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生態環境局唐河分局 楊光
在現代化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由于城市大規模建設,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導致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還會對人類及動植物生命健康構成威脅,進而引發氣象災害。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工程中的大氣污染危害等問題,應結合大氣污染實際狀況,采用科學方法進行有效治理,還需要提高政府關注度,給予資金支持,并將綠色能源應用于工程建設中,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便利。
生態環境污染所涵蓋的層面較廣,對人們的生活以及心理層面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一些企業對自然環境的認知有所欠缺,也間接導致了生產型企業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現階段,推進落實生產型企業的環境責任是生態環境建設中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國大氣污染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較大關系,工業發展的地區也是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近幾年,在構成環境污染的體系中,霧霾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成分,在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氣,而這些廢棄物品是造成霧霾天氣的根本原因,一些生產汽車與空調的工業企業等,在生產過程中會釋放污染氣體,逐漸轉變為霧霾天氣,危害人們身體健康。此外,開渠挖水、開采煤礦、石油等需要占用土地資源進行工作的項目,都會導致生態環境的整體失衡,從而造成植被的減少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長此以往,土地會呈現沙漠化現象,工業生產制造所排出的廢水會直接流入土壤,會直接影響鄉村居民的施肥播種,甚至對生命安全構成威脅。一旦水資源遭到侵蝕,會對社會居民身體健康問題構成威脅。在企業生產加工中,大氣污染現象極度普遍,在工業廢氣排放過程中,部分企業的工業廢氣沒有經過處理或是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就隨意處理,會嚴重污染大氣。因此,為妥善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應該對工業企業生產進行合理規范,從我國大氣污染的實際情況入手分析,對大氣污染問題進行科學治理,為維護生態環境提供保障。
雖然我國正處于不斷發展階段,但經濟發展類型與國外工業化國家相比較來看依然存在差距。我國始終將重工業當做發展經濟的第一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所占比例較高,進而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率難以快速提升。所以,相關部門應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提高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我國要想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正常運行與發展,應借助科學技術優勢,使用可再生節約型能源為經濟環境發展創造新格局。其實,早在重工業初步發展時期,就已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污染,也制約了城市進步。不僅如此,由重工業所導致的大氣污染對城市文化建設也形成了一定阻礙。為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應對自然生態環境加以保護,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及出行提供便利,以此推動我國社會文化發展。
當前,在城市將發展經濟作為首要戰略目標的基礎上,應該采用動態經濟發展模式,以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為順應時代發展需求,還應對環境問題高度重視。在大氣受到污染的情況下,會形成酸雨。酸雨不僅會破壞自然環境,還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且污染物中含有二氧化硫物質,在與大氣進行接觸時,會出現大量酸雨,從而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使得建筑物受到腐蝕,土壤內的營養物質也會流失,導致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影響農作物正常種植,降低農業產量。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因此,為有效解決環境問題,應采取科學措施改善大氣污染現象,還應該對耗能較大的工業產業進行合理管控與治理,以保證生態環境免受破壞。
通常情況下,工業的生產與排放廢氣是大氣污染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為有效對大氣污染進行防治與管理,需要對污染嚴重企業采取相關措施,例如關停整改或淘汰等。同時,要提高對環保節能企業的推廣力度,倡導發展綠色經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部分企業響應國家號召,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但從效果來看,調整力度不夠大,積極作用并未顯現。部分企業不重視廢氣排放,只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自身的社會責任。企業需要有清晰的認知,即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在于對傳統落后的治理廢氣的方式予以拋棄,在發展過程中創新生產模式,將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注重新型綠色環保產業的推進以及新能源材料的引進與使用,例如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對煤炭等能源的依賴,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同時要有效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禁止直接向空氣中排放污染氣體。另外,國家層面需要針對積極進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與相關補貼,鼓勵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改善環境作出貢獻。
