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細芝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獅城中學 廣東佛山 528225)
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針,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評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讀書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還有利于激發初中生閱讀興趣,這能為今后初中語文教師開展全面閱讀教學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開學初提出倡議全班同學參與“同伴閱讀·書香飄逸”讀書活動,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即在初中語文教師的引領下,四人為一小組,合作閱讀。具體步驟為:第一,先由語文教師講解“同伴閱讀·書香飄逸”讀書活動規則,分發閱讀書目(初二年級與課文相關的書籍或者相關作家的作品)由本小組成員自由選擇書,人均一本書,列表登記;第二,上課時由相關同學上臺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出課題或者激趣或者深化;第三,一個月后統計該書在本小組內的閱讀人數和次數,傳一人次得一分;第四,評選優秀“閱讀推薦小組”。本小組閱讀的書籍傳播人次較多的兩個小組,獎勵一本名著。第五,開展讀書分享會。
閱讀不僅是一個包含認知、理解、吸收和應用的復雜過程[2],還是初中生學習以及發展的重要方法以及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讀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從書面語言中提取核心、關鍵詞,并對其進行加工,這是初中生必須掌握的學習技能,也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開展讀書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參與會和故事情節和情景產生深層次的共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加深對內容的了解,強化思想認識,分析、思考、判斷意識就會顯著提高。通過“同伴閱讀·書香飄逸”讀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性、體驗性以及能動性,這有利于提高初中生閱讀核心素養。
在開展“同伴閱讀·書香飄逸”讀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閱讀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初中生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這只是老師的閱讀,老師的帶動只能帶對文學感興趣的同學,而那些不怎么重視語文的同學則通過同伴閱讀來實現,在這個年齡段,他們受同伴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通過適時滲透適宜初中年齡段閱讀的經典作品以及文學名著讓學生進行閱讀,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可以更大范圍地激發學生閱讀面,從而達到提升中學生閱讀核心素養。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八年級第一單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文章情節起伏,在班級中劃分小組讓學生閱讀。同學們在閱讀中,可以融入情景,走進1949年4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在戰場硝煙中,百萬人民解放軍打破了國民黨號稱“堅不可摧”的防御陣地,橫渡長江,勝利進軍。同學們通過閱讀毛主席撰寫的這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新聞稿,可以感受到文章主人公甚至是作者的情感。同學們在讀書活動中,可以發現這篇文章用詞有力,語言準確精簡,全篇文章高屋建瓴,氣勢磅礴,感情色彩鮮明。又如,在開展《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論持久戰》作為引子讓學生閱讀,語文教師通過結合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給學生講述這篇文章是在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大背景下創作產生的,這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延伸,使學生深入了解作者心理,從而幫助學生對時代背景有一個初步認識。再把有關戰爭的讀書書目推薦給學生。如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聞一多先生的《紅燭》《七子之歌》《死水》等。學到《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等寫名人的課文時,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相關的人物傳記,如《列夫·托爾斯泰傳》《居里夫人傳》《朱德傳》等,當我們學到《壺口瀑布》《登勃朗峰》等有關探險的課文之前,可推薦學生閱讀馬麗華的《藏北游歷》,《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馬克·吐溫的《傻子出國記》《競選州長》等。上課時讓相關學生進行介紹,開展這種模式的讀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讀書興趣,增強學生自信心,還有助于對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開展“同伴閱讀·書香飄逸”讀書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讓學生對文章中的點睛之處進行評價[3],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學生可以通過旁批或者寫讀感的方式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定時檢查,要對學生的獨到見解進行鼓勵與評價,有借鑒意義的全班展示,帶動其他學生在閱讀中多思考,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產生更深刻的體會。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桃花源記》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陶淵明如何以桃花源的寧靜和樂、自由平等,表現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桃花源記由溪行捕魚、桃源仙境、回返迷路三段故事構成,通過虛景實寫,給讀者一種現實感。教師在引領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中,要讓學生對“忘”“忽逢”“甚異”“欲窮”這四個詞進行賞析,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作者是如何通過這幾個詞來描述、揭示武陵打漁人的心理活動。又如,在開展八年級第四單元《愛蓮說》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對全篇文章進行賞析,因為全篇文章不足一百五十字,既有對百花品評,又具備自身的感情抒發。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惜字如金,但是介紹又詳略具體,文意飽滿。教師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種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進行賞析、鑒賞[4],從而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鑒賞能力。我們可以向小組長或者對古文愛好者推薦陶淵明傳、陶弘景、吳均等人的專著或介紹,從而把握喜歡避世退隱類作家的寫作風格。
語文教師在開展“同伴閱讀·書香飄逸”讀書活動中,要注意閱讀材料的內容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展開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提取、分析、理解和感悟作品,而且,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統籌兼顧,合理設計閱讀活動,在閱讀活動中,初中語文教師要始終遵循“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閱讀素養,對于學生在閱讀中的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和學生積極溝通,用科學的理念以及包容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消疑解惑。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第六單元詩四首《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音頻的優勢,幫助學生了解田園風光、塞外生活、岳陽樓的宏偉以及荊門外廣闊無際的平原景象,通過這種模式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對作者所描述的情景有一個更為直觀的印象,有利于加深學生在閱讀中的理解。又如,在開展杜甫《望岳》《春望》《石壕吏》的閱讀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外作品唐詩三百首,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要鼓勵學生定期開展讀書活動。如開展“走進詩圣杜甫”作文大賽,讓學生寫讀后感。還可以讓學生錄制小視頻,錄自己朗誦古詩的小視頻,讓學生感受現代科技與學習巧妙結合的樂趣。雖然有時候并不是所有同學都做,但有同學做了,老師把它展示出來,學生得到肯定了就有興趣去做、去學。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比老師口傳身教要靈活得多,面要廣得多。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學習語文,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
經過近一年的實踐,語文教師在開展“同伴閱讀·書香飄逸”讀書活動過程中積極加強閱讀引導和管理,以科學的方法以及豐富的內容、思想健康向上的書籍和文章,把初中語文閱讀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二者密切地結合在一起來開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充實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提高了初中生自身的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把學生閱讀的目光從課內引到課外,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把書讀寬了,讀活了,這才是真正的教學。
總而言之,開展“同伴閱讀·書香飄逸”讀書活動,初中生的閱讀核心素養途徑變得具體化、可操作性,書香真正飄滿了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