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跨文化差異作為研究背景,對英語翻譯中詞類轉換技巧展開研究,通過分析英語翻譯中詞類轉換影響因素與詞類轉換意義,提出規劃策略詞類轉換技巧,將詞匯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在確保對詞義表達正確的前提下,對原詞匯的語句結構與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與變通,通過此種方式,可以使翻譯的成果,更加符合或滿足讀者對文化內容的理解。提出語言表述結構轉換技巧,根據中國文化的常規性表達方式,將英語表達進行語句結構的轉換,通過此種方式,使詞匯在翻譯中更加通順。形象替換技巧也是常用的轉換技巧之一,此種轉換技巧的包容性更強,可以應用在專業文學著作的翻譯中,且翻譯的準確性與效果更佳。
【關鍵詞】英語翻譯;跨文化差異;詞類轉換
【作者簡介】楊麗(1976-),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及英語教學。
引言
語言是社會群體交往、文化交流的主要載體,語言可以承載文化,也可以從表達過程中描述文化,因此,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注定是存在某種直接關系的。而翻譯存在跨文化差異的英語語言,不僅僅是基于語言層面對文化詞匯表達的替換,更是一種基于思維角度對文化表達方式的改變。英語作為國際交流語言,更是承載著文化因素,而翻譯的語言要以文化作為基礎,切合實際地滿足讀者的需求,以此種方式實現對語言文化的交互。任何一類語言在市場內的發展均離不開文化對其的支撐,而語言適用性所存在的問題也在此過程中凸顯出來。基于更深層次對語言的跨文化特性進行分析可知,語言的轉換是具有多維度特點的,而產生多維度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表達是存在某種差異性的。為了更好地理解跨文化差異,本文將以此作為研究背景,對英語翻譯過程中詞類轉換的技巧展開分析,致力于通過此種方式,使語言的發展擺脫文化差異對其的限制與束縛。
一、英語翻譯中考慮跨文化差異的詞類轉換影響因素
在深入對文化的研究中發現,文化表達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與社會性特點,傳統文化對語言造成的影響與干預,導致中西方文化存在顯著性差異,而此種差異在語言中正是一個較為顯著的體現與表達方式。因此,下述將基于跨文化差異層面,對詞類轉換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描述與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言表達中,“東風”這一詞匯可用于描述“春天”,在語句中貫通使用“東風”詞語,可以給人以生機或溫暖之意,相關此方面的描述在許多古詩詞中便有體現。反之,“西風”這一詞匯可以用于描述“蕭條”,給人以刺骨或寂寥的感覺。而在西方文化的描述下,對于上述提出的詞匯表達恰恰相反,例如,在塞繆爾·巴勒特英國著名作家創作的《眾生之路》代表作品中,文章中提出了“The wind is freezing(凜冽的東風)”;在西方作家梅士菲爾創作的詩句中,描述了“When the west wind blows, all birds are singing(西風吹,萬鳥爭鳴)”,而產生此種認知層面差異的主要原因為我國與英國氣候差異。
考慮到在詞類轉換過程中,中國群體與外國群體的思維表達方式不同,導致在轉換詞義過程中,出現詞匯描述的差異性。例如,中國人進行語言表達時,受到道家文化的影響,更加傾向在表達中強調理念的統一性、辯證性與隱喻性。但西方人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在思維上更加強調對語言表達的直接性與概念性。比如,我國閩南傳統美食“佛跳墻”的制作工序復雜,然而將其直接翻譯成英語后表述為“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而西方人很難通過上述表達直接將其與一道菜名聯系在一起,因此,在西方對“佛跳墻”的表達中,常使用“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 fin(清蒸鮑魚加魚翅)”表示,而此種思維認知層面的差異也正是影響詞類轉換與表達的因素之一。
二、考慮跨文化差異的詞類轉換意義
綜合相關研究成果可知,在進行英語詞類意義轉換時,翻譯者應當站在文化角度考慮問題,但綜合現有的研究成果可知,詞類轉換中常出現的問題便是翻譯者所處的文化立場存在錯誤。但現如今,我國專業的英語翻譯人員在此方面的研究中,仍處于一種較為淺顯的階段,即無法將英語詞匯轉換翻譯過程與文化差異之間建立連接,這也是本文此次課題研究的主要意義。
三、英語翻譯中考慮跨文化差異的詞類轉換技巧分析
