評設計方面。設置多元評價標準,教師評價、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個性化評價與平臺評價并用。
3.教學過程。BYOD環(huán)境下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教學過程,突出學習者自主學習,強化其學習主體地位,強調語音規(guī)則的掌握與應用。
課前,教師上傳資源,包括自制微課、PPT、精選慕課、音頻、視頻、學習指引等,引導學生下載英語音標、訊飛、谷歌翻譯、MOOC APP,發(fā)布相關學習任務,如測試、音頻、視頻任務,開啟互動答疑頻道。學習者查看資源及學習指引,自學微課、慕課、PPT、音頻、視頻,下載發(fā)音軟件,利用訊飛及谷歌翻譯App的語音識別功能進行發(fā)音對比訓練,完成學習任務,參與互動。教師在此階段重點告知學習者學習資源查找與開發(fā)路徑,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提前打好語音學習的基礎。
課中,教師發(fā)布課中線上任務,如線上簽到、頭腦風暴、答疑、測試、問卷、投票等;并發(fā)布線下課內任務,如模仿、朗誦詞句、角色扮演、編寫對話等。學習者參與線上線下活動,利用有道App熟悉詞匯發(fā)音,利用訊飛、谷歌App實時翻譯功能修正自編對話內容及語音錯誤。課中不僅設置自我評價、基于語音問題的互相評價、教師最終評價環(huán)節(jié),還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個性化加分評價。課中重點強化語音規(guī)則的吸收與鞏固。
課后,教師布置拓展任務,引導學習者使用英語魔方秀、英語趣配音、VOA App開展講英文故事、詩歌朗誦、歌曲演唱、命題演說、新聞配音、影視劇配音等。學習者錄制視頻、音頻等上傳至云班課分享作品區(qū)域。學習者通過音源發(fā)音對比及語音語調對比進行自我評價,學習者之間互相選擇作品進行評價,通過反復訓練、對比與評價,提升學習者對于語音知識的掌握程度。
4.效果檢測。(1)問卷。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觀察,并對實驗班與對照班進行期末問卷,兩個班從以下五個維度呈現(xiàn)出不同。
學習環(huán)境選擇方面。實驗班在學習環(huán)境的選擇上傾向于隨時隨地移動學習的學生占比68%,對照班只有43%。實驗班的學生比對照班的學生更善于利用各種碎片化時間進行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
學習態(tài)度方面。實驗班的學生遇到口語問題,更愿意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堅持說完。而對照班的學生更容易放棄。在遇到英語問題時,實驗班的學生更懂得使用信息化工具查找答案,更敢于嘗試不熟悉的口語話題。
學習動機方面。完全是出于內在動力驅動其學習的學生,實驗班占比48%,而對照班只有23%。實驗班具有強烈提升英語口語愿望的學生明顯多于對照班。
學習性格方面。實驗班外向的學生居多,樂于分享口語作品的學生占45%,而對照班的此類學生只40%。在分享和討論方面,實驗班的學生比對照班學生積極。
(2)測試。在測試方面,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三次測試。測試題涵蓋各類語音知識,如音標、語調、節(jié)奏、重讀、弱讀、連讀、爆破、音變和英美發(fā)音區(qū)別等,結果分析如下:
期初測試,實驗班平均分43.5分,對照班平均分44.3分。期初測試兩個班水平相當,學生語音知識匱乏。對照班略高于實驗班。
期中測試,實驗班平均分62.4分,對照班平均分57.6分。期中測試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習效果明顯,實驗班在語音規(guī)則掌握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班。
期末測試,實驗班平均分74.9分,對照班70.8分,實驗班與對照班在語音知識方面都有提高,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
三、結語
BYOD環(huán)境下非學歷教育英語口語培訓的路徑如下:第一,搭建好英語口語分享與互動平臺;第二,制訂好重點突出語音規(guī)則的課程設計;第三,運用好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平臺的搭建有利于教師與學習者分享資源、實時互動。重點突出語音規(guī)則訓練的課程設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音意識及自主學習與開發(fā)口語資源的能力。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即教師評價、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個性化評價與平臺評價相結合,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及積極性。學習者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與學習任務中可自定學習進度,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麗萍.應用同屏技術構建BYOD移動授課平臺[J].中小學數(shù)字化教學,2018(6):82-84.
[2]左曉梅.歐洲中小學BYOD述評[J].世界教育信息,2019(21):66-72.
[3]李盧一,鄭燕林.美國中小學“自帶設備”(BYOD)行動及啟示[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6):71-76.
[4]高玉壘.高職院校BYOD進課堂的SWOT分析及對策[J].數(shù)字教育,2019(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