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莉莎
(重慶市渝北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 401120)
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導綱要》提出了,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
當前學校中有教育無勞動和有勞動無教育的問題同時存在。《指導綱要》明確了勞動教育的途徑,提出了具體要求,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切實解決有教育無勞動的問題。同時,加強對勞動教育方式方法的具體指導,要求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實踐,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切實解決有勞動無教育的問題。中職學校的勞動教育與普教有所不同,在解決勞動與教育共存的情況下,還需要結合專業特點,增強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提高職業勞動技能水平,培育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1]。
而如何讓中職學校的勞動教育從紙面走向現實,將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體現出來,就需要借助勞動教育的各種實踐平臺和活動,讓勞動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這就體現了“勞動+實踐”的重要性。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接職業崗位,建構“勞動+實踐”育人體系,學校應以搭建“勞動+實踐”育人平臺為依托,以培育“勞動+實踐”育人品牌為突破,匯聚校內外勞動實踐資源,創新實踐活動形式,提升實踐育人水平,實現生活技能、崗位技能與勞動實踐融合。
1.分類搭建實踐活動平臺
搭建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平臺,立足個人生活事務處理,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衛生習慣培養。搭建生產勞動教育平臺,讓學生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直接經歷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培養學生勞動技能,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搭建服務性勞動教育平臺,讓學生利用知識、技能等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在服務性崗位上見習實習,樹立服務意識,實踐服務技能[2]。
2.打造品牌實踐活動平臺
整合各方資源,打造勞模演講廳、工匠演藝場、技能文化節、雙創空間等精品展示實踐活動平臺,推進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相結合,培養學生個性發展。
3.開拓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建設“重點就業單位引導目錄”,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職業發展規劃,參與實習實踐活動。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建設數量充足的農場實踐基地、社區公共實踐基地、企業生產實踐基地等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不少于30個,將學校打造成為普通教育職業體驗基地不少于2個。發揮平臺功效,提升實踐育人效果[3]。
1.學校常態化實踐活動
學校是勞動教育的最好場所和關鍵地點,重在對學生勞動規律的把握和勞動技能的形成。學校通過日常勞動教育的耳提面命、悉心指導,讓學生從探究生存技能的掌握,進而擁有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開展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值周值日、學生會、行為習慣養成、軍訓、體質報告測試、運動會等。
2.家校協同實踐活動
家庭是基礎性與原生性的勞動和勞動教育的地點,重在對學生勞動意識的啟蒙和勞動習慣的養成。家長通過日常生活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讓孩子從小養成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學校與家長協同,開展家務勞動展示、生活技能比拼、家庭勞動日等實踐活動[4]。
3.文化引領實踐活動
通過社會各個渠道的多種資源,宣傳勞模人物、大國工匠,弘揚勞動精神、勞動美德,培養愛心意識、參與意識,逐步改變或消除社會對勞動的偏見,進而營造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學校與企業、社區協同,開展四大主題活動、勞模工匠進校園、專題沙龍講座、分享會等。有效實現“智貴勞賤”“勞動懲戒”向“崇尚勞動光榮”觀念的轉變,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5]。
4.志愿服務實踐活動
廣泛開展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創新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敬老愛老、愛少助殘、校園文明、賽事服務、網絡文明等專項品牌活動,形成一批常態長效、規范運行、廣泛參與的志愿服務品牌活動和項目。加強校園勞動文化建設,引導學生結合專業積極開展公益勞動、志愿服務。每年開展“學雷鋒”公益植樹、科技進社區、重陽節敬老、扶貧幫困、“冬日針愛,暖溢寒冬”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志愿服務精神。
實施普職融通,建立職業學校開放日制度。吸引中小學、幼兒到校開展職業啟蒙、職業體驗活動。學校充分利用辦學資源,依托自身專業優勢,打造出一批與行業崗位高度對接的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職業、認知職業、培養職業意識,潛移默化地將“職業”的概念融入學生頭腦[6]。
勞動教育意義重大,各地和學校要將勞動教育擺在突出位置上,切實予以加強。
建構評價體系的勞動素養評價辦法。積極推進將實踐活動學分納入學生個人檔案,評價報告為社會用人單位選人、用人提供具有規范性、公信力的科學參考依據,形成學生、學校、社會的有效連接[7]。
加強實踐育人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采取全員培訓、骨干研修、實踐研修、考察調研等途徑提高教師的勞動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把教師指導開展實踐育人工作計入工作量,鼓勵專業教師和校友等社會力量參與實踐育人工作。
相關部門要充分結合工作實際,為勞動實踐育人提供必要支持和資源保障,完善有關管理服務體制機制,在經費、場地、后勤等方面為勞動實踐育人提供保障,把勞動實踐育人建設經費納入人才培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