1.規劃策略技巧。本章提出的規劃策略技巧,在實際轉換詞匯翻譯時,又可以被稱之為“直述技巧”,主要是指在完成對某個復雜詞匯的轉換翻譯后,將其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在此種翻譯方式下,應將文化契合作為主要目標,在確保對詞義表達正確的前提下,對原詞匯的語句結構與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與變通,通過此種方式,可以使翻譯的成果更加符合或滿足讀者對文化內容的理解,使閱讀者在觀看文章時,可輕松地在中西方文化中切換,從而使讀者感受到異曲同工之妙與語言文化對其帶來的魅力。例如,在影視作品《花木蘭》中,經典獨白為“Mulan, your serpentine salvation is at hand, for I have been sent by your ancestors to guide you through your masquerade”,這句話被翻譯為“木蘭,你的衛龍來了,祖先派我來代替你完成代父從軍的愿望”。在這一段的翻譯中,翻譯者便很好地利用了規劃策略轉換技巧,對原語句中描述的內容進行了“漢化處理”。包括原文中的“serpentine salvation”,采用直接轉換詞義的方式可表示為“曲折的救贖”,這一詞匯早期來源于基督教,是圣經中的詞匯;原文中的“masquerade”,采用直接轉換詞義的方式可表示為“化裝舞會”,這一詞匯更是具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但翻譯者在進行影視作品片段翻譯時,倘若采用直譯的方式,將語句表達的含義展現給觀眾,會使觀眾在觀看影片后無法真正理解影片含義,而采用上述規劃策略的方式,進行語言表達,便可以使觀眾在觀看影片后更深層次地理解含義。因此,譯者在進行文化表達轉換時,將其中的“蛇形”替換成了中國文化中的“龍”,將其中的“救贖”替換成了中國文化中的“護衛”,并根據影片實際表達的含義,對其進行上下銜接,通過此種方式,便可以較好地消除詞類轉換過程中存在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2.語言表述結構轉換技巧。在中國語言文化中,群體的語言表達更加傾向于使用主動語句結構進行事件的表達與描述,例如“我要做……;我想做……等”,但在西方文化表達中,群體更加傾向于使用被動句式代替主動句式。因此,在進行此類轉換時,翻譯者可根據中國文化的常規性表達方式,將英語表達進行語句結構的轉換,通過此種方式,使詞匯在翻譯中更加通順。
以英國著名文學作品代表《呼嘯山莊》為例,其中一句經典語句為“His hair and clothes were white under the snow”,而這句話倘若采用直譯的方式進行描述則表示為“他的頭發和衣服被雪下白了”。但顯然易見,從人們日常語言表達方式層面分析此種語言表述是存在語句錯誤的,盡管在語義上沒有較大的問題,但讀者在閱讀中卻感覺是十分別扭的。因此,在進行此句翻譯時,需要對結構進行漢化調整,經過調整后,語句可以表示為“在下雪后,他的頭發與衣服上都是雪花,變成了白花花的一片”,此種翻譯方式,既不會顛覆原有語句想要表達的含義,又不會出現語義錯亂的問題。因此,可以認為語言表述結構轉換技巧也是詞類轉換的常用技巧之一。
3.形象替換技巧。除上述提出的技巧,在進行實際翻譯過程中,對原文中的詞匯進行形象替換表達也是詞類轉換的常用技巧之一。基于此種技巧的本質層面分析,他與上文提出的規劃策略技巧具有一定的雷同點。但在實際應用中,兩者存在的差異也是十分顯著的。例如,形象替換技巧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通過“保留原文形象”的方式進行語義轉換,而不是聯系上下文將原文詞匯直接替換掉,相比規劃策略技巧,此種轉換技巧的包容性更強,可以應用在專業文學著作的翻譯中,且翻譯的準確性與效果更佳。例如,在《格列佛游記》作品中,作者直接將主人公愚笨的形象翻譯成了“Country bumpkin(鄉巴佬)”,此種翻譯與原文的表達含義較為接近,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與把握文中對主人公形象的描述。
結語
本文從三個方面對英語翻譯中考慮跨文化差異的詞類轉換技巧展開分析,并希望通過此次研究降低中西方文化表達潛在的差異性,實現基于語言的文化直接交互。但此類轉換技巧并不僅僅局限于本文提出的幾點,譯者應進一步掌握轉換的技巧,以此種方式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互,實現對翻譯成果的精準化表達。
參考文獻:
[1]于艷英,易可.翻譯轉換理論視閾下石油英語詞匯和句法的特征及翻譯技巧[J].云南化工,2021(4):155-157.
[2]張潔.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指導下科技英語的翻譯與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17):149-150.
[3]戴靜.翻譯轉換理論指導下的環境科學英語翻譯——評《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第四版)》[J].環境工程,2020(12):210.
[4]于艷英,易可.翻譯轉換理論視閾下石油英語詞匯和句法的特征及翻譯技巧[J].云南化工,2020(5):161-163.
[5]鄭曉.翻譯轉換理論指導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翻譯研究[J].現代鹽化工,2020(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