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柳紅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筱村鎮幼兒園 浙江溫州 325503)
陶行知強調: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書本。結合幼兒的興趣需求,挖掘周邊一切可利用的本土自然和社區資源,選擇適宜的主題開展游戲活動,讓幼兒在充分感知、觀察、了解的基礎上探索發現。筱村鎮上有這么一句詩:
一覺醒來春已到,紅酒小鎮黃花開。
文興橋畔春風暖,玉溪流水落花黃。
筱村鎮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木拱廊橋營造技藝(世遺)、提線木偶(國遺)、烏衣紅粬(省遺)、六月六禳神節(市遺)等技藝遍布民間,琳瑯滿目、熠熠生輝。對孩子們最好的教育就在這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的歷史遺存中。
隨著生態立縣的發展,筱村逐漸以農旅結合,以文化產業發展緊跟鄉村振興步調,從而滿足于殷實的物質生活佇立于挖掘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一杯清茶一棵梅,一籃蔬菜一斗粬,一池荷花一院庭,傳遞著筱村人民為營造生態育人環境的迫切心聲。社區精心維護的文化底蘊,教師應主動聯合社區,合理利用資源科學的開展活動,圍繞幼兒教育核心價值體系,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探索活動中,我們應秉承農村的鄉土氣息,帶領孩子走進自然,融入大社會。讓孩子主動關心生活,積極關注社會,體驗大社會樂趣,從而體現園社聯動教育價值最大化。
幼兒教育應從大自然中選材,從歷史積淀的文化財富和設備設施均可作為孩子們探索大社會的教育題材。如筱村古碇步、古民居、荷花池等資源散落其間,通過對社區資源的捕捉和善用,能將孩子的社會實踐活動加以重彩。
孩子對從小生長的環境十分熟悉,但卻從未真正的貼近它、欣賞它。讓孩子們走出去,撲進大自然的懷抱,真切感受一回也未嘗不可。例如,筱村以竹多而得名為“筱”,竹子的生長在一年四季中皆有變化,作用也各不相同。春分時節,在社會教學活動中,孩子們便可踏進深山,在農家的山上能看到破土而出的竹筍,感受到萬物的勃勃生機,這便是春天的信號;端午佳節,竹筍已經長成高個兒,身上的筍殼外衣也逐漸脫落下來,這便是粽葉。還有些粽葉是箬竹的葉子,寬大且有清香,適合孩子采摘和收集,我們可以融入大自然展開實踐與探索[1]。
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喜好和發展需求,將社區人員或社區資源請進校園,為孩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幫助孩子快速、直觀地獲取所需的社會經驗。例如,社區人員可動員和組織成員共駐共建、園社聯動、資源共享,開展社區公益事業,組織志愿者隊伍,辦好社區服務業。協助幼兒教育,發揮教育職能,形成具有當地社區特色的文化氛圍,助力激發幼兒自主探索。
社區是孩子除了幼兒園、家庭以外接觸最多的地方,日常的活動除了豐富幼兒認知,社區資源還能有效促進幼兒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說,合理利用社區資源,將它們整合到幼兒教育活動中,既有利于社區整體功能的發揮,也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社區擁有哪些資源,資源由誰管理,通過走訪了解,并繪做圖表或地圖的形式,其次是同資源掌握者建立長期溝通的良好關系,這樣才能獲得資源利用最大化[2]。
筱村是金山玉水之寶地。小鎮的入口旁有一個大大的酒壺,筱村是釀酒的小鎮,更是一個有故事的古村落,擁有2座國保廊橋(文興橋、文重橋),廊橋四周青山環繞,溪流潺潺,這里更是孩子們最為廣闊的大課堂。
“筱村粬,翁山竹。”這是在泰順經久流傳的諺語。“筱村粬”指的是徐岙底村的“烏衣紅粬”,也是當地家家戶戶釀酒的一種特殊粬種。孩子們身在其中,一年四季,村頭巷尾總是飄著炊米的香味,每每行走在鋪曬著一席又一席剛出窯的烏衣紅粬的空地上,總能看見粬窯里忙碌的身影,日夜不息。孩子們感受得到它的存在,卻未真正走近它、認識它、了解它。
出于孩子們自身的需求,我們在烏衣紅粬制作技藝傳承人吳建云師傅的安排下,孩子們真正深入了解了紅粬的傳承工藝。紅酒的酒骨就是這“粬”,孩子們在徐岙底村里寬闊的晾曬場地和粬窖,參觀做粬的工藝流程:種粬、浸米、蒸煮、攤飯、接種、裝籮、翻堆、平攤、噴水、出粬、曬粬直至完成,工序缺一不可。吳師傅逗趣地說,“最難也最有意思的就在于接種環節,紅粬霉和黑粬霉就像男娃女娃一般,在人類的智慧下產生結晶,粬種也就由此而生。”
參觀了徐岙底村的“烏衣紅粬”。孩子們自發地在家中研究起廚藝來,站在略高的廚臺前,往鍋中倒點兒烏衣紅粬酒,美美地嘗上一口也就心滿意足了,這便是紅酒小鎮的味道。
