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明
(廣東省惠東縣惠東平山中學高中部 廣東惠州 516300)
現如今,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從“知識本位”向“核心素養”發展,確保學生具備走向社會必須具有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較于傳統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模式,如今的生物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解決基本的書本問題,還要引導學生運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問題,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生物知識的同時升華核心素養。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素養呢?如何讓核心素養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落地生根”,成為了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筆者經過對教學的反思與研究,收獲了一些經驗和看法,以下便是關于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策略的個人認識與淺顯看法,以供廣大同仁參考與借鑒。
要想讓核心素養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落地生根”,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研究發現,學生的主要學習動機是取得好成績,其次是滿足父母、為了教師,最后才是滿足自身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改變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學習[1]。例如,學習“染色體變異”的時候,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出相應的情境,介紹了一種奇怪的病,以此引入新課,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時候,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該課的相關知識展開全面學習。通過增強生物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生物知識探究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思維意識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非常重要,要想發展高中生的核心素養,立足理性思維的培養必不可少。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巧妙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2]。例如,學習“人類遺傳病”的時候,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已經學習了幾種遺傳病,加之教材前幾章節已經出現伴性遺傳病和常染色體遺傳病,所以對該部分內容有一定的基礎。鑒于此,教師在講解該部分知識時,組織學生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合理的小組劃分,讓學生在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進行討論、交流。最終掌握了人類遺傳病的主要類型和多基因遺傳病的概念,以及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意識,使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提升了綜合能力。
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生物實驗能夠強化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也能使探究能力得到提升,進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3]。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借助實驗教學,為學生合理分配實驗操作任務,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生物實驗教學中。例如,學習“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時,教師便為每一名學生都安排了相應的實驗任務,各成員之間通過緊密的合作,共同達成最終的實驗目的。通過對光合作用實驗的分析、探討,學生體驗了科學工作的方法和過程,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增強了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和信心。
生物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高中生是祖國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建設的后備力量,需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感[4]。因此,生物教師需要注重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有機結合,這樣既能豐富生物課堂教學內容,又能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親自DNA鑒定、植物生長的“頂尖優勢”、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等內容,都涉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生物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意義與價值。通過教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的來說,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學的核心任務。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開展、實施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提升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讓核心素養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落地生根”,使學生得到更好的進步與發展。