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燕 楊艷華
(昆明學院化學化工學院 云南昆明 650214)
化學教學心理學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學習化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智力規律的學問[1]。為更好地適應新課改下化學教育教學的發展,教師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他們是怎樣對待化學這門學科的、了解他們學習化學時的心理狀況,這樣才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好化學。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本文依據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經驗,闡述中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一些的心理變化。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2]。剛開始學習化學時,教師都會從身邊的一些現象入手,逐漸把學生帶入化學世界。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在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鈣溶液后向試管里吹氣,溶液變渾濁,繼續一段時間,渾濁液變澄清。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這樣在身邊能夠接觸到又現象明顯的實驗,激發學生對化學世界的好奇與興趣。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教師應當盡可能創設能激發學生好奇心的課堂教學環境,將學生的好奇心引向課堂的教學知識點。這樣的激發行為如果能夠得到不斷的強化與滿足,就可以進一步內化為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
學生主動對知識的獲取是一切學習的動力。要使學生把被動性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只有自身業務素質和人格魅力的提高,才能在教授化學的過程中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講課過程中不時穿插一些名人軼事或者化學趣事,激勵學生在中學階段獲取更多有用的知識,教會學生珍惜在學校里的學習機會,培養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質,為將來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不管做什么都能惜時如金、孜孜以求。從小的知識點出發,先易后難、持之以恒。再次,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只有學習目標十分的明確,才會激發學生比較穩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能夠主動克服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即使沒有老師或父母的幫助與監督,也能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其實,無論是化學還是其他學科,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主動性,他們就一定會在這門學科上取得進步。
學習多元性的產生,與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學生不拘泥于形式、樂于分享的性格有關。在中學教學中不難發現,理工科的物理、化學、生物中,有好些知識點是相通或相互聯系的,其中一門學科的知識可以牽引出其他學科的相應知識點,教師在掌握之后就可教授學生這樣的學習方法,在自主學習中相互貫通。例如,在人教版化學必修第一冊第一章“物質及其變化”第二節“離子反應”第1課時——電解質的電離中,在導課時,使用NaCl的水溶液進行舉例,教師可以從物理學入手進行導入:下雪導致路面結冰時,為什么要撒NaCl呢?這主要是由于NaCl溶解后變成鹽水,而鹽水的凝固點比水低,從而使冰溶解,車輛行駛時不易打滑。而生物中,也經常將一定質量的NaCl加入營養液中,用于番茄的無土栽培,這主要是營養液中加入NaCl可以提高番茄的品質[3]。而NaCl除了在物理和生物上有上述功能,在化學上也可作為電解質。引起學生注意后,引入所要講解的內容。不僅在課堂上各學科之間如此,學生在生活中也可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如今,學生的學習途徑和方法日趨多樣化,通過實際活動、人際交往也可以獲得豐富的信息,不僅可以掌握別人的學習方法,也可以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總結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征和心理狀態[4]。自信源自實力。而實力的產生是對平時學習知識的穩扎穩打、堅持不懈的回報與反饋。當你擁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輕易解決的問題也能在不經意間迎刃而解,從而享受成功的滋味。對問題的分析、推理和聯想都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靈活的,才可以將知識廣泛地遷移應用。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1“空氣”中的實驗2-1,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看似簡單,但里面包含許多知識和操作技巧,在明白了實驗原理后,學生可能就會想著去改進實驗,提高實驗效率、增強實驗現象等。
總之,教師只有在了解了學生學習心態變化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教好學生,同時自身教學實踐能力也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