在大氣污染防治管理中,綠色植樹造林工作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樹木能夠有效降低風速,將大氣中的有害粉塵、懸浮顆粒進行及時吸附,從而使粉塵的危害降到最低。另外,植物還能在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同時釋放出人體所需要的氧氣,改善溫室效應,進而使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改善。近些年,我國在綠色植樹造林建設中的投入不斷增加,有助于大氣污染的防治管理工作。因此,各城市更應將綠色工程滲透到城市建設規劃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的力度,不同程度地增加城市的綠化面積,搭建科學合理的綠色生態網,改善城市環境。比如,在城市工業園區,合理規劃種植綠色植物,用來吸附企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煙塵或煤氣,與城市居民生活區域進行有效隔離,避免對居民造成身體傷害。要將種植觀賞性與功能性強的植物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點,重視綠化植物的搭配種植,在滿足居民審美需求的基礎上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
在大氣污染防治的過程中,防治管理活動的主要執行者業務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直接影響著大氣污染防治的實施效果。對于管理團隊來說,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強化團隊建設,才能使大氣污染防治達到最好的管理效果與水平。若要達到此目的,則需要管理部門積極引入專業化人才隊伍,積極對人才進行強化培訓,兩方面同時發展,才能使管理專業水平有所提升。人才的引進需要提高崗位準入的門檻并改善相關人才的福利待遇。另外,還要通過不同的渠道進行人才挖掘。例如采用社會招聘活動、網絡招聘以及公眾號推送信息的方式,發布招聘信息,擴大招聘范圍,為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加強相關考核機制的制定,從專業知識、教育水平以及責任意識方面對人才進行全方位考核,從本質上提升管理者的管理素質,為團隊中堅力量的培養做好基礎準備。關于人才的培訓方面,需要結合當前的管理制度和具體實際工作情況,制定科學、高效、合理的培訓計劃,使得管理者對管理工作的標準與規范有清晰的認知,從而使其執行能力有所提高。另外,依照培訓計劃,需設置階段性的考核,鞏固培訓效果。為加強整體培訓效果,可將考核結果作為年終績效考核內容,保證培訓工作的有效順利開展;注重優化培訓的方法,對于培訓工作進行信息化建設。比如,利用計算機引入相關培訓軟件,有利于實現線上培訓、線上學習以及線上考核等,使培訓更加便捷,整個培訓過程更加專業、規范,更有助于大氣污染的防治管理工作的落實。
環境工程中的大氣污染治理,除了要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之外,也要確保大氣污染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如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先進的設備工藝等,從源頭上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相關部門應向企業推廣先進設備以替代落后設備,這樣不但能夠降低提供,也會為環保單位的監督工作帶來有利條件。目前,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需要政府部門給予充分的關注,以確保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還要加強污染治理力度,重視治理技術的研發,完善治理體系。例如,煤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為了避免這些污染物造成大氣污染,就需要通過相應的方法對這些污染物進行處理,例如干濕法和靜電法等。在污染治理過程中,其主要處理設備包括慣性除塵裝置、旋風除塵裝置、布袋除塵裝置、重力沉降裝置、泡沫除塵裝置和噴霧塔等。其中,在工業生產中,通過對除塵裝置的應用可有效降低大氣污染物含量,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因此,我國要大力推廣和應用新能源,實現環保和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
大氣污染的防治管理離不開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進而有助于環境工程中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化、規范化發展。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優化升級,能夠提高管理質量。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采用崗位責任制。根據我國大氣污染具體表現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對大氣污染防治管理具體工作細則進行全面、細致的整理說明,保證有關單位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明確職責,了解崗位的職責范圍。第二,實施考核與評價制度。大氣污染管理執行者要定期開展檢查工作,對企業的相關生產與氣體排放做詳細了解,保證企業排放符合我國污染氣體排放標準,若在檢查中發現企業有違規排放氣體的情況時,要予以嚴肅處理。要在實施嚴厲處罰的同時責令企業及時關停并在規定期限內進行整改,規定期限內無法達到整改要求的企業不得正常開展生產,直到符合標準為止。第三,建立有關法律監督機制。營造全社會監督氛圍,給予公眾監督舉報權,無論是企業違法排放污染氣體還是發現企業排放氣體濃度超過標準都可以隨時向監管部門進行舉報,證實后可給舉報者發放物質獎勵,鼓勵公眾監督,實現全社會共同監督,為減少大氣污染、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共同努力。
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在于對污染物體的排放管理。實現大氣污染治理的防治,需要對污染物排放管理給予重視。首先,需要加強對企業的排查力度,對于重度污染企業需要定期進行排查與追蹤;其次,積極對企業進行引導,增強企業的環保意識及社會責任感,企業生產中不僅需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應自覺使用清潔能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私家車的數量增多,尾氣污染嚴重。因此,也要加強對尾氣排放的管理,才能使空氣質量不斷提升。第一,積極鼓勵公眾購買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汽車,減少私家車、汽車尾氣的排放;第二,對于汽車、私家車尾氣排放進行實時監督與監控,針對排放不符合標準的汽車,不得給予上路資格,從根源上減少污染物質的排放;第三,對于城市交通布局進行合理規劃,鼓勵倡導公眾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對上路私家車進行有關限制,例如在繁忙路段采取限行限號等措施,控制私家車數量。
綜上所述,我國大氣污染問題亟待解決,為從根本上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應該從環境工程實際發展狀況出發,采用科學的方法,采取高效解決措施,以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此外,政府還應該發揮監管作用,對環境污染問題給予高度關注,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效率,從而實現對環境工程中的大氣污染治理,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