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玲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官山小學 山東日照 276806)
語文閱讀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目前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向之一。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和積累知識的主動性,從而在調動學生語文閱讀興趣時,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根據目前新課改的政策對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進行科學化的培養,并將語文閱讀的核心素養融入學生的日常,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整體閱讀水平得到改善。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因學生的思想不夠成熟,從而導致自身的語文素養并不理想,所以,重視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教育不僅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改善,還能使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渠道更加豐富,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時提高其本身的語文核心素養,而且積累閱讀經驗也可以提升學生閱讀思維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有道理的。閱讀不僅可以儲備知識,也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選擇合適的課文作為閱讀重點,引導學生融入課文境[1]。
例如,講授《秋天的雨》時,教師可采用引導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文章以秋雨來引出秋天,并將秋雨作為整篇文章的線索來構思秋天豐收的場景,從而描繪出了一個豐收美麗且又歡樂的秋天。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將秋雨人格化,給人以美感。比如,課文中有一句“秋天的雨是一把神奇的鑰匙,他為我們打開了秋天的大門”,可以讓學生們閉上眼睛專心聽,想象打開大門后的秋天是什么樣的,都有哪些顏色。又如,在第三自然段感受秋天的氣味,讓學生說說聞到了什么氣味或者問問學生在果園里最想做什么,增加閱讀興趣,感受作者眼中的秋天。讓學生反復地讀,充分地讀,在閱讀中感受語言的美,在閱讀中感悟秋天的美,在閱讀中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提高閱讀的感知能力。愛寫作的學生可以讓他寫寫自己眼中的秋雨秋色,愛閱讀的學生可以收集摘錄一些描寫秋天的詞句,更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閱讀感知能力。
對于語文閱讀知識的獲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活動時,不僅需要學生閱讀文章的本身內容,還要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中心理念,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能夠獲取豐富的閱讀知識,還可以提高語文閱讀核心素養,讓學生不斷儲備豐富的知識,這樣才能真正體現閱讀效果[2]。
例如,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我們家的男子漢》這篇文章時,首先,教師要求學生通篇朗讀文章。并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并了解文章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如引導學生了解體會文章中“男子漢”的逐漸成熟、自主自立、剛強的人物性格特點。其次,在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詳細了解文章中對人物的描寫手法以及描寫的特點。并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文章中人物、景物的描繪手法進行整理,并整理出在閱讀多種描述手法的文章片段時帶給自己的感受,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能豐富其本身的閱讀知識含量,還可以提高閱讀興趣,并能理解文章內涵。
利用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是授課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引導學生改善語文文章的學習方向,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師的幫助下提高其閱讀核心素養[3]。
例如,在《金色的魚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三十多歲的老班長為什么會有五六十歲老人的外貌特征”?又如,“學習命運戰士喝魚湯片段,老班長前后的表情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為什么說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金色的光芒?”這些問題具有探索性,不僅能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還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邏輯思維。而在課堂中利用問題的形式構建探究情境,可以使學生發展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同時深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了解與認知。
綜上所述,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更新和轉變,學會摒棄老舊且傳統的教學方式,學會與時俱進,在教學環節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教學環節。教師在授課時應注重閱讀,精確把握閱讀教學的意義,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和理解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和閱讀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