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巖
(長春市城建工程學校,吉林 長春 130000)
1980年就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情感教育”,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情感教育仍然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一方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具有長期性、持續性、終身性的特點;另一方面,當前應試教學方式仍然占據著課堂主流地位,盡管已經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但是落實情況不盡如人意。因此,情感教育在當代語文課堂仍然是值得探討的話題。只有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和觀念,鼓勵學生個性解讀、深入品讀,對閱讀內容進行情感品鑒,才能促進學生感性認知,提升其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
情感教育從本質上講,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認知教育的補充。通過認知強化情感,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和理性認識,通過相互交融的情感體驗,將思想情感的融通作為語文學習和閱讀的慣性,從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滿足學生情感需求,是一種新型教育范式,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教學一般應用于閱讀模塊,詩詞、散文、小說、寫作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教師在正式授課時,應該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情感,充分發揮情感調節功能,促進學生情知共進,將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征、接受能力作為情感教學立足點,深挖教材,突出人文學科的教學特色的同時,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其思維擴展能力。
語文情感教學具有審美性、情感性和體驗性的特征。其中,審美性就是指以美感本身為教學基礎,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美,讓學生了解到什么是語言美、生活美、情感美、意境美、文字美。尤其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教學中,很多學生難以理解文中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基調究竟是什么,這時教師就可以將“美”作為切入點,加強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其熱愛生活、善于發現的人文特質,最終完成教學使命。情感性就是指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進科學文化素養和美育德育的雙重進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品德修養,從而推進其職業生涯的發展,取得預想的教學效果。體驗性就是指在正式授課過程中,語文情感教學并不是只停留在書本和文字層面,不是“絕對靜止”的單向傳授,而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和互動體驗的動態過程,積極引導學生置身其中,利用情境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模式、集體合作討論模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主觀意識,精細化品讀、體味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感受作者思想,實現教學目的。
從宏觀方面來講,情感教學是落實國家新課標的具體實踐。根據語文科目的教學性質,首先,應該將素質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入語文教學活動中,作為一門必修課程,語文科目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情感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學文化素養,幫助其健全人格。其次,在語文教材的制定中,每一個基礎模塊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規定了語文教師必須將情感教育落實到課堂上,尤其是中職高中,拓展模塊強調閱讀欣賞、作品鑒賞、情感表達與交流、價值態度等內容,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從情感角度入手,喚醒學生思想態度,讓其學會知禮知恥,促進其健康發展,最終提升其人文素養。
從微觀層面來講,首先,情感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品鑒能力。換言之,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心靈,推動德育和美育,尤其在散文教學中,教師將情感教學作為課堂主線,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文學作品的本質內涵和創作意義,最終提升鑒賞能力,創設優美情境,突出作品審美因素,滿足學生審美需要,提升審美高度。其次,情感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無論在哪一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如果在閱讀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會增加學生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渴望,感受作者情感,將傳統課堂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并摒棄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而提升授課效率和學習效率。最后,情感教學可以優化語文教學課堂,發散學生感性思維,幫助其積極融入情感,提升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優化課堂模式,同時也能通過課堂情感教學抑制消極情緒,增強學習自信,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為了探究高中語文教學情感教學的具體措施,筆者深入教學課堂,以S市××中職學校為例,探究朱自清《荷塘月色》情感教學的方法,突出語文學科的認知性和工具性,最終提升文學鑒賞能力?,F將教學方略展示如下:
朱自清《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同時也是中職院校語文拓展模塊作品賞析的重點內容,意境非常優美,以借景抒情為主,語言富有神韻。但正是由于《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很多語文教師在正式授課過程中反而有些束手束腳,經常陷入“如何講”“講什么”“怎樣才能講好”的教學困境。在文章閱讀提示中寫道,該篇通過借景抒情的方式抒發了作者心中的苦悶與哀愁,但是借助的是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從“不靜”到“靜”之間是如何轉換的,學生能否了解其中的原因,是值得語文教師深思的問題。
學生熟讀文本,自主閱讀,并厘清文章脈絡,可以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括出文章大意和思想內涵;學生熟讀之后準確抓住“文眼”,并根據文章中標注的年份,體會作者的創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說出年代信息,深刻體會什么是“形散而神不散”,找到文章的“神”在何處;借助作品語言,賞析文中的第5、6自然段,把握情感基調,體會文章中特殊的表現手法,讓學生在陌生語境中品析句子中獨特的作者情感,并學會賞析該表現手法的藝術作用,結合優美語句,深入體會文中的景色描寫,通過知識遷移,品析作者情感,尤其要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并且說出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深刻領悟“淡淡的哀愁”。
1.創設教學場景,為情感體驗奠定基調
在正式實施情感教學之前,語文教師應該創設教學場景,將文字、語言、圖片、PPT、視頻、錄音等多種展示方式相結合,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帶有“月色”“荷花”的文章或者詩句,也可以直接將《荷塘月色》的錄音版本播放出來,讓學生注意傾聽,并總結、標注出關于景物描寫的句子。以情境創設為基本教育路徑,引領授課話題,鋪設情感體驗起點。通過前期的鋪墊,讓學生們對“月色”“荷花”等意象產生熟悉感和親近感,引導其形成積極的態度去展開文章學習,激發學生閱讀內生動力,有利于幫助學生精準把握文章內涵和主旨思想,最終獲得情感體驗。
2.結合有效提問,厘清文章脈絡
在創設教學場景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通讀、熟讀課文,精心設置問題,促進學生的情感生發,提升語文教學的流暢性,提高情感教學有效性。厘清作者寫作脈絡,感知作者情感思想,通過閱讀了解寫作背景和寫作的語言風格。比如問題:①通過朱自清的行蹤,可以得知作者瀏覽順序和觀察視角的變化,請簡要繪制出示意圖。②從文章中可以看到哪些景物描寫。③這些景物描寫分別代表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在這三種問題的設置過程中,教師從文章表層內容入手,以“人”“景”“情”“事”“物”等多種方面梳理文章大意,并領悟借景抒情的方式,揣摩文章深層意蘊,理解作者情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從表象走進作者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文字細膩感,引發學生思考。
之后學生給出回答:①朱自清先生從小煤屑路開始,描寫出道路的幽深和寂靜,之后來到荷塘樹林,感受到繁密的荷葉、各異的荷花、清幽的月光、熱鬧的蟬蛙聲。②文章中的景物描寫還包括不絕如縷的荷香,隨風飄蕩的荷葉,煙霧籠罩的樹色,隱約浮現的遠山,如畫如樂的樹影等,通過各種景物描寫,體現出荷塘的清幽、朦朧,從景物的恬靜中忘掉白天的“不寧靜”,在荷塘月色景觀意象中,體會暫時的愉悅。之后引導學生自主發言和集體討論,給出討論問題:你認為文章中的主題詞是什么,文眼是什么,并說出原因。有些學生認為作者受過正統的國學教育,以此可能是通過“荷花”與“月色”的景象表達對超脫現實世界的渴望,尋求自由的精神生活。還有些學生認為當時的時代背景被白色恐怖主義籠罩,因此通過景色描寫來體現出對政治的向往,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同時疏解心中的苦悶,尋求心靈的潔凈。也有學生認為通過月色的幽靜迷蒙,展現出現實社會的黑暗性,抒發愛國知識分子不得志、彷徨郁悶的心情,對現實世界展露出不滿情緒。最后老師進行小結和點評,通過對荷塘月色的描寫,從前期帶著沉重的心情欣賞清冷深幽的意境,到借助景色描寫抒發愁悶心情,是賞析美景、借景抒情的大作,作者拘守個人小天地,賞析自然情趣,表現閑適的心情,雖然對現實不滿、憤懣,但是并沒有逃避現實的情緒,仍然對生活充滿向往。
3.以“忽然想起”為突破口,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和作者情感,教師以兩次“忽然想起”為突破口,跟隨作者思想的腳步,深化學生情感體驗。比如作者在開篇中說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種不寧靜也是游覽荷塘的情感基點,之后“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第一次的“忽然想起”看似是無意的,偶然的,但從情感的角度來講,又具有必然性,以排遣不寧靜為起點,去尋找片刻的寧靜,疏解生活中的不自由,社會中的不自由,全身心地投入獨處的妙處,只有這一期間,才能超出平常的自己,達到心靈自由和身體自由,盡管這種“世外桃源”是短暫的,實現了第一次精神遨游。之后在作者心情恢復寧靜,并享受月色美景時,蟬鳴和蛙聲將作者拉回現實,讓其感到凄涼和落寞,接著“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將“物事”向“人事”轉移,通過對往事的回憶,由實入虛,實現第二次精神遨游,突出靈動的美感,通過現實中和理想中的“我”,實現思想飛躍和轉變。
通過拓展閱讀,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本篇究竟要讓其欣賞什么,比如在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中,《背影》主要體現了父子之情,《綠》主要寫出了景色環境,而《荷塘月色》不能單純地從景或者情來賞析和品讀,而是情、景、趣三者之間的交融,雖然篇幅很短,只有千字,但是卻體現出了作者的智慧表達,讓讀者欣賞到了文字盛宴,其中“情”并沒有明說,而是通過兩個“忽然想起”作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勾連,將“寧靜”與“不寧靜”連接在一起,將“情”貫穿于全文,體現出文章結構和內容的精妙絕倫,實現了藝術的升華,讓學生深入理解“含蓄”的情感表達,體會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將“內部心理”和“外部行為”作為評價目標,“外部行為”就是指文章段落、表現手法、表達效果、寫作順序等,“內部心理”就是指“通感”的學習,學會與作者實現情感融通,促進語言、文字的“學以致用”,體現知行合一,最終實現情意目標。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情感教學具有極好的現實意義,是落實國家新課標的具體實踐,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品鑒能力,增強其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推動德育和美育。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在日常教學時,將情感教學融入課堂中,創設教學場景,為情感體驗奠定基調,結合有效提問,厘清文章脈絡,根據教學重難點,進行教學反思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