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超文
(常州市武進區馬杭中心小學 江蘇常州 213100)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小學科學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思維,因此,教師應該特別注意構建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學,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應能力的培養,在耦合教學的視角下教與學密不可分,如同DNA的雙鏈纏繞,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耦合教學的思想,將“教”與“學”兩種概念結合起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從“相加”轉化為“相融”,讓學生在小學科學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加趣味性的體驗,通過科學學習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逐步形成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耦合視角下教學的價值追求主要從三方面展開,其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文件的應然要求,立德樹人是新時代立德樹人工作的具體需求,是從德育發展的角度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學觀念,其整體戰略布局包括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與全過程育人三方面,耦合教學視角則是從結果出發,聯系教與學的關系,結合社會多邊的教育力量進行實踐教學的方法。其二是教育理論創新與發展的既然要求,通過教育學教學方式耦合觀念的轉變,能夠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學”分離的教學現狀,因此,耦合視野下新型教學方法的出現并不是一個偶然,而是教育理念創新與發展的基本要求。最后是學校課堂教學迭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一點指出實踐教學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改變教學的思想和路徑,實踐教學應該包含每個時代應有的特質和時代對社會公民素質、時代英才的要求和期盼,而這些恰恰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的,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要跟隨社會和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清晰地認識學校教育和課堂改革發展的路徑。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確立雙鏈耦合的立體教學模式,以耦合教學觀念為指導思想,進行具體的改革。基于耦合視角下教學的價值追求,教師可以根據立德樹人的整體戰略布局來構建數學雙鏈耦合的立體教學模式,首先將最底部“教”與“學”兩種概念聯系起來,然后思考如何將其細節進行對接,其一是全員育人,在全員育人過程中,教師需要聯系家庭、學校以及教師三方進行實踐教學,保障教學的完整性。其二是全方位育人,科學教學本身屬于全方位育人中的課程育人,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與其他育人方案聯系起來,增加學生對課程本身的感受和體會,以此提高教育效率。其三是全過程育人,在全過程育人中此處只探討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之間的聯系,即如何構建合適的雙鏈耦合教學模式。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將思想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基礎上,這也是構建高效小學科學課堂需要思考的問題,在耦合視角下,“教”代表教師,“學”代表學生,這兩個詞語既是名詞[1],也是動詞,教師需要深刻理解教學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把握學習和學生之間的聯系,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培育師生協同共生的核心素養。
在耦合視角下,促進學校整體變革和內涵發展,即全過程育人中的課程體系與教育體系的變革,在耦合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師要著眼于優化傳統的課程體系,改善其課程內容,因此,在現代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聯系生活進行教學內容的構建,提高學生的內在素養,實現班級與學校的整體發展,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校的整體變革和內涵發展。
在耦合視角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過程中,其建設內容主要包含“教-學”結構分離的外在表征、“教-學”耦合互動的聯結路徑、“教-學”雙鏈聯動的評價機制三方面,而在實踐過程中,其目標主要在于耦合互動聯結路徑的改革,結合不耦合的外在表征進行分析,具體改革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出現沖突,這些都是不耦合的外在表征。因此,在耦合視角下的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過程中,其建設內容上首先要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深刻理解“教”與“學”的位置轉換,在課堂上靈活轉變參與者的角色,要實現這樣的課堂改革,教師首先需要落實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并在此基礎上改革教學方案,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實現參與者轉換的需求,讓學生參與到轉換過程中,實現互動教學。小學科學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屬于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是必要的,只有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才能完善耦合視角下的教育模式,教學過程才能夠得以展開。
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教學內容“關節”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活動一下身體,仔細感受自己身上能夠活動的關節,并在課本上將這些能夠活動的關節標注出來,此時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屬于學生自學的過程,是耦合視角下“學”的部分。然后教師可以依照人體的分布順序進行提問,從上到下詢問學生有哪些關節可以活動,學生在自己感受的過程中,肯定存在一定的空缺,這時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查缺補漏,這是耦合視角下“教”的部分[2],也是教師以教師為主體的實踐教學過程,接下來教師可以再次組織活動,用木棍膠帶或者繩子,將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固定起來,讓學生再次體驗關節在人體活動中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再次參與到活動過程中,課堂從教師為主導,再次變為以學生為主體,這就是實現教學過程當中的“互補”部分,教師要利用豐富的教學方式,通過不斷置換課堂參與者的角色,以實現課堂“互動”的效果。
在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目標預設與素養提升之間的矛盾。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執著于教學進度和教學成果的驗收,課堂中明顯存在一些“趕進度”的現象,這種時候就不得不犧牲一些學生的課堂體驗,以換取教學進度的提升,這使得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丟失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明顯沒有認識到素養提升的重要性,對實踐教學的目的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使得教學存在這樣的不耦合外在特征。這時,教師需要基于耦合思想的教育方針,明確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主,改善教學環境,實現“互合”“互利”的教學,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加強對現有教學技術的運用,并在此基礎之上開發新的教學技術,打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一種良好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對“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力是一種抽象存在的效應,小學生難以理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力的性質,讓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力作用在物體上所產生的效果,由于實際教學環境分為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兩個層面,在物理層面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多參與實踐活動,達成物理環境層面上的耦合,如通過橡皮泥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通過彈珠讓學生了解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于這種抽象的概念教師不能用口頭語言一概而過,在心理層面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改善教學環境,活躍課堂氣氛,采用多種多樣的科學方法,讓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參與體驗,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此改善教學環境。
在實踐教學課程中,往往會出現課程內容與實際需求不符的情況,具體而言,就是某一教學內容既不符合當前的教學環境,也無法實現對該教學內容的教學,或者教學內容對學生成長的意義不大,這時教師就可以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明確教學的內在需求,以此改變課程內容。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內容達成“教-學”互生的目的,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不拘泥于傳統課堂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多多參與實踐,打通課上與課下的壁壘,讓學生的學習內容能從課上走到課外進行實踐,達成“互生”的目的。
例如,在“調查”這一教學內容中,存在許多無法實現的教學內容,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問題預設的方案[3],讓學生先確定想要調查的問題,教師可以在這些問題中挑選一些操作性強、具有實踐意義的問題,選取幾個問題過后,可以劃分小組,分派調查區域,讓學生準備需要調查的器材和工具等,開展現場調查。學生在進行研究的時候,可以通過“互交”原則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時,不可能僅使用到科學探究方面的知識,在小組進行合作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耦合視角下的教學,能夠全方位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實踐過程中,教學的內在需求主要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對知識的內在渴求,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目的,在這樣的指導下,教師可根據內在需求靈活改變課程內容,通過內需構建起“教-學”聯系。
在耦合視角下,小學科學邁入了新的道路,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學生各項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此,教師要放眼于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以探究實踐為核心,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其徜徉在科學的海洋中,探索科學的奧妙,進而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