泰順具有“木偶戲之鄉”的美譽。泰順木偶戲是一種始于宋、繁榮于明清的戲劇藝術,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曾先后赴俄羅斯、瑞士、日本等國展演,是泰順人引以為傲的一張文化金名片。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戲曲傳承發展,加強戲曲普及教育,提升幼兒戲曲素養,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徐細嬌女士帶著精湛的木偶戲表演技術同孩子們一品非遺文化之韻。
孩子們在徐老師的引導下對木偶戲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進行了初步的了解,一曲《西湖山水還依舊》,一部《濟公》短劇徹底激起了孩子們心中對非遺提線木偶的熱愛之情。嬌小的木偶具有細膩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特色,它們在徐老師的手中動作惟妙惟肖,最驚世駭俗的一幕莫過于白娘子的“變臉”。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走上舞臺尋找其中的奧秘,更有孩子擁抱著木偶舍不得撒手。
徐老師更是抓住教育的契機,為孩子們描述和展示了提線木偶勾、挑、提、拉、走、坐這六項表演技能。表演結束后,徐細嬌老師到園內創設的木偶劇場與孩子們進行互動,徐老師的耐心指導和肯定為孩子們的探知欲望建立了穩固的橋梁。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在筱村鎮就有這樣一片歸隱之地。2座國保廊橋(文興橋、文重橋)分別橫跨在玉溪之上。其中文興橋畔花海相伴,文重橋底一墩二孔,更有蜿蜒小路曲折而上至山頂,深處有一苑亭供歇息。城鎮里大部分的孩子都需要從國保廊橋處出發上學,每日感受廊橋文化的熏陶,感受廊橋中周邊環境四季的變化,體會廊橋一波三折、艱辛的修復歷程[3]。
正值油菜花開之際,帶領孩子步入花海,讓孩子們在花海中體會大自然的閑暇與靜謐,拓寬了孩子們的藝術視野,領悟廊橋花海所蘊含的教育意義是教師務必去做的事情。
途經文興橋的鵝卵石道路上,時有社區人員展示廊橋繪畫、字書及文化底蘊介紹。通過提早和社區商議幼兒教育的所需合作內容,教師們會帶著孩子到達社區指定地點,對廊橋情懷做一次透徹的感悟和剖析。在社區人員的全力配合與支持下,孩子們能真切感受廊橋幾經波折背后的堅持和耐力。不論是前期的建造,摧毀后的尋木,亦或是后期的重修,人們一如既往的迎難而上,毫無怨言,在他們的心中有著堅定的信念,那股支撐他們走下去的亙古文化氣息。
北坑畬族村,一個富有民族氣息的小村莊,位于筱村鎮東部,整個村莊具有豐富的畬族文化和泰順民俗文化,畬族人們都講畬語,會唱“山哈歌”。村莊的建筑外墻均以畬族特色圖騰繪制以作裝飾,村內有一文化禮堂,堂內有小型“民族博物館”,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歷史遺物,每一個物件都有它背后的故事。面對這一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村莊,大部分孩子有所聞卻未所見,教師的義務和社區的服務職能在此刻彰顯無疑。
天空晴好之時,帶著孩子們步入北坑文化的殿堂,映入眼簾的是禮堂前大大的鳳凰圖騰,孩子們被鳳凰的絢麗多彩所吸引,孩子們詫異于建筑表面的鳳凰竟能如此栩栩如生,絲絲繪出精美之致。禮堂的管理人員繪聲繪色地為孩子解釋圖騰的來歷。畬族人對鳳凰具有崇拜和信賴之情,這份情意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不論是表面形態還是精神層面,可謂源遠流長[4]。
管理人員聲情并茂地講解畬族人服飾、庭院、婚嫁等方面的特點,孩子們享受著畬族文化的熏陶,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雙手觸摸等多種方式體會著濃濃的民族風。此外,禮堂外寬闊的場地更是開展民族童謠、民間游戲的好去處。短短的半日,孩子們便能感受到畬族文化的核心內容:崇拜與信賴。如烏衣紅粬是筱村紅酒的“骨”,那么,對鳳凰的崇拜和依賴便是畬族的“魂”,也是孩子們深深依戀和熱愛自己的家鄉。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兒童自己的世界,也是兒童自己生活的環境,直接拿兒童熟悉的事物做教材、教具,被認為更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不論是烏衣紅粬或提線木偶,不論是廊橋的花海或是北坑的民族信仰,這都是孩子們生活的環境,身邊的事物,是社區豐碩的資源,是泰順歷史淵源的沉淀。善用這一寶貴財富是園社聯動務必探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